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55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docx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

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

 

--------------------------------------------------------------------------------

  宣传网9月16日讯:

为记录中国经济发展变革历程,给当前热门经济话题提供一个理论探讨平台,9月8日上午,人民网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了“中国经济论坛”。

首期“中国经济论坛”结合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主要议程“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围绕“地方党委如何提升经济领导能力”的主题,特邀嘉宾与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社区展开了热烈讨论。

  个案

  万源市的“政治秀”

  地处大巴山区的四川省万源市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年财政收入仅4000万元左右,2002年财政赤字高达1.6亿元。

今年8月7日,该市借纪念红军万源保卫战胜利70周年之机,不惜耗费巨资请来一批明星举行盛大文艺演出。

为确保演出成功,万源市委办、市政府办不惜以红头文件形式下达了《关于做好“红色万源”主题晚会演出票分配工作的通知》,向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摊派购买价格高达每张150元-400元的演出门票。

市委领导还多次强调:

“这是政治任务,各单位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

(见《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日)

  据悉,万源市这次系列纪念活动耗资高达2000万元左右,而该市现有学校危房面积55.6万平方米,“普九”教育负债高达6100多万元。

很多学校连教师工资都发不出来,许多单位连差旅费都要干部自己垫付。

  如果从善意角度看,万源市地处西部山区,条件艰苦,贫困落后,知名度低,影响力小,市委、市政府兴全市之力举办这场演出,不排除当地党委政府有扩大知名度、招商引资的用意。

但实际效果是,整个纪念活动耗资高达2000万元左右。

这对于年财政收入仅4000万元左右、年财政赤字高达1.6亿元的万源,无疑是雪上加霜。

  万源市委、市政府想办的事情没有办好,甚至办砸了,其动机与效果之间出现的这种巨大反差,不能不让人思索。

它暴露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是有问题的,离中央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与万源这桩公款追星丑事相似,近日媒体也披露了陕西省山阳县小河口镇出台的《关于切实抓好财政收入的通知》的红头文件,把组织镇村干部下乡“罚款创收”当成“政治任务”的奇闻(见新华网2004年8月13日讯)。

  从万源追星,到小河口镇“罚款创收”,折射出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以及经济领导能力存在问题。

即将于9月16日至19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议题。

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重点。

那么,该如何提升地方党委的执政能力和经济领导能力?

  对话

  提升地方党委的经济领导能力从何处突破?

  主持人:

黄乐桢法悟

  嘉宾:

  陈章武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韩保江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

  骆蔚峰

  广州市番禺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经济领导能力与为人民服务

  主持人:

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

而今年七一前夕,中央政治局还专门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就这方面具体探讨和学习,都说明中央非常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为什么现在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提到如此的高度?

  陈章武:

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中国执政了50多年,现在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和时机把中国经济建设搞上去,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在世界就能再一次发扬光大;如果错过这个机遇期,在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就可能落伍。

  此外,现在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还与我国当前经济的特点有关。

我们现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

今天,我们所说的经济除了指市场经济以外,一定还要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不能是自由的放任的经济。

这也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小政府”,大市场。

讲“小政府”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它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政府的作用要在更加关键的地方和时间发挥出来。

  主持人:

9月8日,是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60周年纪念日。

这时候重提“为人民服务”含义更加深刻。

那么,在新时期和现阶段,为人民服务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升经济领导水平有何内在关系?

  骆蔚峰: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已经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经济建设作为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其最终目的是提升我们国家的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加强政执能力就是为了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毛寿龙:

实际上,在新时期,为人民服务有了一些新的变化,那就是:

提供公共服务、为老百姓发展经济提供空间,针对老百姓的一些具体生活问题提供帮助等等。

这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

这无疑有助于提升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提升经济领导水平,有助于具体落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陈章武:

提高经济水平就是为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人民服务。

因此,为人民服务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之间应该说是高度统一的,如果我们的党不能把我们的经济水平迅速地发展上去,把为人民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头不能落地生根,为人民服务也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也就达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真正目的。

  韩保江:

应该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根本价值。

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根本目的,提高党和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官员提出的根本要求。

  地方党委要体现经济领导力

  主持人:

刚才各位嘉宾都很好阐述了为人民服务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提升经济领导水平的内在关系。

那么,经济领导能力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地方党委的经济领导能力又具体指什么?

  韩保江:

我认为地方党委的经济领导能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二是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驾驭市场经济就像我们驾车一样,首先要有良好的方向感,这样是为了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其次要有一个好的“驾车技术”。

“驾车技术”主要包括怎样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环境和政策引导,去调动和促进各方经济体创造财富和价值。

因此说,地方党委要领导经济工作,不是直接通过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去完成。

一个良好而有作为的地方党委,应该学会用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去引导各类经济主体。

通过各类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和经营,来实现地方党委追求的执政目标;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去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发展的欲望。

  骆蔚峰:

首先,地方党委的领导一定要树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

如何理解“发展”的内涵呢?

