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5628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

一《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

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 

——师生讨论:

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

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

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

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

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

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

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

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

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

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

“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

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供参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三比较·探究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指导诵读

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1、理性的把握:

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

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读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认为这首诗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凄楚、悲伤/悲凉、忧伤/凄楚、孤独/悲凉、孤单……

2、要读懂这首诗,最好从哪方面人手?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③诵读指导: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

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朗诵?

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

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

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②诵读指导: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沉郁、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前句低沉,后句昂扬。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读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③小结:

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读颈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①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

【明确】一悲:

漂泊无依。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

二悲:

孤独无助。

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

三悲:

远游他乡。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四悲:

秋意悲凉。

五悲:

“百年”孤独。

六悲:

“多病”缠身。

②诵读指导: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读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怎样理解这句诗?

【明确】从句法角度看,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

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另外,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

“新”与“苦”都是副词。

苦,是什么意思?

苦,是极度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②联系上下文,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明确】“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③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这表现出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④曹操有诗云: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杜甫有酒解忧吗?

【明确】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⑤诵读指导: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4、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

(四)迁移拓展

讨论:

杜甫与毛泽东同是重阳节作诗,而且据有关资料介绍,毛泽东当时正在病中,政治上正遭受挫折。

同在秋高气爽的重阳,同是病中的经受着磨难的诗人,所作同题材的诗为何风格迥异?

【明确】

①时代不同: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毛泽东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风云激荡、社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

②心境不同:

杜甫一生命运坎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写作此诗时又逢年迈多病之秋,可谓老境颓唐;毛泽东此时则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因此,个人虽遭遇挫折,仍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附】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

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

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相关链接】

(一)生平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3、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二)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