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318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docx

课题申报模板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罠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

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的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二孩时代家校共育

申报级别:

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

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

其他

研究类型:

其他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194234336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融合多种媒介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为小学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无论是欧美(美、英、德、法、芬兰、挪威等国家),还是东方发达国家(如日本),都将家校共育作为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也很重视家校共育,但目前和国外一样,在当今传统媒体方兴未艾,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对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的有关研究,都处在探索和初级阶段。

在家校共育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网络、APP等成为教师手中得心应手的家校共育工具,可以解决家校共育形式单一、效率低下、不够深入等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可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

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符合现代大教育观的。

2、选题意义

(1)探索家校共育的方法与策略。

(2)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消除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更新学校、家庭家校共育的理念。

(4)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学校、家庭形成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关系,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

3、研究价值

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书信、电话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技术,还是QQ、微信、微傅、博客等即时通信软件,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等新媒体技术,不仅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形式,满足其交流需求,还可以明显提高家校共育的深度、广度、有效性、时效性。

学校、教师和家庭之间,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信息、共享资源等特性,可以促进学校和教师开展家校互动,引领家庭关注学生成长,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而提升。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我们的家校共育模式和家校共育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让家长有更多了解学校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方法,让孩子更加自主发展,快乐成长。

家长和学校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逐步实现和谐教育。

2、木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家校共育的方法与策略。

(2)建立家校共育的制度。

(3)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健全家校共育双向联系网络,搭建家校共育互通互动平台。

(5)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消除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更新学校、家庭家校共育的理念。

(6)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学校、家庭形成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关系,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

3、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1)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极大地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率,拓宽了家校共育的途径和范围。

(2)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4)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实施和谐教育。

4、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选题切入点符合社会实际,符合教育实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家校共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虽然已有不少学校进行过研究,但在二孩时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教育观时代,运用新技术的家校共育,在方法和途径、领域及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将呈现新的视角。

(2)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率,加大了家校共育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因为在家校共育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使用,家校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融洽,氛围更加和谐,和谐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在教育各个方面也普及开来。

家校共育由于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学校、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便捷、高效;沟通的范围、领域不断拓宽;方式和途径也由单一变为多样。

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如何让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汲取传统媒体的优点,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资源共享和家校共育途径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家校共育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家校共育特色,并最终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家校共育模式和有效途径之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1)文献研究法: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量表调查我校开展家校共育的现状,了解教师、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指导。

(3)行为观察法: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家校共育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针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

(5)行动研究法:

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十堰市五堰小学为载体,以十堰市五堰小学家长学校为平台,以培训为主线,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科学使用新技术,指导家校共育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其实践行为,帮助学校、老师和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有对比、个案研究、家庭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校园网,光纤宽带为基础,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校园信息化资源平台,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4、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9年3月——2019年5月)。

1、制定《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4、完成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组织,为课题实施寻找合适的理论

和技术支持。

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第二阶段:

组织开题(2019年6月——2019年8月)。

1、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助力二孩时代家校共育》课题立项。

2、组织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

第三阶段: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

(2019年9月——2021年2月)。

1、开展家校共育现状调查。

2、全面实施研究方案,不定期召开培训会、研讨会,边研究、边推广、边总结。

3、完成家委会组建、家长会、家长开放周、家校共育沙龙、家长进校园志愿活动等图片、录像资料及教学课件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2021年3月——2021年8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接受专家课题组的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2、选题意义

(1)探索家校共育的方法与策略。

(2)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消除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更新学校、家庭家校共育的理念。

(4)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学校、家庭形成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关系,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

3、研究价值

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书信、电话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技术,还是QQ、微信、微傅、博客等即时通信软件,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等新媒体技术,不仅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形式,满足其交流需求,还可以明显提高家校共育的深度、广度、有效性、时效性。

学校、教师和家庭之间,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信息、共享资源等特性,可以促进学校和教师开展家校互动,引领家庭关注学生成长,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而提升。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我们的家校共育模式和家校共育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让家长有更多了解学校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方法,让孩子更加自主发展,快乐成长。

家长和学校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逐步实现和谐教育。

2、木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家校共育的方法与策略。

(2)建立家校共育的制度。

(3)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健全家校共育双向联系网络,搭建家校共育互通互动平台。

(5)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消除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更新学校、家庭家校共育的理念。

(6)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学校、家庭形成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关系,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

3、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1)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极大地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率,拓宽了家校共育的途径和范围。

(2)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4)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实施和谐教育。

4、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选题切入点符合社会实际,符合教育实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家校共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虽然已有不少学校进行过研究,但在二孩时代,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教育观时代,运用新技术的家校共育,在方法和途径、领域及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将呈现新的视角。

