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54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习笔记学.docx

财政学习笔记学

财政学(2010年3月至6月)

导论部分: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

2参考书目:

《英汉汉英财税词典》、《中国财政史》、《财政学》(哈维罗森)、《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斯蒂格利茨)

《经济研究》、《财政研究》、《金融研究》、《中国财经报》。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

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获取额

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附:

1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

象。

正外部性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补

偿;出现负的外部性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2外部性的纠正:

(1)有市场机制来纠正—一体化、科斯定理、社会制裁。

(2)由公共部门来纠正:

—罚款、征税、补贴、公共管制、法律措施。

二政府:

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败

1政府规模=财政收入/GDP

2政府干预手段分为:

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决策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A政府决策失误B寻租行为C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是失真D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附:

羊群行为:

人不总是理性的,总会有跟风行为。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由市场提供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物品。

2区别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

一是是否具有排他性,二是是否具有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之外,这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3混合物品:

有些物品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例如桥梁,一般增加一辆车辆行驶并不增加成本;但要阻止车辆通行也可能,比如设立岗亭,所以具有排他性。

有些物品只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这往往是由于过分拥挤和外部效应造成的,前一种情况例如桥梁,在通行的车辆足够多的情况下,若再增加一辆车,则会造成边际成本的增加。

后一种以花园为例,花园即使设立围墙,也不可能排除行人享受空气净化的好处。

4公共资源:

具有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因此公共资源不是公共物品。

5“灯塔”:

在技术上可以做到排他,但成本很高(理论上排他很困难,故选择不排他更适宜,因此属于公共物品)

6公共需要的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它不是简单意义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越要付出代价(缴税或付费),但不是等价交换。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责任。

第二节财政概念

一财政及其概念

1)财政的含义:

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

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

2)财政的基本特性:

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及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保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

2)纯公共物品的提供:

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免费搭车现象使得公共物品不适合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否则人们都会去购买私人物品,而等到他人买到公共物品再去搭便车受益。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以纳税为代价的。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

1准公共物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有外部效应引起的。

2先看第一类,以桥梁为例,桥梁成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弥补:

一是通过征税,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过桥车辆收费来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政府要做的就是比较二者,依据是比较收益和成本。

征税成本是指征管成本和缴纳成本,税收的效益损失是指因征税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也称税收超额负担。

收费要设置设施和管理人员,要花费成本。

另外收费还会产生一定的消费损失。

3,再看看第二类,选取这类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的时候,可以视为纯公共物品来提供。

以基础科研成果为例,一般采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但是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减轻政府的负担,可以使用混合提供方式。

可以一部分向使用者收费,一部分由政府提供。

4,从各国实践经验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A政府授权经营;B政府参股;C政府补助。

二公共生产

1)公共生产的类型:

1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宜采用国有国营的模式;2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控股的模式;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4中小型国企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2)公共生产:

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三公共定价

1)公共定价的含义: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2)公共定价的类型:

一是纯公共物品的定价,由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限制,这是针对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的行业。

3)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定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定价水平,二是定价体系。

定价水平是依据正常成本加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

定价体系是指把费用结构和需求结构考虑进来的各种定价组合。

2方法:

A平均成本定价法,B二部定价法,C负荷定价法。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一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益:

Z=X+Y(X表示民间配置的资源,Y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Z是指社会总资源。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1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所包括的内容:

A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分为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估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估。

三财政支出效益评估方法及评价体系:

1)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公式为:

NPV=

[(Bi—Ci)/(1+r)

],其中,Bi为第i年的收益,Ci为第i年的成本,Ri为第i年的贴现率,n为该项目使用年限。

(注意;折现率需使用社会折现率,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宜采用影子价格。

所谓影子价格是指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C最低成本法,此法宜用于评估成本易于计算的而效益不易计算的支出项目。

2)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A经济性;B效率性;C有效性。

即“3E”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考虑设计支出规模、支出结构、项目及部门单位效益四个指标体系。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即按国家职能分类):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五类支出。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将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分为C、V和M三个部分的理论):

社会产品的运动,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划分,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从动态的再生产角度划分,则可以分为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是最重要的分类法,其中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身产,间接影响分配,后者则相反。

2)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体现的财政活动对于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P79~P80)。

五国际分类方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P81)。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1)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2)在不将政府向国外发行债券取得的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情况下,采用第二种方法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理由有三:

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常常被看作是衡量财政集中程度的指标,第二种方法表现出财政对于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规模。

2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是财政在GDP使用过程中的活动。

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是后者更能全面放映宏观经运行的调控能力。

3)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用

表示。

公式为:

【分子表示当年财政支出,分母表示上一年财政支出】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

表示。

公式为:

=

【其中分母表示GDP增长率,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这个系数(

)大于零】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公式为:

MGP=

【表示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是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的比率】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的一般趋势

1)瓦格纳法则:

1含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国家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提高。

2因素分析:

A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

3伯德的关于瓦格纳法则中对于公共财政支出扩张之原因的补充:

A公共经济对于私人经济的替代性增强;B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大,带动了教育、娱乐、文化、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支出增加;C私人垄断力量的上升需要政府去抵制和消除。

1880

1929

1960

1985年

日本

11

19

18

33

美国

8

10

28

37

英国

10

24

32

48

法国

15

19

35

52

瑞典

6

8

31

65

时期

(系数)

MGP(%)

总支出

民用支出

总支出

民用支出

1890—1929

1.7

1.8

10.9

9.0

1929—1950

1.9

1.2

30.4

18.5

1950—1970

1.6

1.8

35.9

26.5

1970—1980

1.1

1.2

34.6

30.7

如上图: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

1890年至1980年美国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

2)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述:

