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794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docx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

格式一律改为:

第一章

一、

(一)

1、

比如你论文就是

摘要

绪论

第一章社会环境对萧红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影响

(一)

1、

2、

(二)

1、

2、

二、自然环境影响、

(一)

(二)

第二章坎坷身世对萧红的影响

一、

二、

修改意见:

1、文中多处漏字,少字,从摘要到正文,格式都有很大问题,没有一个注释!

参考文献!

请全部补齐。

2、请先做一个目录给我。

3、建议你从环境影响、个人身世坎坷两章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因素使得萧红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

然后第三部分,萧红个人的古典素养为她的作品又添上了一层怎样的色彩,最终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萧红!

这样归结以后,文章题目可以在萧红文学创作成因探析这个方向去琢磨!

4、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非常多,请你将文字理顺以后再发过来!

5、字数还差很多!

6、请多参考几篇正规的硕士论文格式!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研究

张昳雅

摘要:

萧红作为杰出的小说家,已经被人们赞誉几十年了。

然而,我认为“千人一面,万众一言”地赞誉萧红的小说创作如何出色,艺术如何精湛,而看不到萧红小说创作的背后,有着一个重感受、偏体验、身心矛盾的萧红,则是一大缺憾。

短短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萧红笔耕不辍,既有硕果,如《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等优秀小说作品,又有遗憾。

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成就与遗憾,实际上都是作家创作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困境的表现。

本文以萧红小说创作的文化困境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文化因素、个性心理和生存际遇三个方面入手,探寻这三方面原因对萧红小说创作造成的影响,力图客观地认识萧红其人及其作品。

关键词:

萧红;文学创作;困境

1绪论

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肥沃的黑土地养育了她独特的性格与才华,也让《呼兰河》传等经典作品流传至今。

现阶段对于萧红的研究有很多,集中于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研究,诸如齐彩虹《论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2013)、郭姗姗《从萧红研究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向》(2013),或者对于萧红的个人新型进行分析与研究,诸如耿颖《专辑文学中的萧红形象研究》,同时还有对萧红文学创作中的爱国意识、流浪意识的研究。

目前,国内大量的学者对萧红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对于萧红文学以及个人研究的网络,为本次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萧红作为30年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学者和研究者一直都给予了她极高赞誉。

鲁迅曾称她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杨义也誉她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不足十年的创作生涯,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萧红在30年代文学史上

赢得了属于她自己的位置。

她的作品题材涉及很广,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但最出色的还应该是她的小说,可以说,《生死场》、《手》、《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小说为30年代文坛带来了一股别样的风。

萧红曾说过: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种各样的作品,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正是这种坚持,萧红赢得了研究者们几十年的盛赞。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星空中,萧红成了他们最关注的一颗星,因此也成了最耀眼的一颗星。

季红真在《萧红传》中是这样评价萧红和她的作品的:

“萧红是伟大的,她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自己的跋涉之路,这既是整个民族的解放之路,也是现代女性艰辛的解放之路。

她用自己的思想和才华昭示着后人。

作为一个先行者,她以自己的作品而永垂不朽。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先生曾坦诚的承认他未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并在书中给予萧红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美国学者葛浩文认为:

萧红的“作品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因此萧红的作品要比她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更富人情味,且更引人入胜。

”以上的种种赞誉,足以为我们证明了萧红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她的作品也确实有值得我们赞扬的地方。

然而我认为这种“千人一面,万众一言”地赞誉萧红小说如何优秀,叙事模式如何独具特色,而看不到在萧红小说创作背后,有一个重情感、偏体验、身心矛盾的萧红,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萧红作为一个时代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是萧红的感情生活、成长经历还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对于萧红的文学成长都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力。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爱情婚姻等因素对萧红文学作品的影响,进一步剖析萧红的文学作品,更好的解读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2社会环境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作家创作的外在文化环境,它包括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和作家生长生活的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是影响作家创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的呼兰县,此时中国正如火如荼的上演着辛亥革命,1942年寂寞的死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香港。

