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504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docx

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对应学生用书第234页)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5)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

2.过程

(1)爆发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

(2)第一阶段:

1914年8月至1916年底。

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

(3)第二阶段:

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

美国对德国宣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4)结束:

1918年11月,协约国与同盟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后果和影响

(1)后果: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削弱了英法,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影响:

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非战公约》

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3.国际联盟

(1)成立:

1919年4月,通过《国际联盟盟约》。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2)主要活动:

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加强国际合作。

(3)历史地位:

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4)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5)英法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战场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东欧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战役

3.影响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

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表现

①美国:

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

②苏联: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

(3)特点:

二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20世纪70年代

①特征:

由对峙走向缓和。

②表现:

尼克松政府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推行多极均势外交。

苏联开始推行“缓和”外交。

(2)20世纪80年代

①特征:

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②表现:

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1)背景:

二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

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

①爆发:

1950年6月。

②扩展:

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

③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④结束:

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二战后,越南独立以后开展抗法战争。

②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经过

①爆发:

1961—1964年“特种战争”。

②发展:

1965年,美国将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3)结果:

越南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3.中东战争

(1)原因: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

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

巴勒斯坦问题。

(4)曲折的和平之路

①1991年10月,阿以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

②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4.两伊战争

(1)原因:

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经过:

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88年。

(3)影响:

两伊战争造成了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东的分裂,为美苏等大国插手海湾地区创造了条件。

5.海湾战争

(1)背景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领土和债务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的争端。

②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

③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并授权多国部队使用武力解决海湾危机。

(2)经过

①1991年1月,多国部队实施“沙漠风暴”行动,使伊拉克遭受沉重打击。

②1991年2月,多国部队发动“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迫使伊拉克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①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整个战争中多国部队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③电子战、信息战诞生。

六、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

(1)建立

①背景:

国际联盟破产;二战洗礼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建立。

②标志:

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

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等。

④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

(2)活动

①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裁军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世界人权宣言》和推动非殖民化。

③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种族歧视。

④人道主义援助。

⑤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2.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

①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

④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①战争危险依然存在。

②和平力量不断增强。

(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①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②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

建立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现平等合作。

[规律认知·全面提能]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势。

这种从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1)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曲折得多。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妥协是斗争的另一种形式。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当今战争的原因分析

(1)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局面,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影响还在,仍是世界和平的威胁。

(2)地区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乱的原因。

(3)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不同。

(4)边界问题等。

面对这些问题,反战运动高涨。

当然,近年来的反战活动多与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战争有关。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

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

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地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

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

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表明:

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对应学生用书第237页)

[考情精析·备考方略]

(1)考情盘点:

对一战及一战后的世界知识的考查,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惩治战犯、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

命题核心思想集中在重温历史,杜绝悲剧重演,热爱和平。

对于二战及二战以来的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考查,侧重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局部战争以及核武器的研发、制造、影响等。

(2)预测考查: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试卷侧重考查世界环境下的亚洲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考查的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3)考查方式:

考查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设问方式上,一般为2问,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考向一 通过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隐性切入考查当前国际关系热点问题。

[例1] (2018·全国卷Ⅲ·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分)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构建设问与材料信息之间的对应性联系,增强问题思考的针对性。

(1)问,考查的是经济封锁的具体措施,需要结合材料中英法两国分别采取的具体行动进行概括,其中既包含机构的创设,也包括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对德国的限制和打击。

(2)问,可以从经济、军事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考向二 将选修模块中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与必修模块中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结合进行考查

[例2] (2018·全国卷Ⅰ·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

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

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11分)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和地位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1)问,可直接立足于材料一、二的内容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在1939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战争,1941年则认为其为民族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正义战争。

(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1939年二战爆发初期苏联、欧美国家的立场和做法与毛泽东论断之间的对应关系,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合作的愿望等来分析其立场的变化。

解答时需要注意的是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中共观点的改变是这一同盟建立前的策略调整,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的影响。

[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考向三 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国际关系史内容。

[例3] (2018·全国卷Ⅱ·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7分)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及贡献。

(1)问,结合材料“《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建议……被称为‘中国建议’”等信息概括。

(2)问,结合第

(1)问答案,调用所学知识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创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作答。

[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模块构建·抢分提能]

题型示例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答题模板

【典型例题】

(2017·全国卷Ⅰ·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8分)

【标准答案】

(1)内容:

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分)

意义:

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4分)

(2)构想:

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8分)

【评分细则】

(1)问的第一小问回答“把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得3分;第二小问若回答“《开罗宣言》是确认台湾等地属于中国领土的国际性文件,它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等中国领土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置台湾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每点2分,若回答“有利于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得1分,但本小问最高可得4分。

(2)问,若回答“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英、美、苏共同担负维持战后东亚秩序的责任”“对日本的军事管制以中国为主”“削弱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利用中国制衡英苏等国”每点2分,若回答“美国试图控制战后东亚太平洋地区”“扶持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每点可以得1分,本问最高不超过8分。

【答题规则】

规则1 “启示、认识”类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以“认识、说明、分析”作为限定词,以“启示、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意义”等作为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