1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即非均衡增长理论。

他们阐述了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A内在原因: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NI增加—政府不变更税率—税收增加—公共支出增加。

B外在因素:

战争与灾难,战争与灾难—政府支出急剧增加—提高税率—战后税率难以回落—公共支出增加。

2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P87)。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殊性

1)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

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之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是比较高的。

一方面因为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

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的,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有国家拨付。

在改革开放之处,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则财政收入增长就缓慢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

四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分析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性因素,是指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程度。

【我国要做的是:

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3社会性因素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时期

 

基本建

设支出

 

挖潜改造

资金和科

技三项费

支农生产支出和农业事业费

文教科卫

事业费

抚恤和

社会福

利事业

国防费

行政管

理费

 

政策性补贴

 

“五五”时期

35.1

5.5

6.6

11.0

2.0

16.4

4.9

“六五”时期

25.1

5.7

5.8

15.7

1.8

11.9

0.8

“七五”时期

20.5

5.5

6.5

19.0

1.6

9.1

8.8

12.6

“八五:

时期

12.1

7.1

6.8

21.3

2.1

9.5

11.9

6.9

“九五“时期

13.2

6.0

5.5

19.1

1.5

8.3

12.0

6.1

“十五“时期

12.9

4.5

5.2

18.0

1.9

7.6

13.7

3.0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管理支出与公共支出。

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比重(%)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的支出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P95)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原因有二:

1流动资金支出下降。

从1983年7月开始,出了核工业部。

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的少数国企外,其余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从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的。

2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是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迅速下降。

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基本建设支出又有所回升,但主要是依赖国债资金。

2)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中,有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首先,科教文卫方面的增加是合理的。

其二,随着社会发展,行政管理支出增加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是增长过快,不尽合理。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能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必要的限度之内,他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社会消费性支出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

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工交商农的各部门的事业费。

第二节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属性:

1)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2)社会财富的虚耗;3)都完全由政府来提供,是纯公共物品;4)也属于消费,而无消费,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增加消费可促进生产。

二行政管理费

1)构成:

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武警部队经费、外交支出、对外援助。

【按费用要素分,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2)费用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行政管理费的增加明显是党政机关扩大的结果。

行政管理费的绝对数是增加的,但它在GDP中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

3)国际间的比较:

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是比较高的,说明了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比较低。

4)影响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因素有:

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2财政收支规模;3政府职能;4机构设置;5行政效率‘6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我国在较长时间内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过分膨胀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公用经费缺乏明确的界定,预算约束软弱,政府包揽过多,造成行政管理费用不断增加】

5)如何解决:

进一步完善政治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透明度,公民也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并实施有效地监督。

三国防费

1)我国的国防政策:

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2)我国国防费规模和构成:

1规模:

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5%减少到2005年的7.3%;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6%降低到2005年的1.36%。

2构成:

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各占三分之一。

3)国际间的比较:

我国的国防费规模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军人人均额、更加低。

第三节文科卫支出

一文科卫的经济属性:

归于非生产性的范畴。

二教育支出

1)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1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是混合物品。

其中义务教育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具有两面性,属于混合物品。

可以向受教育者收费,也可以由私人举办。

2)政府干涉教育的原因:

1外部性:

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2效率的考虑:

社会稳定;3公平的考虑:

教育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起点公平。

4资本市场不完善,贫困家庭无法从私人市场得到助学贷款;5功德物品:

短视的家长不会送孩子去上学。

3)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1我国教育经费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004年为2.8%。

2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4)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和效益:

1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也不尽合理。

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初级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的困境。

2有关国际组织的调查研究表明,初等教育投资比中等教育投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而中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则优于高等教育。

发展中国家当前教育支出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入,提高初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

3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和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和效益。

三科学研究费支出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对历史其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性地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提出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也可得以保持。

1929年到1978年之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40%来源于科技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中以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占了60%以上。

2)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略0

3)财政的科学研究支出:

1科学基础研究——有很强的外部性,是纯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来承担费用;2科学应用研究——混合物品,可通过市场交换来弥补成本,由微观主体来承担费用。

4)国际比较:

主要是R&D(科学研究与研究性实验发展经费)投入的比较。

四卫生支出

1)政府介入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1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

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

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因此私人是根本不会或

者不会充分提供。

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

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

以下是WB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A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B许多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C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依据。

政府的介入可以达到卫生医疗市场四个预期的目标:

健康、低成本、满意和公平。

【保险市场中私人保险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主要提供服务的领域是:

A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B是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公平;C补助穷人【即政府应当介入的方面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2)我国卫生费用投入情况及国际比较:

1卫生总费用构成分析:

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17%由政府预算提供,53.6%由居民负担,其他为社会支出。

2国际比较:

2003年我国卫生支出规模(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仅与印度持平,明显低于其他很多国家。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第一节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

1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

马克思在谈到货币资本的作用时,把货币资本的投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2投资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部分组成,投资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其次,投资需要建筑材料、需要添置生产设备,所以,增加投资就可以带动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或设备生产的增长;再次,投资中的一部分,一般约40%左右,将转化为个人和社会消费,所以增加投资可以刺激消费品生产。

3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投资过程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完成后才能增加供给。

但是投资规模既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又受到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所以凯恩斯又提出加速原理,以表明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加速系数表示的是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附注:

储蓄增长会加速投资(?

),而投资超过储蓄则会导致通膨】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1)特点: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财政投资就是政府投资。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1)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1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2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无形的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一般是讨论狭义的范畴。

3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公共设施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征。

2)基础设施投资于一般投资的关系:

1基础设施是处于“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

2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建设交替进行。

在欧美国家,是先进行一般投资,然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在日韩国家,是先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再增加一般设施投资。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

基础设施大体上归为混合物品。

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是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