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8162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父亲汤用彤

白岩松问我:

“你和你父亲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我说:

“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写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

听胡世华先生说,‘九一八’后,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我父亲照样讲他的佛教史。

虽然我对学术研究也有兴趣,也写了一两本书,但功力比我父亲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亲更加关注现实。

我自知在学术文化上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

父亲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

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学校。

小学时,学习平平,没有什么大抱负。

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强。

到大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但有些课程也只是考个及格,有的课程没有能坚持学下去。

但有些课我学得比较好,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等。

从上述选课情况看,我是比较重视西方哲学学习的,但这比起父亲在美国学习的四五年是相差很远的。

我从哈佛大学拿到一份父亲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绩单,现列于下:

1919至1920年,用彤先生选修了“比较文学”和七门“哲学”课;1920至1921年,选修了三门“印度哲学”、五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课程;1921至1922年,选修了五门“印度哲学”、一门“宗教史”、一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

成绩单上还写明:

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

父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从事他的学术研究的。

回国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时期。

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

其书数易其稿,才得以成为权威性之著作,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父亲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统的书有四本: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

他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体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我本来有野心想写一部《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亲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样为人重视,但是我仅仅在北大教了两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写出了那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前后也不过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理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那么复杂的问题呢!

不过,我也许比父亲更加关注当前的现实社会。

父亲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为学术而学术”使得他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

1983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是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途问题”。

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在哈佛主讲“儒家思想”,着力要证明中国的“内圣之学”可孕育出“科学与民主”,以此来和西方哲学接轨。

对此我写了一篇发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刘述先教授对我的发言有这样的评论:

会议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

汤一介认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这一番发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

1984年夏,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同人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宗旨的“中国文化书院”,我被他们推为院长,这样我就非得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了。

自此以后,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了变化,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

就这点说,我和我父亲对学术文化所关注的方向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我们三代人》,作者汤一介,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于xx年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全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

②先生(汤用彤)讲授西方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时,只是对这些学说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而不言其“用”,无论是“今用”还是“中用”。

(杨祖陶《西哲东渐的宗师——汤用彤先生追忆》)

③汤先生(汤一介)还是一名活跃的学术活动家、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的组织者。

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

近年来,又组织主持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

(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汤用彤先生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这反映了他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发展,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

B.汤用彤先生从小国学基础深厚,汤一介则成绩平平;汤用彤先生读大学时所学课程丰富,而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

因此,汤一介后来的学术成就无法和汤用彤相比。

C.相对于杜维明所主张的中国的“内圣之学”可以和西方哲学接轨的观点,汤一介提出的“三个命题”更好地阐明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D.被推举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后,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

E.杨祖陶认为汤用彤先生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却不言其“用”,汤一介认为汤用彤先生“为学术而学术”,这都说明汤用彤先生的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

2.汤用彤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是引用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汤用彤先生是“为学术而学术”,而他“更加关注现实”,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

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思考?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邓广铭:

拓万古之心胸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

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就完了”,谁知讲完之后,“邓恭三先生却拿了一本笔记的草稿来叫我校阅,所记录的不但绝少错误,而且把我所乱说的话整理得略有次序,这尤其使我佩服”。

结果这本笔记当年以《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为名出版了。

周作人将稿费送给邓广铭,他用这笔钱买了一部线装二十四史。

老友张中行后来感叹,周作人讲课北调掺和南腔,其中又有不少专业知识,颇不易记,邓广铭却像是轻而易举。

不止记了,且接着就印成书,“一个初进大学之门的学生,才竟如此之高,学竟如此之富,简直不可理解。

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道: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有“复振”的希望,所以“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

然而,这一件工作却并不容易做,因为《宋史》阙误特多,而在诸正史中,卷帙最为繁多,故“数百年来,真能熟读之者,实无几人”。

由此可见,欲治宋史,必须有勇气、有才学。

邓广铭无疑就属于这不多的“几人”之列。

史学大家周一良甚至认为他堪称“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邓广铭穷毕生之力研究宋史,而他早年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萌发了写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的念头,于是以史笔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为他们钩沉、辩诬,对他们做出公允的评价。

他写王安石,写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写陈亮,是写“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特立独行气概;写岳飞,写的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

他的《岳飞》被称为名著,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由重庆胜利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个巧合,出版正赶上那场民族战争的胜利。