我认为除了指经济的发展,还包括社会的进步。

作为地方党委,要提高经济领导能力,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地方经济指标的增长,还必须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各级党委都必须要树立的一个观念。

  政绩观考验地方党委

  网友:

大家知道,本轮宏观调控中有一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江苏铁本一案。

这个案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其中地方执政者的经济领导能力问题就很突出。

有人说这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后果”。

那么,面对新形势,你们觉得这件事给地方党委带来哪些启发?

有没有经济领导能力问题?

  骆蔚峰:

首先,我不同意这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后果”这个说法。

我们是一个大国,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服从中央政府的决策。

“江苏铁本一案”给地方政府最大的启发是必须要依法行政,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违背国家的政策。

铁本事情的处理还是非常正确的,否则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都会搞乱。

  网友:

您认为形象工程泛滥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骆蔚峰:

形象工程泛滥是地方党委的政绩观出了问题。

我们经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地方党委对自己在这个地方工作的成绩用什么来衡量?

是用形象工程体现政绩,还是用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体现政绩?

如果是以形象工程体现政绩,地方党委就会不惜代价大搞形象工程;如果是以为人民服务体现政绩,就会把全部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为群众工作当中。

作为广州市番禺区来说,我们要想拿点钱搞一些形象工程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领导班子思想都很统一,就是把资金投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像去年我们区对农业投入了5个亿,对科教文卫投入了20亿,政法的投入5亿。

这些都是为了确保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解决群众的生活保障。

  韩保江:

地方形象工程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选拔机制和政绩评价机制不合理。

这种不合理的表现,首先是由于少数人选少数人,而个别少数人又好大喜功,进而诱使地方追逐级别和官位的人为讨好少数人而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其次,即使不存在少数人选少数人的问题,但由于个别上级部门作风浮夸,官僚主义,也诱使地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用形象工程应付上级的各种达标评级;第三,多年以来,我们只看重发展的数量,忽视了发展的质量。

所以,做数字游戏,搞形象工程就在所难免。

  经济领导力的体制突破

  主持人:

要提升地方党委的经济领导能力,其障碍和困难到底在哪里?

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如何平衡与政府的关系呢?

  陈章武:

地方党委的责任要明确。

地方党委的责任主要是两件事:

一是看形势,二是要用好人。

现在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地方党委管的事情太多,而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好形势,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能反映人民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

要真正做到这些,也不大容易。

现在我们也看到不少地方党委开了不少路子来听取大家的意见,但这种方式下听到的意见相当多是以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为主,还要注意看到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要把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很好地把握住,才能看清形势。

  骆蔚峰:

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是宏观管理,作为党委如果不提高经济领导能力,政府就不可能更好地去执行。

虽然政府是在具体执行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但是也需要党委提升自身的经济领导能力,政府才能够在党委的领导下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能够交给市场运作的就交给市场去运作,作为政府,主要应该为群众提供公共的产品,比如公园、广场、绿地、医疗、教育等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

  主持人:

要提升地方党委的经济领导能力,如果想从制度上进行突破,最迫切需要解决哪些制度上的问题?

  骆蔚峰:

作为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树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不能只顾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社会进步;只顾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韩保江:

应该注重民主法治的建设。

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开始,特别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接班以来,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路清晰的举措。

概括地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是新的民主法治建设的灵魂。

也就是说,民意、民权、民利、民心将成为政府决策和行政作为的根本取向。

  毛寿龙: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党也要适应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

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基础。

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它是法律上的平等的关系。

公民可以要求政府遵守法律,政府要求公民做的事情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如果没有法律依据是无效的。

所以,我们过去用红头文件治理国家的方式是否需要改变,值得商榷。

党的红头文件只适用于党内,政府的红头文件只适用于政府内部的行政运作。

政府的很多具体行为应该置于司法的监督之下,都需要用人代会的立法方式去规范,因为法律是公开的,而红头文件一般是不公开的。

政府如果依据法律来处理和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依靠秘密的红头文件来管理社会,政府的政务自然而然也就公开了。

同时,党也一定要适应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否则也会损害到党的执政能力。

  陈章武:

体制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认为,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对体制的改进,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如果要做好舆论的监督,还是要下工夫的。

现在网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匿名发表意见,从听意见的角度上来讲,这是好的,但也有负面的东西。

我曾开玩笑说现在的BBS,有点像文化革命中的大字报。

因此,从网络上发现问题、听取意见是可以的,但过分地看重也不行。

因为一个社会的舆论监督需要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才能逐渐成为有效的监督。

或许会有人说,舆论监督的提高要有前提—不能打击报复,网络能避开这个问题。

其实,透明、公开意味着提意见的人也要透明、公开。

现在网上发表意见的人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如果一方公开,另一方不公开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平等的。

因此,要做到大家非常公开、坦诚地提意见,恐怕还要有一个过程。

  配文:

  ★文/虞云耀

  为什么党要加强执政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

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十分艰巨。

  第一,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新挑战。

第四,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要求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增强理论创新的能力,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来看。

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这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级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比如,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如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特别是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冲击。

又比如,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乃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如何真正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

这些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增强加强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和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将近55年,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经26年了。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着三个方面的考验和挑战:

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而迫切。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