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6756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表格教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马俊霞任松娜陈会玲高进福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3.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

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

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

朗读不能有感而发。

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通过默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划出描写“我”和“父亲”言行的相关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评价任务二:

联系实际,表述出自己应当怎么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整组导入

奠基情感

本组的主题是父母之爱,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本组第一篇课文,感受父爱的惊人力量。

通过预习课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非常时刻?

洛杉矶大地震

不错,昨天同学们还查找了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小组交流交流。

搜集了图片的同学也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

1994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环节二

质疑课题

初读感知

1.要求学生质疑课题,提出问题,教师相机板书。

预设: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2)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又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同时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交流三个问题的答案:

(1)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废墟”——城市、村镇、工厂、矿山、建筑物等遭受地震毁坏的残留场地。

(课件出示)

(2)帮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能够再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就能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愿意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填空)

(3)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奖励学生板书“了不起”,教师板书“父亲”“儿子”。

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阅读经验,进行自我解疑的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自主实践过程。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精读领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2.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读书,体会文本。

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着眼点来谈:

(教师相机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外貌„„)

(1)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冲”字。

这个“冲”字感受到了父亲迫切地希望看到他的儿子,他非常爱他的孩子。

抓住了描写父亲动作的词来体会。

点拨:

“冲”是什么意思?

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急切、迫切、着急、不顾一切„„)说明了什么?

(爱他的儿子,不想失去儿子,儿子是他的一切„„)

(2)第三自然段中的“坚定”。

学生自由品读,并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父亲如此坚定起来。

利用课件适时出示文眼“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是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也是父亲对儿子爱的誓言。

(3)第四、五、八自然段中父亲“挖”的动作。

(课件出示)师:

父亲在用力挖着,在这个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位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他是在用自己的双手在拼命的挖。

他的双手可能„„可能„„

很多人拉他劝他,他请求别人,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他仍然埋头接着挖„„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他心里想着的只有儿子,他依然坚持着没有放弃。

这位父亲拼命地挖,一块石头接着一块石头挖,正是他想救儿子的心,让他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忘记了伤痛,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4)第八自然段中父亲的形象描写: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课件出示,强调外貌)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

师:

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

女同学,读。

师: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

男同学,读。

师: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全班,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整个环节以学生的读书感受作为研读的主题,使教学成为流动的过程,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使课堂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奠基。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拓展练笔,总结启思

1.媒体展示,感受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语言、动作、外貌),铺垫情感。

师: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

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

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2.过渡,布置写话练笔。

师: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

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

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3.学生在音乐中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诵读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

师: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

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小诗: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

父亲。

师: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生:

父爱。

5、教师小结。

师:

在这36个小时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

因为他对儿子说过:

(课件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名读这句话,教师总结(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读出了父亲的自信和承诺;读出了儿子的坚强,读出了父亲同生共死意愿„„)

6、设置悬疑,铺垫下文。

师:

这是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也是父亲对儿子爱的誓言,正是有了父亲的不放弃、不抛弃,才有了后面的奇迹,38个小时零五十分钟以后,儿子和他13个同学的生命之门被打开,38个小时的与世隔绝,38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终于可以重见天日,该是多么渴望早点扑到亲人的怀抱。

可是,当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阿曼达说“不”!

这是为什么呢?

师: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下课。

真实的读,真实的感受,真实的体会,伴着淡淡哀伤的音乐,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文中的父子情深,进而联系实际生活,从而明白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

附: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语言动作外貌

了不起

儿子:

语言动作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马俊霞任松娜陈会玲高进福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3.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

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

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

朗读不能有感而发。

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子情深,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以巨大的勇气。

从而使学生更加爱父母,懂得感恩。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读准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

通过朗读读出感情,能熟练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评价任务三:

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从对话中得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把握整体

创设情境

 1、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谁来读课题。

谁的声音再响亮一些?

大家齐读课题!

2、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3、师:

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4:

、师: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看图片)

你们看,高大的楼房变成了一片片废墟里,成为一堆堆瓦砾,随时还有可能发生大爆炸。

许多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

……当你再看到这些词语时,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沉重、悲伤)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通过视觉刺激和对描写地震语句的感悟,使学生感受到了词语的温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直奔主题

品读感悟

1、师:

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

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

了不起】什么是了不起?

