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7260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分值:

150分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

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

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

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上。

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

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

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

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注]家的墨池。

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

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

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

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

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

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

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

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

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

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

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

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

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

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

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

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

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

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

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韵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词。

B.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5.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6.试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手工艺品的品种繁多,如宋锦、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地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

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时尚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

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

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摘编自《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材料二:

图表一图表二

(选自《2017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报告》)

材料三: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同时,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小作坊生产方式,体现了手工艺的个体性和家族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子承父业、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所以缺少一定的策划意识,营销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品牌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器物的发展与进步。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遥渐萎缩。

手工艺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同时传统手工艺品也逐渐被现代的新产品所代替。

(摘编自《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的传播应用》)

材料四: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徐州“手艺神”级的手工大师不少……都是手工艺走向生活走向百姓走向市场的鲜活的成功例证。

从非遗传承的视角来看,人们没有看到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背后深藏着的是一条漫长而脆弱的产业链,涉及从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当然,在这个产业链中,传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

活态传承,就是要让这条产业链动起来、活起来,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让“手艺神”们专注工艺、专注创意、专注制作,而不能再像以往分心劳神于细枝末节。

这个产业链应该更加尊重市场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手工艺品有不同风格,这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念的不同密不可分。

B.传统手工艺产品受到了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但若应付得当,也可重新焕发生机。

C.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大都是以子承父业或者师传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造成器物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的局面。

D.传统手工艺产业链涉及了研发、选材、制作到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传统工艺和传统材质是最核心的资源。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尚手工当前很流行,这得益于传统手工制作品有装饰和实用的性能、手工随心所欲的乐趣以及其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B.民间手工艺品制造业位于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近五年来,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剥润,均是一路上涨,且幅度大。

C.手工艺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但它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这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竞争力低。

D.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造成人们对一些手工产品不感兴趣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9.根据上述材料,针对我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目前存在的困境,请你提三条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

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

迁秘书令、始平王师。

以例降爵为伯。

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

高祖先谓渊曰:

“卿意以为何如?

”对曰:

“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

”高祖曰:

“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

”渊曰:

“虽奉敕如此,然于臣。

实有未尽。

”及 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

寻以萧赜死,停师。

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

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

诏兼侍中。

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

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

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柏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未几,拜仪曹尚书。

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

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

服阕,兼太尉长史。

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

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

 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

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

屡有表闻,朝廷不纳。

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

滨淮诸戍,由备得全。

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

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

二年卒官,年四十八。

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

“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

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

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

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②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

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阙题①

            刘昚(shèn)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影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诗人简介:

刘眘(shèn)虚 ,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沁园春。

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第Ⅱ卷表达题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没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过硬的学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专业人才……在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中,一群身怀绝技的“国宝级”技工令人印象深刻。

追求极致是一条的道路,也是一场孤独且单调的长途旅行,唯有全神贯注,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心智、把好方向。

哪有巅峰技术能在间练就?

唯有日复一日地锻打、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成就绝活。

“术到极致,几近乎道”。

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这一流的伟业更需要用追求极致来消解浮躁。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观念:

“手艺好也不赚钱”“差不多就行了”……盲目地求变现、求速度,让工匠技艺变得马虎,极致品质。

其实,工匠精神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地滋养呵护,终究会结出不甘平庸、不负光明的果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一代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诠释匠人的极致精神。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我们准备好了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乏其人心如木石一朝一夕黯然伤神

B.不可或缺心如木石白驹过隙黯然失色

C.不乏其人心无旁骛白驹过隙黯然伤神

D.不可或缺心无旁骛一朝一夕黯然失色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流的伟业方可成就一流的技艺

B.一流的技艺定能熏陶一流的心性

C.一流的技艺定能成就一流的伟业

D.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伟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B.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不是这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无数精品。

C.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是精品的无数绽放。

D.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是需要一群人来赓续;这不是一件产品的存废,而且是无数精品的绽放。

20.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5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内容相同。

(6分)

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科技成就文学贡献

屈原岳飞白居易沈括杨靖宇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战沙场驱敌寇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抵御外侮感怀时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有人说:

“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C;2B;3B

【解析】

(1)C   A.“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错,原文二段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