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3908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icrosoftWord文档.doc

《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icrosoftWord文档.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icrosoftWord文档.doc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第1~45小题,每小题2分。

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A.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4.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A.成熟论           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教育准备生活说   B.教育适应生活说

C.教育超越生活说   D.教育改造生活说

6.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

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

7.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

A.精英化阶段   B.大众化阶段

C.普及化阶段   D.全民化阶段

8.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外观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9.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

这种教学模式属于

A.发现教学模式   B.掌握学习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0.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

A.教学策略   B.教学模式

C.教学目标   D.教学设计

1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教 师:

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

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

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

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

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

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戊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明确规定的学生义务是

A.团结同学,关心集体

B.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C.热爱祖国,履行公民职责

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1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的是

Ⅰ.教师工作是基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劳动

Ⅱ.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套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

Ⅲ.教师劳动的成效具有滞后性

Ⅳ.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A.Ⅰ、Ⅱ    B.Ⅱ、Ⅲ

C.Ⅲ、Ⅳ    D.Ⅰ、Ⅳ

14.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轻视礼乐教育   D.轻视科技教育

15.汉代察举注重考察德行的科目是

A.孝廉       B.达于教化

C.贤良方正   D.茂材

16.国子学始立于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17.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A.礼乐   B.礼法

C.仁义   D.天理

18.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A.大都授     B.下帷讲学

C.讲论讲会   D.转相授受

19.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A.《论语》和《孟子》   B.《论语》和《中庸》

C.《孟子》和《中庸》   D.《孟子》和《大学》

20.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A.人性如素丝        B.人性无善无恶

C.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D.人性具有稳定性

21.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A.涵养道德     B.开发“民智”

C.发展人的个性 D.造就“完全人格”

22.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深刻反思“癸卯学制”颁行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

A.改革普通教育   B.发展师范教育

C.扩大高等教育   D.推进社会教育

23.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系统混杂,目标分歧”为由整顿全国中学教育,其主要举措是

A.中学分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B.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

C.高中分设文科和理科

D.中学分设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

24.在中世纪,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并使之得以保存和传播的是

A.拜占廷教育   B.阿拉伯教育

C.基督教教育   D.世俗封建主教育

25.在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灵魂转向”,主张“寓学习于游戏”、“学习即回忆”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奥古斯丁

26.15世纪末,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形式主义化的标志是

A.西塞罗主义     B.昆体良主义

C.新托马斯主义   D.新柏拉图主义

27.被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教学的“金科玉律”、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视为基础性教学原则的是

A.量力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28.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将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分为三类,即

A.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和劳动的教育

B.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

C.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

D.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教育

29.20世纪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

A.自然后果    B.作业的作用

C.感官教育    D.游戏的作用

30.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

A.自由与合作         B.活动与主动

C.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D.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

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英国工党政府将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合并组建成新型中学。

这种中学是

A.完全中学   B.统一中学

C.综合中学   D.文实中学

32.“如果现在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有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么这只是表明,直到现在人对他的身体和荷包的健康的珍惜还是甚于对他的精神健康的珍惜,他对后代的物质财富的关心,超   过对他们的优良教育的关心。

”作此表述的教育家是

A.乌申斯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凯洛夫     D.赞科夫

33.杜威教育理论成型的标志性着作是

A.《经验与教育》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教育与社会》

34.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35.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同化、运算、成熟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36.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A.联结理论       B.认知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37.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一煤气”。

该学生使用的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

38.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

A.命题       B.语义网络

C.命题网络   D.产生式系统

39.近年来,一些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非线性特征及其中潜在的、无序的和偶然的因素。

这种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研究的

A.经验-分析范式   B.社会批判范式

C.诠释-理解范式   D.复杂思想范式

40.某一研究者需要收集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A.教育论文集   B.教育年鉴

C.教育辞书     D.教育专着

41.在非结构参与式观察研究中,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事件取样记录法   B.日记描述记录法

C.时问取样记录法   D.行为检核记录法

42.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的优点是

A.更具客观性

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研究

C.更有利于研究深层次的复杂问题

D.更易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43.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和选项Y的被选率都是35%。

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表述为“仅占35%”。

   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公共性原则   D.伦理原则

44.在教育研究的数据分析中,某统计量为-1.5,该统计量最有可能是

A.标准差     B.方差

C.标准分数   D.相关系数

45.在教育研究报告中,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一般放在

A.前言部分         B.正文部分

C.结论和建议部分   D.附录部分

二、辨析题:

第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46.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7.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48.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三、简答题:

第49~53小题,每小题15分。

共75分。

49.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50.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51.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52.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53.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四、分析论述题:

第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L.G.sandberg)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态比较。

他以欧洲各国1850年的成人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1913年和1970年人均国民   收入的变化。

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

(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

55.试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2011年教育学综合考研测试题

  2010年07月28日16:

00   万学海文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  )

  A。

道法之争  B。

儒道之争  C。

儒墨之争  D。

名法之争

  2.荀子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

雅儒  B。

大儒  C。

俗儒  D。

贤士

  3.鸿都门学创办于(  )

  A。

唐代  B。

东汉  C。

春秋  D。

西汉

  4.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要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的是(  )

  A。

董仲舒  B。

荀子  C。

王充  D。

孔子

  5.《千字文》的作者是(  )