”邓广铭的女儿邓小南告诉记者,“书是在抗战中写的,里面寄托着他的慷慨报国之心。

”20世纪80年代此书增订再版,印数达到17万余册,对于学术著作,这是少见的印数,可知此书受欢迎的程度。

邓广铭写这些豪杰,同时也将此种情怀躬行于自己的人生实践。

长期随伺父亲左右的邓小南对父亲的印象是两个词,耿介和磊落。

“他们那一辈学人,经过那么多曲折,很多人改变了,但他总体上还是磊落的。

他自己在‘运动’中有过违心的言行,这他从来都承认,承认得也很磊落。

一些老朋友默认学界不良之风,邓广铭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的学术商榷文章,总是直指根本,非常尖刻。

家人劝他随和一点儿,他却斥之为“乡愿”。

邓小南感叹:

“他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界风气,那时的学者坦诚相见,大家习以为常。

但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

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在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以至于家人不时能察觉到他精神深处的孤寂。

邓小南说,其实父亲晚年珍视每一次沟通交流的机会。

他耳朵不好,戴上助听器效果也不大,凡有电话找他,他会立即让家人搬来一张小椅子,端坐在那儿,双手把着电话筒,把耳朵紧紧地贴在上面……说到这里,邓小南的声音有些悲凉。

邓广铭一生,有声有色,有棱有角。

在临终前的病榻上,他对女儿说:

“我死了以后,给我写评语,不要写那些套话,‘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用在什么人身上都可以,没有特点。

也许,葬礼上的一句挽联会符合先生的心愿:

“直道挺儒林,矫俗惟凭孤剑勇。

老友季羡林在回忆邓广铭时提到过一个词——“后死者”,感慨于这个词里面所蕴含着的哀思、回忆、抚今、追昔,还有责任、信托。

季老以“后死者”自勉,反观已逝的邓先生,他又何尝不是岳飞、辛弃疾、王安石、陈亮……这些宋代大豪杰们的“后死者”呢?

此情境,“千古知音”一句,足矣。

(选自徐百柯《民国风度》,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邓广铭(1907~xx),字恭三,中国历史学家。

邓广铭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

他治学严谨,领域宽阔,勇于探索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各方面的重大课题,精于历史人物传记之作,在古籍整理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

②邓广铭提出的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一直受史学界的重视。

他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邓广铭大学期间听周作人讲新文学,把听课记录整理出版,周作人将稿费送给了他,并夸他才高学富。

B.邓广铭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的成就,被史学大家周一良赞为“20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C.邓广铭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这些宋代的民族英雄立传,抗战胜利之际出版《岳飞》最成功,其他人的传记不算成功。

D.邓广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耿介”和“磊落”,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学界的不良之风。

对自己过去的违心的言行,从来都勇于承认。

E.从邓广铭身上也能看到他所写的那些英雄人物的品质和气概。

他其实就是那些英雄人物所拥有的情怀的践行者。

6.综观全文及“相关链接”,邓广铭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请分条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广铭是著名的史学家,文章为什么要从他在新文学方面的活动写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说:

“时代变了,然而邓广铭依旧沉浸在他以往的理念中,依旧渴求思想的交流甚至交锋。

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在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以至于家人不时能察觉到他精神深处的孤寂。

”“以往的理念”是什么理念?

怎样看待他的“不肯屈就”和“孤寂”?

请结合原文进行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天练47 传记阅读(基础过关篇)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得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无中生有。

B.“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于文无据。

E.“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错误。

2.①专注(执着)于学术研究;②勤奋刻苦;③学贯中西(国学基础深厚并学习西方理论);④治学严谨;⑤目标高远(长远考虑文化复兴)。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回答本题可从文本前半部分作者认为自己与父亲不能相比等相关表述组织答案。

作者说:

“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

”这表现出汤用彤先生的专注。

作者写父亲小时候所受教育与后来在美国接受的教育,表现汤用彤学贯中西。

汤用彤全心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其书数易其稿,这表现出其严谨的学术风范。

作者认为汤用彤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有更深远的意义。

这表现其目标高远。

3.①增加了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完整。

②引用成绩单突出了汤用彤求学的刻苦、勤奋、广博、丰富,并印证了“我的大学学习与父亲相差很远”的观点。

③引用评论突出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现实获得的广泛认可,也突出了汤一介在儒学研究上的三个“合一”观点获得了同行认可。