萧红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以及抗日战争,初中时代也有过参加游行示威的壮举,有过对战争不满与憎恨的呐喊,可这些经历都是有限的,她更多的时间都是在为躲避战争而奔波,对战争和战场的了解是很少的,特殊的社会环境本应该成为萧红创作的一种巨大的“外在动力”,但由于萧红对战争的不熟悉,使得她很难写出宏伟壮阔的作品。

1934年萧红离开了她生活23年的家乡,其后的生活萧红一直处于一种衣食无着、四处奔波的状态,生活琐事缠绕着她,让她没有时间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因此,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她只能选择她熟悉的黑土地生活。

可以说,萧红31年的生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黑土地上渡过的,黑土地文化给予了她创作灵感,黑土地上的一切是她最熟悉的。

成年后生活圈的狭小,也缩小了萧红的创作视野。

在时代的召唤下,对战争正面的描写和真实展现已经成为了作家们的一种必然选择。

作家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战争的需要将自己的身份转换,他们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开始关注日本侵略者烧杀抢夺的滔天罪行,开始描写底层人民的生存苦难,也开始讴歌底层人民为了自由奋起反抗的精神。

应该说,萧红与这些作家的身份与生活时代背景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日本的侵略,萧红被迫成了流亡人,一生都在炮火中奔走逃命。

面对着被浓重的战争阴影笼罩的祖国和人民,作为一个有着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作家,她也想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她也想展现勇敢的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然而现实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的生活阅历都局限了她视野,这使得她小说内容和小说人物只能局限在她身边琐事和小人物的身上,感他们生活之艰难、叹国家之贫弱,那种震撼人心的、宏伟壮阔历史画卷似的小说是她很难写出来的。

这种遗憾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是:

由于对战争的不熟悉,萧红只能将抗日战争作为作品的时代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书写一群普通人是如何为求安稳而痛苦挣扎的。

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他们的生命都变得脆弱,变得转瞬即逝。

在战争中,人们变得恐慌、痛苦、无助。

虽然萧红以她女性独有的细腻紧紧抓住了这一被历史主流所忽略的事实,为我们描绘了在抗日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底层人们痛苦无助的生存现实,但作品内容不够宏大壮阔,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压抑、低回的情调。

2.2地域环境的影响

2.2.1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气候。

萧红的家乡就在中国的最北方,地处寒带。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开篇便对这一极具特色的气候做了形象逼真的描写:

严寒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人的手被冻裂了。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呼兰河传》)

这就是萧红的家乡中国的最北方,那里冬天的气候极其寒冷,这种气候也影响着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虽然寒冷的气候给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变,但寒冷的气候,也使得那里人们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

东北也经常下雪,在萧红的作品中,对雪的描绘也是经常见到的,萧红所写的雪有各种形态,也有不同的称呼,有冰流子,冰茬儿,冰渣儿,鹅毛雪,大片雪,冒烟雪等等。

除了以上关于东北地域气候的介绍,萧红在她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关于那里人们生活习惯的介绍。

东北的冬季气候是极其恶劣的,整个冬季温度都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农作物在这样的低温下成活率是很低的,因此,对于那里的人们能够吃饱饭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极其简单的食品,已经成为那里人们奢侈难得的佳肴。

在《呼兰河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包米大云豆粥的。

”小葱蘸酱、豆腐、包米大云豆粥,人们为着这些最朴实的饮食满足着。

为了吃一块豆腐,人们都抱着“不过了”的决心,这足以让我们理解一块豆腐对那里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意义

2.2.2传统的旧式生活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认为:

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是要受到生活经验,人生阅历和自身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作家的创作心理的形成与深层的文化积淀也是分不开的。

影响萧红创作心理形成的最基本因素就是黑土地的地域文化,而黑土地的地域文化的核心就是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是“一种包蕴丰富、气氛浓厚的强烈的文化精神,广泛地影响和扩散到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及民风习俗中,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存在。

”萧红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这一切,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这些都是她家乡人们不厌其烦的精神活动。