  A。

西汉的史游    B。

东汉的蔡邕    C。

南北朝的周兴嗣    D。

南宋时期的王应麟

  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7.提出"教育独立论"的是(  )

  A。

蔡元培  B。

严复  C。

杨贤江  D。

容闳

  8.《忏悔录》是(  )的著作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奥古斯丁  D。

西塞罗

  9.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  )。

  A。

蒙旦    B。

拉伯雷    C。

莫尔    D。

维多里诺

  10.被教育史家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的是(  )

  A。

马丁路德  B。

布跟哈根  C。

梅兰克顿  D。

斯图谟

  11. 在卢梭划分的四个学龄阶段中,(  )的重点在于智育和劳动教育。

  A。

婴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12.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为(  )

  A。

《费里法案》  B。

《巴特勒法案》  C。

《巴尔福教育法》  D。

《富尔法案》

  13.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

克伯屈  B。

鲍尔斯 C。

狄尔泰 D。

斯普朗格

  14.在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中,认为教育并不能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的是(  )

  A。

劳动力市场理论 B。

教育万能论 C。

人力资本论 D。

筛选假设理论

  1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俗语和"孟母三迁"的故事反应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人的活动     D。

学校教育

  16.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他们固定的价值观点,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

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

  A。

体谅模式    B。

集体教育模式    C。

价值澄清模式    D。

社会学习模式

  17.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  )

  A。

潘菽  B. 房东岳  C. 廖世承  D。

杨贤江

  18.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相对功利阶段属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好孩子定向水平  C。

习俗水平  D。

后习俗水平

  19.小明两岁半就学会正确使用“你”、“我”、“他”三个代词进行言语交流,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

言语信息    B。

智慧技能    C。

认知策略    D。

态度。

  20. 以下哪个是邓克尔提出的(  )

  A。

功能固着  B。

酝酿效应  C。

原型启发  D。

思维定势

  二、简答题

  1.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裴斯塔洛齐和谐发展思想述评。

  3.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5.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三、论述题

  1.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及对教育的影响。

  2.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C  6、A  7、A  8、C  9、D  10、C  11、C  12、B  13、B  14、D  15、B  16、C  17、C  18、A  19、B  20、A

  二、简答题

  1.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答: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等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3)论道德教育: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必仁且智”;“重义轻利”。

  2.裴斯塔洛齐和谐发展思想述评。

  答:

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道德、有智慧、身体强壮、能劳动并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

在《天鹅之歌》中,他写道:

“依据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这里所说的“完全平衡”,就是指德、智、体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裴斯塔洛齐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及劳动教育几个方面的教育。

体育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把潜藏于人身上各种渴求发展的生理能力和力量充分发展起来。

裴斯塔洛齐极为注重道德教育,视之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

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裴斯塔洛齐反对口头的道德说教,强调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道德行为的练习起着巨大作用。

裴斯塔洛齐把爱人类,进而爱上帝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把道德教育与宗教结合在一起,这是不对的。

但他强调爱人,特别是强调爱劳动人民,这又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性质,有着进步意义。

裴斯塔洛齐极为重视知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和经验发展儿童比较、判断、思维能力,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这一思想显然是正确的,对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的死记硬背有着巨大意义。

  裴斯塔洛齐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人民获得幸福的根源,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之间也缺乏内在的联。

但必须指出,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史上,裴斯塔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工场与学校合一的教育家,这一思想符合时代的要求。

也反映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本身的进步。

  3.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

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及特征是不同的。

  ⑴认知阶段:

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

从传授者的角度来年,主要是讲解与示范;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主要的理解学习任务,形成目禁区表象和目标期望。

  ⑵分解阶段:

在这一阶段,传授者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习者则初步尝试,逐个学习。

  ⑶联系定位阶段:

此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面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⑷自动化阶段:

这是动作技能的熟练期阶段。

  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答:

⑴教育调查报告的主要结构:

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⑵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与格式:

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⑶学术论文的概念与特点: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

特点:

学术性,表现为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

  ⑷学术论文的基本类型:

理论探讨性、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预测性论文。

  ⑸学术文化文的框架结构:

包括标题、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5.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

  答: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三、论述题

  1.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及对教育的影响。

  答:

⑴从汉代的“察举”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①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

西汉文帝二年(前178)开察举之先声。

②汉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迄东汉,大体未改。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

④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

设置大小中正官,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⑤南北朝后期,依靠门资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科举考试制度便应运而生。

  ⑵隋唐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实施:

①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

②大业五年(609)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

③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

一般把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下产生的标志。

④科举考试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

科举考试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而不由地方察举。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虽也含有考试,但是以推荐察举为主,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为主。

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科举考试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这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上确实是一次变革,是一个进步。

⑤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两种:

“生徒”和“乡贡”。

报考的步骤是:

乡试、、吏部复试。

  ⑶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①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不着唐制,但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第二,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省试,殿试。

第三,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②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

第一,取士必由学校。

希望学校能摆脱附庸于科举的地位,真正成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

第二、科举考试专设进士一科,撤消明经等诸科,废除诗赋、帖经、墨义,改试经义、论、策。

颁布《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标准,其目的在于以经书施于世用。

  ⑷明清科举制的发展与八股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称为“童试”,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

第二步称为“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

第三步称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由礼部主持。

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会试之后(农历四月)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文”。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不得自由发挥,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⑸历史作用:

①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②科举制比较说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⑹流弊:

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略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看来好像公平合理,实际上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