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031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docx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

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

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

妙极了!

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坛代表人物。

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

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卖炭翁》《观刈麦》等

  

(2)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

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如曹操的《》。

  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是其被贬期间创作的千古名篇。

  三、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降职为)九江郡司马。

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铿锵悦耳地)有京都声(京城乐曲的声调)。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乐师),年长(年龄增长)色衰(容颜衰老),委身(嫁给)为贾人(商人)妇。

遂(就)命酒(叫手下人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

曲罢(弹完)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年轻)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沦落)憔悴,转徙(辗转迁徙)于江湖间(各地)。

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淡泊宁静)自安,感斯人言(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是夕始(才)觉有迁谪意(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于是)为(写)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凡(共)六百一十六言(字),命(命名)曰(叫)《琵琶行》。

  鉴赏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写了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明确: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梗,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整体感知(听朗读带)

  诵读感悟

  1.文言知识归纳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古今异义词

  因为:

古:

两个词,于是创作。

今:

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

古:

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

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

古:

从前、刚才。

今:

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

古:

年龄大。

今:

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

古:

神态、脸色。

今:

色彩

  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浦口省略句,于,在

  2、文章结构

  诗人琵琶女

  秋江夜送客寂寞守空船

  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

  闻之长叹息凄凉诉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感伤话谪居感怀良久立

  司马青衫湿却坐促弦急

  琵琶行

  琵琶女身世为明线,作者的感受为暗线

  3.思考、讨论、回答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点拨:

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五、合作探究

  Ⅰ、寻找思路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

“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点拨:

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第二条思路:

“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点拨: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让学生在文中找)。

  Ⅱ、分“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拟设置如下问题:

(投影显示)

  

(1)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暗写、略写)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2)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点拨: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此二句在写什么?

有何作用?

  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2.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显示)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音乐无形,诗人是借助什么手法表现无无形音乐的?

  1、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词,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

  2、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间关、幽咽、呕哑、嘲(效果:

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感)

  3、直接议论,为乐曲作解说;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如:

“未成曲调先有情”。

  4、侧面烘托,写艺术效果。

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5、比喻。

  清人刘熙载《艺》云: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比喻有何效果?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诉诸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

“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

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

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之情。

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

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碎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的诗行写出了用湿的眼泪浸泡得湿的心。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

与“喝彩”,“经久不息的掌声”等比较,哪种效果更好?

  这种间接描写更能突出音乐声感人肺腑、引人入胜的魅力。

更写出了诗人的如痴如醉的神态。

是又一种的“无声胜有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几句有何作用?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

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写音色音质以及在不同弹法下产生的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

括音乐的美。

  注意下文音乐旋律的变化!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写声音的特色。

“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顶真。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何效果?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音乐的旋律是如何变化的?

  乐曲旋律的变化:

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谁解琵琶语--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司马青衫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Ⅲ、分“三感”

  1.在第一次感悟中拟设置以下问题:

(投影显示)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拟设置以下的问题:

(投影显示)

  

(1)哪些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明确:

第四节

  

(2)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

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让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六、整合评价

  总结课文

  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点拨:

白居易是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再加时值秋天,且“醉不成欢惨将别”,以致心情落寞。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

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七、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愈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

试比较分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

先来看正面描绘:

  

(1)、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2)、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则是:

声音不甚大。

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也由简而,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起伏。

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

  (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乱,耳不暇接。

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涩”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哽塞。

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形象地写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

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

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

“琵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八、布置作业(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