这些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到萧红的心理,影响着她的创作。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第二章就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示了呼兰河镇的这些精神盛会。

跳大神是她涉及笔墨最多写的最精彩的一种精神盛会。

萧红在作品中将跳大神的目的、参与者和过程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跳大神是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之一,其实它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节日,而是人们为了驱除魔鬼、治愈疾病而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

在萧红的家乡,如果哪家有人生病,有人身体出现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医院就医,而是请大神过来跳一跳,去治愈生病者的疾病。

萧红对整个跳大神的过程是非常熟悉的,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萧红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写了跳大神的整个过程。

大神们穿着奇怪的服装,那些服装是平常人不穿的,大神是女的,在大神旁边还有一个二神,但二神都是男人。

跳大神的时间是天黑的时候开始,跳到午夜时分结束。

刚开始跳的时候,大神从头到脚一直哆嗦,哆嗦一阵之后,开始打颤,她们紧闭着双眼,嘴里还不停的嘀咕着。

大神每一打颤,就给人感觉要倒了,把四周的人吓到时,她又坐稳了。

二神没有大神这么大的法力,他们的神智一直都是清晰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当大神的帮手,需要拿东西时他们就递东西,需要唱调时他就喊上两嗓子。

跳大神结束时,闹剧也就收场了,留给请大神人家的是没有结果的等待,留给看热闹乡民的是漆黑可怕的夜,这就是萧红对跳大神的自己独特感悟。

在观看的同时,萧红内心充满更多的是质疑,只通过这简单的跳跳说说就能治病救人,也许这只在这群乡村的愚夫愚妇们的思想观念里行得通。

小城里这样的“精神盛举”持续上演着,同样的衣着,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结果,但对于乡人们这样的活动永远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百看不厌,人们不思考跳大神是否能够达到治病的效果,人们更注重它的过程。

萧红通过这种活动的展示,将乡人的愚昧无知和冷漠无情的心理跃然于纸上,无奈之下更多的是批判。

3坎坷经历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萧红一生经历坎坷,出生后父母的冷漠,成年后恋人的背叛,蛰居香港后朋友的不理解,这些都刺痛着这位敏感的女作家。

作为作家的萧红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最好办法就只有求助与写作,将这些不幸的生活、爱情经历写入作品,来实现对生活的逃脱和控诉。

萧红一生都是孤独的,孤独的生活,孤独的漂泊,孤独的死亡。

家庭中,她渴望亲情;婚姻中,她期盼爱情;生活中,她希冀友情,然而现实却没有给予她想要的一切,所有的挫折与不幸都深深地刺激着她。

爱的缺失使得萧红在对待感情和社会现实时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想拥有却又得不到,使得萧红的意志和情绪都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因此,她小说作品也多写自身情感和内心体验,多呈现生活中阴暗的一面,虽然这些书写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和她所处时代妇女的不幸,但小说中多感慨生活之艰辛,女性之苦难,看不到一点光,这使得萧红的小说创作陷入了一个重感情、偏体验的困境。

3.1家庭不幸的影响

3.1.1父亲与母亲

萧红一生辗转奔波,经历了各种不幸与伤痛。

可以说,萧红一生的悲剧都源于16岁那年的抗婚与父亲决裂。

和父亲的对抗,导致了她一生的无家,导致了她一生的漂泊。

在萧红的记忆力,父亲并没有给过她多少关心和呵护。

从出生到逝世这31年人生,她和父亲过着的都是打斗和对抗的生活。

过去的十年我是和我父亲打斗着生活。

(《祖父死了的时候》)

那时我是在他的手掌下倒了下来,等我爬起来时,我也没有哭。

(《镀金的学说》)

在萧红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个“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的人,就像一个没有热气的鱼类,没有感情的动物。

当萧红离家后,一个人孤独的奔走于战乱中时,家成了她一生追求与梦寐的地方,可父亲的冷漠与无情,已经让她无家可归,她一个人忍受着这无家、漂泊、孤独的生活。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洗礼过的女性,内心又很敏感的她,面对着这种种的不幸与痛苦时,不能不让她对人生、对她悲剧的根源进行反思。