你能用“了不起”说一句话吗?

2、师:

了不起的人必然有让人敬佩的地方。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理解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父与子的了不起写具体的。

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父亲的了不起,看看父亲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之处。

(在课题的父字下点一个红点。

3、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找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画、写)

4、学生交流:

(1)、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2)描写动作的句子。

(3)描写语言的句子。

5、师:

是啊,正是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坚持了38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同学们,作者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的形象?

(板书:

外貌、动作、语言)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更为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身上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从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1)出示课件:

自由读课文第13至23自然段,找出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

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画、议)

(2)学生汇报:

师总结:

是呀,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看板书);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看板书)。

这句话是他们战胜困难的的力量的源泉,更凝聚了父与子的深情。

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齐读)出示课件: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本环节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评价目标二)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把心放到文章中去,通过细节感悟人物心理,充分鼓励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有自己见解的阅读。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学过程在逐步的对话、互动、生成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环节三

拓展思维

读写结合

1、课文学完了,可阿曼达了不起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阿曼达的世界里,去看看他在废墟里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2、出示写话要求;先写一下废墟里的情况,再写他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3、学生写话。

教师巡视。

4、学生展示。

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真情涌动时倾诉心声,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浸润。

环节四

升华情感

讴歌父爱

1、过渡:

阿曼达多么幸福啊,因为他有一位这么了不起的父亲。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伟大的父亲令我们敬佩。

2、配乐观赏图片,升华情感。

赞扬父亲和体会父爱。

3、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随文练习,既促进学生对课文蕴意和语言的积极内化,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理解。

环节五

层次作业

积累运用

1、必做题:

摘抄课内外阅读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2、选做题:

请你学习课文的写法,用一段话表现父亲或母亲对我们深沉的爱。

附: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爱——子

坚定信念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8慈母情深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

《慈母情深》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马俊霞任松娜陈会玲高进福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

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感觉比较丰富,但人和阅历本交浅,在刚接触文章时,这整个课堂氛围的渲染与引导,能更好的让他们融入文章,感触更深,有利于情感上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知道在享受母爱的同时还要关心母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母亲的课沉。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理解词意。

评价任务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爱,唤起爱母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诵读诗句

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诗句

2、背景音乐中,老师深情诵读

世界上有一种人

和你在一起的时候

总是千万次地叮嘱你要多穿件衣服

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你觉得很烦

却也觉得很窝心

缺钱的时候

她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

边教训

边塞钱给你

这种人叫作——

过渡:

这种人叫作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慈母情深》,去感受一位普通母亲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3、板书课题:

慈母情深

以音乐烘托情感,创设情境。

环节二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

1、出示词语:

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数落

读准词语,并尝试用上述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完成目标一)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点拨: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

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理解词意。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再读课文

感悟慈母情深

1、仔细默读,研读专题:

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环节四

语言实践

倾诉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

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2、欣赏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探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附: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总是留着——留着,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自学,思考句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附: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挣钱辛劳

难塞钱辛苦深

凑钱心疼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马俊霞任松娜陈会玲高进福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

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通过默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划出描写“我”和“父亲”言行的相关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评价任务二:

联系实际,表述出自己应当怎么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1、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文中的作者在小时候写了一首诗,却的受到父母不同的评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文章,去探个究竟。

请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师:

发现了没有,题目当中有一个标点符号。

为什么用这个符号?

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题目理解准确、透彻了,可以说对下文内容的学习成功了一半。

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

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

精彩、糟糕、腼腆、誊写、歧途、谨慎、慈祥

2、生自由读课文。

能说出“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和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

(评价目标二)

环节三

研读文本

1、师:

请看大屏幕,说说你读懂大屏幕上的问题了吗?

(课件出示)

(是什么事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两种评价?

小巴迪的反应如何?

2、面对巴迪写的这首诗,父母有不同的评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

(课件出示)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多美的诗啊!

精彩极了!

”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师:

你怎么理解母亲的评价?

师:

这里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

生:

抓住了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

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一下母亲当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

再现母亲当时的心态、心情。

(从“兴奋”、一个问号和两个感叹号,指导生抓住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