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4632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一)直接揭题:

浪淘沙

(二)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

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

波浪淘洗。

(三)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初读,理解词义。

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簸:

掀翻。

牵牛织女:

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二)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三)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

(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

是啊!

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

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二)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三)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

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课后习题

一、基础题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淘(   ) 曲(   ) 簸(   )

涯(   ) 银(   ) 织(   )

2.比一比,再组词

沙(  )浪(  )淘(  )崖(  )织(  )

砂(  )狼( )涛(  )涯(  )帜(  )

3.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九曲:

浪淘风簸:

天涯:

全句的意思: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银河:

牵牛:

全句意思:

 

二、综合题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代诗人。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还写过著名的诗句(                                       )“至今广为传唱。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题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táo    qū bǒ    yá   yín   zhī

2.

泥沙  风浪  淘沙  悬崖  织布

沙砾  狼群  浪涛  天涯  旗帜

3.(1)九曲:

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

天边。

全句的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2)银河:

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

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全句意思: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二、综合题

1.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或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三、提高题

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

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

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对比、衬托,动静结合。

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

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江南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

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

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

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

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

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

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

然后抽读,齐读。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把诗中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数不清的寺庙、楼台迷蒙的烟雨

5.(师)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

(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

霏霏细雨,淡淡轻烟,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

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在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

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牧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举例《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4.在景物描写上,《江南春》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不同?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

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

说说吧!

(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

(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

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相机解惑。

质疑预设: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花木成畦:

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

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

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

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四、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说明文。

这篇文章以题目贯穿全文,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地球的有关知识,而且能增强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打下初步基础。

全文条分缕析,说服力强,先讲人类拥有的地球美丽而渺小,接着讲地球上资源有限,然后讲人类不能够居住别的星球,最后呼吁人类精心保护这唯一可赖以生存的星球。

从而使得“保护地球,势在必行”的观念深入读者之心,达到作者写作之初衷。

另外,作者还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仅把地球的特点、地球与人类的关系说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而且说得准确、生动、形象,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设计思路】

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读书、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展示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自信心及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借助“劝说会”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

最后,精心设计选择性作业,促进学生把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情感延伸到课外的语文实践中去。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学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猜谜: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评:

一猜就准。

) 

2、出示地球图:

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

怎么知道的?

 

3、你们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吗?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随宇航员到太空看一看。

 

二、设问导读:

(一)了解地球的“美丽”。

1、谈话:

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

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让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 

2、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

课文中也有一句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 指导朗读。

3、迅速浏览第一段,看看课文还怎样赞美地球的。

 

(出示: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4、提出问题: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为什么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

 (因为有了地球才有人类和一切生命。

因此说地球是“母亲”,是“摇篮”。

) 

思考:

课文还告诉我们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

分小组学习,并找出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理解地球的“渺小” 

(指名说)点击显示书上的知识点:

 

(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

 

(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4)出示九大行星比较图: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他的体积在九大行星中排列第五,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在群星璀璨的宇宙里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 

(5)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说明地球小,人们活动范围更小。

(让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 

(三)小组交流,了解地球的“易碎”。

1、谈话: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又渺小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但是宇航员在赞美它可爱的同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其他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是易碎的呢?

(我们地球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 

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哪两类?

(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中是可再生资源) 

4、四人合作小组讨论: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表现在哪里?

其结果如何?

 

5、什么是“生态灾难”?

举例说说吧。

 

6、“但是,……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同学们读到这一句,请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四)理解人类目前不能移居 

1、谈话: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地球在宇宙中这样渺小,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于是有人提出新的说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想一想:

这样的说法能行吗?

为什么?

2、学生汇报人类不能移居有2个原因。

 

第一是至少在40亿公里的范围里(至少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 第二是火星或者月球上缺少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水和空气等。

少数人也许有可能,但是人多了就不行了。

因此说:

“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3、老师引导:

这部分是用什么说明方法告诉人们不能移居的呢?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5、老师引导:

这部分告诉我们不能移居别的星球,实际上是说什么?

 (破坏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

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6、补充课题《 只有一个地球》。

(五)情感升华,保护地球 

同学们都认识到地球的重要,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地球的爱,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现在起做一个环保的小公民。

三、拓展延伸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资源有限 

人类不能移居 

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第19课《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

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

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作者介绍】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他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1997年病逝于郑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

他从1925年就开始了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集《地层下》《鹁鸪鸟》《窗外》《苏金伞诗选》《苏金伞新作选》等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谨以此文共同缅怀这位在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商丘诗人。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板书课题:

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课件出示2】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