诸多的不幸都是来自男权社会的重压,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她将对男权社会的痛恨与反抗都诉诸于她的作品中。

在作品中,萧红将传统男性的光环击打得支离破碎,她焦灼恐惧的内心使她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女神,对男性形象进行了无情的颠覆。

在对男性的塑造上,萧红抛弃了传统小说中男性那种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选取的是萎缩和冷酷的男性。

这些男性对家庭、对婚姻、对爱人、对孩子都是无情与冷漠的,男人再也不是家里的顶梁柱,再也不是女人和孩子的一片天,他们没有兑现一个男人、一个父亲的责任与爱。

《生死场》中的老赵三尽管身躯高大,但他的胆识却不及王婆。

过年前夜,赵三将偷柴的小偷误认为要加租的刘二爷,把小偷打残,被抓入狱,后在东家的帮助下,他从监狱里出来了。

出来后的赵三,变得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上总是带着忏悔的表情,嘴里总是离不开那句:

“人不能没有良心”,为了他那点良心,他放弃做人的尊严,天天进城,只为给救他的东家送去感恩的白菜和土豆,为了他那点良心,他放弃了自己该有的权利,同意了地主加租的要求。

这就是萧红笔下的胆小懦弱的赵三,如同王婆所说:

“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像一堆泥了。

”叔侄关系的福发和成业,婚前和婚后都判若两人。

婚前,男人的心上放着女人,等到结了婚,他们的心上再也不会有女人,他们会打骂她。

婚后的福发像石块一样硬,叫老婆连触一触他的勇气都没有。

婚前的成业因为爱金枝,他觉得人间到处充满了愉快和温存。

婚后的他呢?

他变得残暴了,他为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可以不顾及自己妻儿的性命,仅仅因为生活的不如意,他就随意打骂自己怀有身孕的妻子。

婚后,妻子就成了男人们泄欲的工具,她们是男人生活里的奴隶,在男人那里,女人得不到应有的爱与呵护。

在萧红不到九岁时,她的生母就去世了。

然而,在与母亲共同生活的九年时光里,母亲并没有给萧红留下更多更好的印象。

在其他人眼里,伟大无私的母亲,细腻温柔的母爱,萧红都是不曾拥有的。

母亲对她来说,只是一个“恶言恶色”的女人,除了每日忙于家务外,是很少关心她的,有时还会对她动粗,甚至曾用石块砸过她,在萧红眼里,母亲是不爱她的。

母亲去世后,父亲很快又续了弦,然而继母对萧红也是经常冷言冷语,这位继母在萧红的眼里更是凶神恶煞。

童年与母亲、继母不愉快的生活经历都深深地烙印在萧红的脑海里,使得萧红在写作时选择了对母亲温柔善良的形象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在萧红的作品中,母亲失去了温柔和蔼的面孔,一个一个都变得异常的恐怖。

《生死场》中萧红是这样描述金枝母亲的:

“她的母亲翻转身时,哼着,有时也挫响牙齿……通夜都是这样,每次母亲翻动时,像爆裂一般地,向自己的女孩的枕头的地方骂一句:

‘该死的!

’”“在她生气的时候,上唇特别长,而且唇的中央那一小部分尖尖的,完全像鸟雀的嘴。

”(《生死场》)

《生死场》中的王婆发现儿子偷穿了父亲的大毡靴子,作为母亲的她并没有给儿子讲什么道理,相反,王婆解决的方式很简单,也很凶暴,“王婆宛如一阵风落到平儿的身上;那样好像山间的野兽要猎食小兽一般凶暴。

”最后,王婆提了靴子,平儿赤着脚踩着雪回家了。

虽然那冰冷的雪地使平儿像走在火上一样不能停留,可这些对于王婆来说都没有那双丈夫要穿三个冬天的靴子重要。

《呼兰河传》中,为了制止五个抢麻花打闹的孩子,母亲冲进了屋子,拿出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她的孩子就奔了去。

