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0400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爬山虎教学设计.docx

爬山虎教学设计

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叶圣陶、肖复兴的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两遍,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猜测:

常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这篇课文的内容会讲什么呢?

(写人、记事、写景)

过渡:

究竟这篇课文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写景的呢?

这篇课文又讲了什么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老师的读书要求:

(出示要求)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找出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

3、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学生汇报:

(1)课文写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

(2)课文中的“我”是谁呢?

(是一个只有15岁的初三学生,名字叫肖复兴。

)师:

看看你们的学习卡,你觉得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了不起,伟大的,著名的„)

(3)在作者心中,叶老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读第十自然段)过渡:

读完了这段话,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或者你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呢?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引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勾画,朗读。

(板书:

意义非凡)

(二)小组合作学习:

为什么说意义非凡?

1、叶老先生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呢?

请找出相关段落学习。

(1)学习第

三、

四、五自然段:

A、自读第三自然段:

感悟“愣住”

B、自学第四自然段:

学习修改方法。

拓展:

出示当时修改的原文,感悟叶老的认真、负责、对中学生关心。

C、读第五自然段中评语部分,学生写实事、写真事,(对比)让学生感悟叶老先生对作者的鼓励等。

理解“居然”,引出做客。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

作者翻开了自己的作文,映入眼帘的是——

几张纸上到处是——

此时此刻,他感到非常(吃惊),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吃惊呢?

(愣住)

作者看到了自己的修改稿,他很吃惊,一下子愣住了,读——

师:

同学们,你们平时修改过作文吗?

那么你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

你改每一处都是很随便的吗?

(在我们修改作文的时候,修改每一处都很动脑筋,仔细琢磨,这样才写出一篇好的。

)过渡:

我回到家,我再次翻开了我那篇作文,看到了什么呢?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齐读。

)师:

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呢?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长句子断成短句,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改成: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包书皮去掉了呢?

删掉“包”,“书皮”改成“包书纸”。

师:

叶老运用了“删”和“改”这两种修改方法。

文中还提到叶老把长句断成短句。

从这一改、一删、一断中,你体会到什么?

(叶老的认真平和,叶老的一丝不苟。

师:

究竟是什么样的修改稿让“我一下子愣住了”呢?

我们来看看(出示修改稿)

有的同学发出了惊呼,你们惊呼什么?

生:

叶老修改得这么多!

真是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圈、钩、直线、曲线。

师:

在这里,叶老先生还用了哪些修改方法呢?

师:

假如你就是作者,当你看到这篇修改了160多处的文稿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

我简直不敢相信,像叶老先生这样的大作家,肯为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修改作文!

而且改得那么多,我太惊讶了!

师:

是啊,叶老先生和我并不认识,一个是,一个是,他都能够帮我修改作文,并且还改得这样细致认真,对一个普通中学生这样的负责和关心。

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叶老先生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的。

所以作者这样说——。

作者看了自己修改稿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春风拂面”是什么意思?

那春风拂到了作者的脸上,更拂在了作者的心里,当时叶老先生已经68岁的高龄了,他还是教育家,文学巨匠,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还要帮作者一字一字的修改作文,作者非常的感激他,才有了这样的感受—

师:

叶老先生在作文的后面给了我这样一段评语: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读)

师:

从这则简短的评语中,你知道应该怎样写作文了吗?

(是啊,写作文的时候,只有写真事,写实事,才能让别人感动。

你们看,这是常老师给作者的评语,你们觉得谁的好一些,为什么呢?

(老师说的太直接了,有可能会伤害到作者的自尊心。

使他失去了写作的自信心,相反,叶老先生给出的评语——可以看出叶老先生挺欣赏作者的,对他充满希望的,让作者树立了——)

过渡: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告诉了我一个什么消息?

2、那课文写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

(邀请做客)

(1)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写做客的句子有哪些,请勾画出来,同桌读一读。

理解“融洽”,感悟平易近人、平和。

(2)请你把刚才找出的描写爬山虎相关的句子读读(挖掘时间,品味情

感),思考:

作者为什么在做客这一部分要两次描写爬山虎?

感悟作者激动、高兴的心情(第一次)。

第二次:

3、学习第十自然段,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

(1)课文第十自然段这样写到:

“作家就是”,请结合前文说一说叶老先生是怎样做的?

猜猜想他的作品是怎样写的?

感悟人品与作品,理解“楷模”。

(2)第三次爬山虎描写。

齐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点拨:

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课文的时候,已经44岁了,可是叶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然留在在了他的脑海中,作者一想到15岁的那年夏天,让他觉得(指板书),可见叶老先生先生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

那么多年过去了,在作者的心里,究竟忘不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完成学习卡上的小练笔,是啊,在作者的心里,永远也忘不了叶老先生,忘不了——(指板书)忘不了(指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说,在我的心里——

在作者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有叶老先生鼓励着他,最后使他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引导语: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想必很多人都学过,而有关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哪里有呢?

接下来是WTT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

(指名背)

4、背得真好。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

2、投影爬山虎(实物),根据课文内容大家一齐边指边说,通过观察实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作者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动画。

(指名上台说。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6、女生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

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8、指名读。

9、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10、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

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

(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

(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

14、齐读。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

(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

(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6、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

17、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

(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

(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

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

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神奇)

18、齐读。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

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

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学生说)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

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张登记表,请把我们每一次的观察都坚持登记好。

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

出示图片,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

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

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话题一:

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生长情况,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谁能说说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哪些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叶子很美丽。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自由朗读

三、

四、五自然段,你对那一自然段段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再读一读。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二:

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一脚一脚)“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爬山虎就像壁虎一样,在墙上一脚一脚地爬,一脚一脚形容得比较生动。

如果用一步一步这个词,好像是说爬山虎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爬,就不可以形象地突出爬山虎的脚的爬)这个自然段里把爬山虎的脚比做什么?

(蛟龙的爪子)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你是说样子一样。

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

还有其他原因吗?

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看图片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图片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三: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哪一句话突出了爬山虎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爬山虎具有什么精神?

(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芽生长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名篇欣赏

魏丽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

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江苏省苏州市人。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

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第三笔“﹁”等)(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

1、2两段

1、读第

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

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

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课件:

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

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触、巴、拉、贴”“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

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学科:

语文

2、课时:

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目的

1、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植物的审美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