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2253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x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⑴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⑵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⑴ 做官,有名有利;

   ⑵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

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

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2、提问: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

尘网、樊笼

    追问: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

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⑴ 性本爱丘山:

(本性)

     追问: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

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

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① 矛盾心态:

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② 彻底悔悟。

③ 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

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

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息.(提示:

点题句是哪一句?

    

   ⑵ 守拙归园田:

     提问:

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守拙”?

如何理解?

言外之意是什么?

(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

归向园田。

    问: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

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

方宅/草屋/榆柳/桃/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罗堂前。

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

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怎样的?

    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

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

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

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九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郡公。

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

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马铁蹄下的与幽州。

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

  (405)41岁。

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

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

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

曾奉命使都。

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

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敬宣的参军。

8月,他出任彭泽令。

在官80余日。

11月,辞官回家。

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

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

此后,生活日益贫困。

躬耕未废,饥寒不免。

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

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

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

这时他病饿卧床。

檀道济劝他: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他说: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

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

《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

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

“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

“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

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

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

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

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

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

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

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

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

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杜之上之势。

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

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误入尘网中,复得返自然(我欲乘风归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