在萧红的作品中,母亲柔和静美的形象被颠覆了,母亲和孩子之间没有了温馨与疼爱,更多的是打骂与冷漠。

就像萧红在《生死场》中所说的一样:

“乡村的母亲对于孩子们永远和对敌人一般。

”“妈妈们摧残孩子永久疯狂着。

”在这种对母亲形象的颠覆式写作中,也让我们看到了萧红人生经历中对母爱缺失的一种流露与宣泄。

通过这种颠覆式的书写,萧红为我们呈现的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一种控诉。

生出困境、漂泊无助的萧红一生都在寻找家的港湾,可是,在她的记忆中,也许只有那“温情的后花园”才真正的给了她短暂的温馨。

3.1.2爷爷的去世

童年时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早逝,成年后感情生活的不稳定,再加之战争、疾病、贫穷的折磨,萧红的一生都在艰难的行走着。

现实的各种不如意,使得她在急切地寻找着一个精神的寄托者与寄托地。

因此,过往的记忆被她一遍一遍的搜索与查找着,到底是哪些人哪些地方曾经带给过她爱与温暖呢?

那就是那位慈祥的祖父。

这段与祖父在一起的温馨日子,成了她作品中唯一有阳光的地方。

萧红在作品中通过对这些美好场景的展现是对这段温馨日子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各种不如意的排解。

祖父是萧红童年生活中唯一给过她爱与呵护的人。

可以说,萧红出生后,整天与祖父为伴,祖父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祖父做什么,她也跟着做什么。

从祖父那里,萧红知道了这世界上除了冷漠还有爱。

她与祖父一起快乐的日子,在作品《呼兰河传》、《后花园》和《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都有描写。

在祖父那里,萧红学会了朗朗上口的诗歌;在祖父那里,萧红吃到了美味的烧小猪和烧鸭子;在祖父那里,萧红有玩不完、玩不倦的游戏……在祖父那里,萧红得到了无尽的爱,祖父盼望着萧红快些长大,长大了她就不会再受人欺负,可祖父又担心萧红长大,萧红长大了,他就老了,就这样,祖孙二人悠闲快乐地生活着,这位老人对萧红倾注了他全部的爱。

祖父教会的诗歌,对萧红日后的文学写作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祖父的善良与慈爱,也成为萧红一生心里唯一温暖的回忆。

就像萧红在《祖父死了的时候》里所说:

“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

”就这样,祖父成了萧红黑暗人生的那仅存的一点阳光,困苦人生经历的唯一精神寄托者。

3.1.3对于家庭的渴望

3.2失败婚恋的影响

3.2.1爱情与婚姻

萧红曾说:

“我是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这句话不仅是对她自身命运发出来的感慨,也是对当时整个时代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上深受压迫的真实写照。

萧红1911年出生,当时中国正值辛亥革命时期,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法思想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受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冲击。

随后“五四”运动兴起,这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的传统道德观念,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各种思想也随着“五四”运动的传播刮到了边远的呼兰县城,在寂寞和孤独中成长起来的萧红,也成了时代的幸运儿,现代的文明和现代的新思想都洗礼着她、影响着她。

于是,叛逆的萧红像其他前卫的知识女性一样,开始为了恋爱和婚姻自由与家庭对抗。

1930年,19岁的萧红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和恋人陆振舜逃到北京,可是后来由于各自家庭的经济制裁,他们被迫返回哈尔滨。

这是萧红生命中第一段关于感情的经历,但是在封建家长压迫下和恋人的懦弱中宣告失败。

萧红的第二段感情经历发生在1931年,由于抗婚失败,萧红与家庭彻底决裂,被迫独自一人流浪于哈尔滨寒冷的街头,就在她走投无路时,未婚夫汪恩甲将她诱骗到旅馆,在哈尔滨东兴旅馆萧红与王恩甲同居了七个月,可当萧红身怀六甲时,汪恩甲却将其抛弃。