(2)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率,加大了家校共育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3)因为在家校共育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使用,家校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融洽,氛围更加和谐,和谐教育得以真正实现。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在教育各个方面也普及开来。

家校共育由于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学校、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便捷、高效;沟通的范围、领域不断拓宽;方式和途径也由单一变为多样。

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如何让信息技术助力家校共育,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汲取传统媒体的优点,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资源共享和家校共育途径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家校共育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家校共育特色,并最终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家校共育模式和有效途径之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1)文献研究法: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量表调查我校开展家校共育的现状,了解教师、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指导。

(3)行为观察法: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家校共育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4)经验总结法:

针对研究情况及时进行总结,相互交流典型经验,完善研究设计,推广研究成果。

(5)行动研究法:

实际操作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十堰市五堰小学为载体,以十堰市五堰小学家长学校为平台,以培训为主线,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科学使用新技术,指导家校共育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其实践行为,帮助学校、老师和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有对比、个案研究、家庭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

3、技术路线

第三阶段: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

(2019年9月——2021年2月)。

1、开展家校共育现状调查。

2、全面实施研究方案,不定期召开培训会、研讨会,边研究、边推广、边总结。

3、完成家委会组建、家长会、家长开放周、家校共育沙龙、家长进校园志愿活动等图片、录像资料及教学课件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2021年3月——2021年8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接受专家课题组的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己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课题主持人为小学高级语文教师,学校骨干教师,担任25年班主任,22年党支部宣传委员,21年语文教研组长,兼职3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带班有特色,曾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百名优秀辅导员”“十堰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十堰市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

曾参与国家级课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与优质培训资源开发研究”的活动,开发的教学设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参与市级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于2009年结题。

先后在国家级刊物《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省级刊物《新课程》《语文课内外》、市级刊物《十堰教育》发表论文8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2篇,所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案例、教育叙事多次获国家、省、市奖项。

参与市级班队会活动课比赛和省市十九大精品课程进校园活动,均取得优秀成绩。

上世纪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初始阶段,主讲的校级现代技术优质课、研讨课《蟋蟀的住宅》《田忌赛马》《小动物过冬》等均获一等奖。

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思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乐于听取领导同事的意见建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和家校合作途径,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善于学习运用新技术,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能结合教育理论己写出关于学科教育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改革及班级管理等相关论文,在国家、省、市期刊,如《那阳师专学报》《新班主任》《十堰教育》等杂志上发表的有8篇,在市级评比中获奖的有8篇。

课题组成员潜心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及研讨活动。

(3)课题组成员经常参加国家、省、市讲课活动。

如:

德育副校长龚磊教学经验丰富,参加湖北好课堂及名师展示课活动成绩优秀。

吴蒋蓿老师的《彩虹》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优、在“北京与十堰”对口协作教学交流活动主讲教学示范课《我要的是葫芦》。

刘英老师的《四个太阳》省级和市级优课。

董洵老师的论文《和谐课堂一一“三有”和乐课堂之我见》获“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优秀教师。

2、主要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

(2)吴刚:

《叩开童话之门一一“群读类学”教学思考》《辅导员》2015年03期

(3)龚孝华和徐勇编著:

《新课程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4)陈刚健:

《“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第1期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6)刘伟:

《语文识字教学科学方法建构的心理学依据》《课程•教

材・教法》2000年12期

(7)黄雪勤:

《媒介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一一透视网络时代浅阅读》,

《传承》2008年第9期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姓名

出生年月

职务

(职称)

任教学科

学历

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王平

1973.7

班主任

支部委员

(小学高级)

语文

本科

参加市讲课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教案、教育叙事等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多篇并获奖,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善于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

龚磊

1978.3

德育副校长(小学高级)

数学

本科

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讲课活动,善于做家校工作,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董洵

1984.1

班主任

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语文

本科

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期刊发表和获奖,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吴蓿禧

1983.6

班主任

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语文

本科

多次参加省市讲课活动,教学论文在市级期刊发表、获奖,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刘英

1983.6

班主任

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语文

本科

参加省市讲课活动,教学论文在市级期刊发表、获奖,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胡坤军

1974.9

班主任

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

数学

本科

参加市讲课活动,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国家、市级奖,在市级期刊发表论文,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实验教师所在学校早己建成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先进。

各教室均配置交互式电子口板,实验教师均有自己的一体机和专用笔记本电脑供研究用。

2、求实的课题组成员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承担着第一线教学任务,均具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并能结合教育理论己写出关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论文。

3、有效的教科研机制

课题主持人所在学校是省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而,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优越的藏书条件都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