(每一点均有两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身为人子,对汤用彤先生的一些叙述与评价难免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自己的学术成就自己更不便评价;恰当的引用会使文章更客观、真实。

两处引用对文本相关内容有突出和印证的作用,前一处紧承上文在美学习经历,突出的是汤老先生求学刻苦、勤奋的品质。

后一处紧承上文作者提出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命题,突出的是汤一介先生的学术影响。

4.示例一:

认同“为学术而学术”的观点。

理由:

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多关注现实,可能会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学问。

②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更多关注现实,可能会无法理清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出的作品就可能缺少理论深度,缺少学术权威性。

③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

而过多“关注现实”,过分关注实用,有可能对理论所知甚少,反而不能对现实有真正意义的实用价值。

示例二:

认同“更加关注现实”的观点。

理由:

①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

②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③关注现实,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④关注现实,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

⑤而“为学术而学术”,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为学术而学术,不注重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示例三:

观点:

既要为学术而学术,也要关注现实。

理由:

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也要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

②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也要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③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关注现实,也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④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关注现实,也能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探究难度较大,需要运用比较的方式。

答案可以用两种比较的方式呈现:

一种各言其是,再各言其非,两者形成比较;一种是在一个角度上言其是也言其非,交替进行。

另外,如果考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答题,得出“既要为学术而学术,又要关注现实”的结论,就需要整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答题。

这一种理想化的结论,也可以视为考生的创新理解,应该鼓励。

不过,无论是从“比较”的角度,还是从“整合”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均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学术”本身;二、从学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从学术与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即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

从这三个层面能够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合理之处,更要对学生的创新见解进行鼓励。

5.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张冠李戴,是邓广铭的老友张中行夸他才高学富。

C.“其他人的传记不算成功”于文无据。

D.“耿介”和“磊落”是邓广铭留给女儿邓小南的印象。

6.①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勇于探索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各方面的重大课题。

②精研《宋史》,写出了《宋史·职官志考正》等史学专著;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钩沉、辩诬,评价公允。

③提出了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本题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概括邓广铭学术研究上的贡献。

“相关链接①”介绍他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方向及课题,“相关链接②”介绍他提出的治史“四把钥匙”的理论。

文中在实践方面举出他的著书,第三段里写他著有《宋史·职官志考正》,第五段写他为王安石、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立传,并在第六段重点评价了《岳飞》的创作情况和受欢迎程度。

7.①突出他年轻时过人的才学和认真精神,这也是他在史学方面成就斐然的前提条件;②他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稿费买了线装的二十四史,这也为他今后研究历史打下基础;③这样写也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邓广铭;④如此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传记写作技巧的能力。

以介绍邓广铭在新文学方面的事情开篇的作用,应从突出传主形象的角度作答,回答出这些内容与史学研究的关系。

文章前两段主要是讲述邓广铭听周作人讲课并整理笔记发表的事情,突出其“才竟如此之高,学竟如此之富”。

稿费所得他买了二十四史,可与史学研究联系起来。

另外用讲故事的形式开篇也极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示例:

“以往的理念”指的是原文说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界学人坦诚相见的风气。

他的“不肯屈就”也是他的一贯的性格和品质使然,他们那一辈学人,经历许多曲折后,很多人改变了,但他没有改变。

他依然认真、耿直,坚持自我。

他的精神深处的孤寂,是因为他的“不肯屈就”使他失去了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是因为他难觅知音。

邓广铭的“不肯屈就”与“孤寂”正是因为他坚持自我,是他将“耿介和磊落”情怀躬行于人生实践的表现,是当今学术界应秉承的可贵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对传主形象进行探究的能力。

“以往的理念”指代内容应从上一段寻找,“以往”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理念”指“学者坦诚相见”的学界风气。

“不肯屈就”指邓广铭坚守“坦诚相见”的理念不肯改变。

“孤寂”应指“晚年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谈话的朋友”,正是因为他的“耿介和磊落”。

回答如何看待这种品质时,应从正面角度展开。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8传记阅读能力提升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何学中的哥白尼

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

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

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很早就迷上了数学。

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

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1826年2月11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

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诞生日”。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

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

“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

”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

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

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

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

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

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

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

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

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

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

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

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

“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

他做到了。

”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