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201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docx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九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

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朗读莎士比亚的名著《雅典泰门》里的台词,给学生营造一个类似课文的氛围。

既而学习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后讲故事,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再利用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小说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体会巧妙地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2、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从不同角度复述课文,加深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2、研读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学习本文新颖、巧妙地构思,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法、练习法

组织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先来读一段话:

“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著《雅典泰门》里的台词,他将金钱的作用夸大到了让人惊奇的地步。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在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又是怎样看待金钱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去看个究竟。

二、检查预习,指导了解写作背景(《全解》119页)

1、引导学生掌握作家作品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作品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2、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拮(jié)据    栈(zhàn)桥   阔绰(chuò)   牡蛎(lì) 撬(qiào)开  流氓(máng) 

 煞(shà)白    褴褛(lánlǚ)狼狈(bèi)    糟蹋(tà)   女婿(xù)

3、小说的三要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大家一起来合作。

(学生分成三组来讲故事)

一组:

我一家人的生活(家庭成员的介绍,生活状况的介绍)

二组:

于勒的故事(于勒去美洲的原因,于勒的来信)

三组:

船上的故事(哲耳塞旅行的缘由,巧遇于勒,躲避于勒)

(二)、课文初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扫读课文,给课文标序号。

2、教师: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贫:

坏蛋、流氓、无赖

富:

正直、有良心、好人、有办法的人

贫: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3、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

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因为于勒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4、教师:

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

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指导理清故事情节

(1)、根据上面的感情线索,请先划分层次,然后在括号中分别填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

(  段——  段)故事的开端——(   )于勒。

第二部分:

(  段——段)故事的发展——(   )于勒。

第三部分:

(  段——  段)故事的高潮——(   )于勒。

第四部分:

(  段——  段)故事的结局——(   )于勒。

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明确:

第一部分(1~4段),开端,全家盼望于勒从海上归来;第二部分(5~19段),发展,全家夸赞于勒去美洲后赚了钱;第三部分(20~47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沦落的底细。

第四部分(48~49段),结局,全家躲开于勒。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使故事曲折,引人入胜。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深刻体会这一特点。

A、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就介绍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B、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待的?

这部分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C、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

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引导小结:

 从课文顺序上看:

[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

[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知识链接】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四、细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一)、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回顾描写人物方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出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归纳出二人的性格特征。

例:

①我父亲好像不安起来,他想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母亲回来,我看出她在哆嗦······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③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

学生归纳:

菲利普夫妇的性格:

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见、小气、精明、刻薄、泼辣。

       3、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两个人物形象性格中的不同之处。

4、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大变化,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勒的态度也有三次变化,而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请用简洁的话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⑴于勒经济的变化:

                                                                   

⑵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

                                                             

⑶菲利普夫妇不变的方面:

                                                              

5、小组合作讨论: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怎么理解“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句话呢?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说塑造“我”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归纳: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用:

作为叙事主题贯穿全篇。

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6、小组合作讨论。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

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

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

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

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说明: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

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二)、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师生最终明确: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结合本科具体回答,注意进行方法指导。

(三)、理解文章主题

 学生合作探究品味问题:

1、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如此盼望于勒归来?

2、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明确: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

动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

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有人用一副对联来概括《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请你给这副对联拟一横批,揭示小说主题:

             

  明确:

五、反思质疑

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菲利普夫妇遇到一位百万富翁象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

他们夫妇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

示例:

甲生:

船上,人来人往,菲利普夫妇突然尖叫起来,“您,您,我最最亲爱的于勒,您终于回来了,我们想死您了!

一看您的装束和脖子上的项链、手上的钻戒,我就知道了·······”

“滚开,你们认错人了!

”那绅士怒容满面······

乙生:

“哦,我亲爱的菲利普!

哥哥!

我终于见到你们了。

”绅士于勒上前要拥抱菲利普。

菲利普却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

“乐极生悲”!

丙生:

我想菲利普夫妇会领他去看早已相中的豪华大房子,让于勒出钱买下来。

丁生:

他们会马上郑重地向女婿:

“快点过来,过来,这位绅士就是你正直、好心、有办法的于勒叔叔。

 2、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

“克拉丽丝!

克拉丽丝!

”他眼睛里放着光。

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

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

”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

“是吗?

太好了!

上帝保佑!

可把他盼回来了!

”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七、当堂检测:

(分发讲义资料)

八、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了世态炎凉。

小说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

在文中不是还有一个愿意给于勒小费的若瑟夫吗?

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还有充满温暖的亲情存在,实在是值得欣慰的。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

 

九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体会巧妙地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2、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从不同角度复述课文,加深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2、研读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学习本文新颖、巧妙地构思,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1、走近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是()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和俄国的()、美国的()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作品有长篇《她的一生》《》,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我的叔叔于勒》体裁(),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牡蛎()

别墅()褴褛()阔绰()女婿()嘟哝()

3、问题与思考:

(1)、小说的三要素有哪些?

情节有几个阶段?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了解写作背景(《全解》119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复述故事梗概。

      大家一起来合作。

(分成三组来讲故事)

(二)、课文初读感悟:

1、请扫读课文,给课文标序号。

2、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3、分组讨论发言:

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4、读书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5、理清故事情节

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四、细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理解文章主题:

 1、回顾描写人物方法有哪些:

  2、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出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归纳出二人的性格特征。

 3、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两个人物形象性格中的不同之处。

4、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大变化,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勒的态度也有三次变化,而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请用简洁的话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5、小组合作讨论: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怎么理解“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句话呢?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说塑造“我”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6、小组合作讨论。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

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二)、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三)、理解文章主题

 学生合作探究品味问题:

1、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如此盼望于勒归来?

2、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3、有人用一副对联来概括《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请你给这副对联拟一横批,揭示小说主题:

五、反思质疑

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菲利普夫妇遇到一位百万富翁象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

他们夫妇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对话?

2、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七、当堂检测:

(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也常常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

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

“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三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

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

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

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

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

(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7、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妇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8、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

八、课堂总结

九、材料积累:

(一)、莎士比亚论金钱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它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族同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可以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它可以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它会说任何的方言,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

它是一尊了不得的神明,即使它住在比猪巢还卑劣的庙宇里,也会受人膜拜顶礼。

(二)、莫泊桑的小故事

1、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拜福楼拜为师。

福楼拜要求十分严格,他说:

“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

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他前前后后五十多匹是不一样的。

”莫泊桑遵照老师的教导,认真观察生活,勤奋写作。

十年之间,他写了十六部短篇集、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

2、一天,法国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

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者厚厚的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

莫泊桑不解的问:

“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

”福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