这是萧红的第二段感情经历,她对爱和温情的向往,又被男人的无情扼杀。

萧红的第三段感情是与伴侣萧军一起度过的,他们在一起生活了6年,然而,这6年的生活他们过的并不甜蜜与幸福。

虽然是萧军将萧红从被困的旅馆解救出来,并引导她走进文学创作的殿堂,但在感情上萧军带给萧红更多的是伤害和欺骗。

萧军的大男子主义让萧红活在屈辱与伤害之中,萧军的移情别恋与背叛更让萧红痛苦不堪,为了保持女性的独立与尊严,萧红再一次选择了离开,于1938年初夏毅然决然的与萧军分手,结束了两人6年相濡以沫的生活。

可萧红命运的悲剧并没有结束,最后一次感情经历选择的爱人端木蕻良也没有给她想要的爱情,婚后端木的冷漠与无情,使得萧红在婚恋的道路上依然没有摆脱男性的束缚,萧红以她全心全意的爱换来的却是绝望、孤独、寂寞。

作为一个对尊严和独立无限向往的女性,她的一生都没能摆脱依附和从属男人的身份。

萧红的生命是短促的,她瘦弱的身躯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与屈辱。

几次不平凡的感情与婚姻经历,几乎摧毁了她对爱情的全部梦想。

作为一个体验型作家,这些不幸在另一方面也为萧红的小说创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正是因为她自身经历了这么多感情的辛酸与磨难,她才深深体会到了几千年的男权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都是无法改变的,这一切都深深地隐藏在她潜意识的最深处,也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创作。

从她发表于1933年5月的《王阿嫂之死》到其后创作的《生死场》以及《呼兰河传》,萧红始终以她女性特有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社会最底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和苦难命运。

萧红对底层妇女悲剧命运的不自觉的书写不仅是为了唤醒这群底层被压迫的女性,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看到男尊女卑社会制度的残酷与无情。

作为底层妇女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萧红作品中女性人物不仅多,而且身份也各有不同,从乡野田间的农妇到为别人打工的乳娘、女工和女佣,再到弱小无能的穷学生和小媳妇等,她们都是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女性,她们被侮辱、被侵害,她们的都很命运悲惨。

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王阿嫂之死》中描写了两位中年妇女的悲惨命运,一个是小环的妈妈,她是被地主的儿子强奸后气愤而死的。

另一位是好心收留小环的王阿嫂,这位已怀有身孕的农村妇女,在丈夫被地主烧死后,自身又遭地主暴力早产死去。

最后留下了那个可怜的小环,她就像一只蝴蝶,在空中飘来飘去,找不到自己的家。

《哑老人》中的青年女工小岚,利用休息时间回家给哑巴爷爷做饭,回到工厂后竟被女工头殴打而死。

《生死场》中这类女性更是举不胜数,王婆三岁的女儿小钟,在母亲王婆忙于农事时跌在铁犁上丧生了;美丽的女人月英,在瘫痪后得不到医治和照料,最后悲惨的死去。

可以说,她是在疾病与丈夫的双重折磨下悲惨的死去的。

农妇王婆的命运更是曲折悲惨,婚姻的不幸福,至亲的相继死亡,都给这位坚强的妇女以沉重的打击,最后不堪重负的她选择了服毒自尽,然而命运并没有让她那么快的摆脱现实的折磨,她自杀未遂,继续受着活人的罪。

恬静的少女金枝婚前是邻居朋友眼中的好姑娘,母亲身边的好帮手,情人成业心中的理想妻子。

可是,结婚后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她成了婚姻和家庭的奴隶,有做不完的饭和挨不完的骂,是婚姻把她送进了坟墓。

《朦胧的期待》中的李妈,为了活命,从乡下跑到城里给人当奴仆,并喜欢上了在主人家当兵的金立之,可是,这份感情并没有开花结果,在李妈想要向金立之表露真情时,金立之因要去前线抗战,不辞而别,留给李妈的只有那没有归期的等待。

《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小团圆媳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