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1690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ocx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学习——讨论——点拨——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 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能最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

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

三、   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1.听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4、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节奏。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3)你认同课文的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

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

苦:

使……受苦;劳:

使……劳累;饿:

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

使……惊动空乏:

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坚韧

古今义:

发:

古义:

被任用;今义:

送出;举:

古义:

被举用;今义:

举起;

征:

古义:

征验;今义:

出征;喻:

古义:

了解;今义:

比喻。

虚词:

于:

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5、提问学生口译课文。

五、探讨文章的结构和中心: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他的观点是什么?

2、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这一段与第二段有什么联系?

3、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4、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   朗读、背诵。

七、   小结:

出示投影:

议论问题:

对待困难、成才、治理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事例:

六个人物

道理论证:

个人:

生于忧患

国家:

死于安乐

八、布置作业。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9

、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

证的说服力。

10

、再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

、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受磨练的益处

增益其所不能。

12

、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

最后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

个人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14

、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

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

、成语

"

居安思危

"

和《

〈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

意识。

17

、文章的论据思路是怎样的?

(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从点到面)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

逆境成就人才、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只有战胜苦难,

才能取得成功。

19

、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都是议论文,都运用了道理论证,都属于治国理想的议论文。

不同点: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属于道理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有举例论证,

又有道理论

证。

20

、文章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

反面论述

死于安乐

四、挖掘美点

文章有不少美点,美在哪里呢?

(排比美、对称美、结构美、论据美、思想美,美在详略得

当、美在短而精辟)

五、拓展延伸

1

、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

,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

(忧患意

识)

2

、辩论:

辩题⑴

是否有忧患意识

正方——我方认为不管从个人、集体乃至于国家,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反方——我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安、军力强大,不应该有忧患意识。

辩题⑵:

环境与成才(选这一论题辩论)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4

、分组准备,教师指导结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论据。

5

、展开辩论。

6

、今天我们以“环境与成才”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认识

到了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总结

学了课文,

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

挫折,

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

更美好,使未来的日子更幸福?

(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提示:

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

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