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1385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登高》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登高》教案.docx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导读: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

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

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

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

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

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

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

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

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

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

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

再加上动作。

  师:

语调、表情怎么样?

动作又怎么样?

  生:

语调低沉、忧伤。

  生:

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

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

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

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

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

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

意境。

  师:

什么“意境”呢?

  生:

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

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

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

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

感性的。

  师:

感性的表现。

(板书:

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

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师: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

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

凝练。

  师: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

心寒。

  生: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

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

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

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

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

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

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

为什么?

  一生: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

我认为是这样。

  师:

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

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

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

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

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

生命怎么样?

长久还是短暂?

  生:

生命短暂。

  师: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

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

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

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

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

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

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

“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

是个人生命。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

总结得很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

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

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

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

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生试读,很沉郁。

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

有些无可奈何。

  师:

有一些。

还有呢?

  一生: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

什么气势?

  一生:

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

对的,有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

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

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

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

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

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

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

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

抒情。

  师: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做客”?

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生:

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

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

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生: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

是短时间的吗?

  生: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师: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

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

古人为什么登台?

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

是独自一人。

  师: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

什么季节呢?

  生:

悲凉的秋天。

  师:

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

生:

六层。

  师: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

“百年”,就是老年。

师:

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

多病的身体。

  师:

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

八层愁苦。

  师: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

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

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

苦,是什么意思?

  失:

痛苦。

  师:

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

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

老师的解释更好。

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

是一种什么心情?

忧愁还是忧愤?

  生:

忧愤,心急如焚。

  师:

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

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

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

(师:

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

“新”与“苦”都是副词。

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

(生鼓掌)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

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

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棗一生: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

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

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

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师:

(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

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

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发表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

愿意!

  师: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

  生:

能!

  师:

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

(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

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

是杜甫。

  一生:

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

(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

老师朗诵得好吗?

还没听够呀。

  生:

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

大家读得相当棒!

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

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

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

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

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

了解还是理解?

  生:

理解。

  师:

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

文如其人。

  师:

言为--

  生:

言为心声。

  师: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

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

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

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

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

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

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

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

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

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

再加上动作。

  师:

语调、表情怎么样?

动作又怎么样?

  生:

语调低沉、忧伤。

生:

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

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

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

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

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

音乐)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

意境。

  师:

什么意境呢?

  生:

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

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

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

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

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

感性的。

师:

感性的表现。

(板书:

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

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师: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

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

凝炼。

  师: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

心寒。

  生: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

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

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

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

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

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

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

为什么?

  一生: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

我认为是这样。

  师:

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

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

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

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

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

生命怎么样?

长久还是短暂?

  生:

生命短暂。

  师:

悠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师: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

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

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

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

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

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

或者说反过来说--一生: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

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

是个人生命。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

总结的很好。

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

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

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

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

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

(生试读,很沉郁。

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

有些无可奈何。

师:

有一些。

还有呢?

  一生: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

什么气势?

  一生:

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

对的,有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

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

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

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

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

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

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

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

抒情。

  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作客?

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生:

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

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

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生: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

是短时间的吗?

  生: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师: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