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86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思考题解析.docx

毛概思考题解析

第一章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具体而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预期目标的角度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它们各自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

(2)实践基础:

中共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3)思想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和传播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提出。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文革”期间的失误和教训

B.战后苏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由盛转衰;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苏联模式的特点:

;备战型和准战时型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

·党的干部队伍的变化(数量的增加、新老交替、领导岗位年轻化)

·党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根据: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科学发展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借鉴:

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的演进;

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1.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

·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三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第二章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的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做到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

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客观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以实践的发展来推动理论的发展。

二.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精髓?

1毛泽东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

2邓小平理论发展了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实事求是

4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体现了实事求是

第三章

一、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A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B中国人民过去的斗争之所以不能获胜,其根本原因除了没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之外,就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A总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根本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是最基本动力、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两面性的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A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B无产阶级是否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A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前途:

第一步,进行民主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试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以及其内容

1.依据:

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

·农民是可靠的同盟军和主力军

·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的可能性

2.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三.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一、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称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国度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基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足,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预言,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和自身传统观念而提出。

(2)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当代生产力发展主要靠劳动者科技素质的提高,掌握了科技的劳动者是现代生产力的主体

2.科技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四、为什么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我们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第六章

一、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针: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党的领导、依靠民族团结

二、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邓小平指出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2、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1)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主义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含义

1、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

2、发展阶段——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时间

经济指标

人民生活

第一步

1980-1990

人均GDP$500

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1990-2000

人均GDP$1000

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2000-2050

人均GDP$4000

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一、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吧国民经济搞上去,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体制保障。

二、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恰当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当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方式:

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进口先进设备和战略资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第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

四、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

1、改革的内容

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

2、改革的实质与目标

(1)经济体制根本性变革

(2)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

(3)建立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

(4)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特点:

全面的改革、渐进式改革

4、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八章

一、.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收入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出口拉动转变。

因此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习惯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试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涵和主要措施

背景:

一)历史的角度

1.西方国家:

农业、农村—工业化的原动力

2.中国: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工业化的长期动力

二.现实的角度

1、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2、中国已经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内涵:

1、.基本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基本方针: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主要措施:

(1)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强农业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2)增加农民收入: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

(3)改善农村面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

(4)培养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5)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在农业和农村,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

(6).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两型社会

1、两型社会指的是: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等方面。

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等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名族的长远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环境生态保护的力度。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的概念:

(1)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2)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2、意义;

(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4)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5)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简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十七大指出: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

最广泛的途径,必须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总述: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基层民主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第十章

一、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1、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第十一章

一、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2公平正义: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3诚信友爱: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

4.充满活力:

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

5.安定有序:

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存在基础。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

二、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一、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核心)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3.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4.利于争取和平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一、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两大阵营;20世纪60-80年代:

美苏争霸;20世纪80年代末,两极结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趋势: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地快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所以各国应该增进合作,本着责任与风险工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样才能是经济全球化又快又好发展

二、、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

第十四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阶层?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