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4543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之形象.docx

诗歌鉴赏之形象

古典诗歌鉴赏之诗歌形象

教学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课   时:

1课时

教法与学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学步骤:

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够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

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目。

二、概念解析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2.诗人的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三)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考点突破

(一)鉴赏人物形象之法:

【提问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3.这首诗中,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题步骤】

第一步: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这一步也可能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第二步:

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第三步: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

【答案构成】

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或:

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

【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把握诗中人物形象三关注:

一关注:

联系诗人际遇和所处时代。

二关注:

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三关注:

注意诗中意象意境的衬托作用。

 

【示例】 (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唯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杨万里喜欢描写自然景物,这首七绝描写了早春雪后晚晴优美的山色,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的美好情怀。

可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二)鉴赏景物形象之法:

【提问形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

是如何展示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

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构成】

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

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

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

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

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

三注意:

分析情感要具体。

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意境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不能只看前两句本身,必须联系后文的相关描写。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二联描写了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树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

“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

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答题思路为:

先简练概括出写了什么景色,然后概括意境特点,最后准确指出这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个要点,缺一不可。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三)鉴赏事物形象之法: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首诗中事物形象有何特征。

3.诗人塑造事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如下面“示例”中野菊的“在野”“幽色”“妙香”,就和诗人内心的高洁是契合的。

第三步:

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此步骤视具体情况而定)

【答案构成】

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示例】(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野菊形象,要注意野菊通常的象征性意义,还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四、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中“山客”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中的“山客”其实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要概括“山客”的形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其起居生活有什么特点?

答案:

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恬安稳,对身外之境一无所知,体现了“山客”闲适恬淡的心态。

一个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山客”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

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撑。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塑造了杏花的形象。

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

一陂春水。

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

花影妖娆。

答题时要指出物中体现的诗人的感情,即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的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杏花形象。

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五、小结回顾

做题前,你应关注几个细节:

1.首先要利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诗歌下的注释读懂诗歌;

2.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体会在人物身上注入的诗人的意念和感情。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学案目标 

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考点样题

1.(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1.①《木芙蓉》:

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

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解析 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

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

其次,应明确写物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的作用。

附录: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它还比那些繁多、常见的桃李好多了,因为它不随春风来去、花谢又花开。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

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

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

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 上阕从自然景物写起,一番风雨后,春光被季节催促得黯淡,残花纷纷飘落下来,一片狼藉铺满小路。

池水盈盈涨起,将一片新绿映入眼底,小雨霏霏落下。

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挽留不住春天远去的背影。

下阕自然由景生情,转移到个人情思上,在春归的无奈中独上高楼,在落日的斜晖里拈一枝残花,无语凭栏。

至于那“此恨谁知”的内涵,又有谁能说个明白?

3.(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中的意象。

“子规”即杜鹃,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再联系作者的经历,就可以确定“子规”意象的含义了。

4.(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

wù山坳。

②山翁:

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解析 隐者居住的山坳里寒云密布,在山石间盘绕,在山泉上翻腾。

在这天气转寒之时,隐者自己酿造的酒也熟了,所以隐者也不出门了,更无外人来访。

门外因天寒而凋落的花朵,因为没有主人来打扫,没有客人的来访,洒落一地。

全诗借写隐者居住地的偏远,以及满地落花无人来打扫的景象,表现了隐者远离尘嚣、率性自适的品性。

 命题探讨

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

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广东卷未曾在此命题,应引起注意。

 

一、意象类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

1.知识梳理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注释]飐:

zhǎn风吹颤动。

赖:

亏得,幸好。

【解析1】“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

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

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

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

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

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

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解析2】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解析: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

这首《采莲词》另辟蹊径,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2)相同:

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不同:

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解析 第

(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四句。

(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鉴赏景物形象

1.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这类形象,因而也是高考重点。

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象(意象)的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解析】[1]春中(zhòng):

即仲春,农历二月。

[2]鸠(jiū):

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远扬:

又长又高的桑枝。

[4]觇(chān):

探测、察看。

泉脉:

地下的泉水。

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觇(chan)泉脉:

查看泉水的通路[5]看新历:

开始新的一年。

[6]觞(shāng):

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

御:

进用,饮、喝的意思。

临觞忽不御:

(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惆怅远行客:

即“远行客惆怅”。

远行客:

出远门的人。

翻译: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

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

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

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