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7237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docx

高考生物《立体设计》一轮课后限时作业39

课后限时作业(三十九)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D项叙述的是能量流动的特点。

【答案】D

2.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夏季,a>b+c+eB.秋季,e+f<g

C.夏季,g=b+e+fD.冬季,d>c+f

【解析】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和碳循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解此题时首先应该分析a~g代表的意义。

a:

光合作用;b、d:

呼吸作用;g:

分解作用;c:

动物摄食;e、f:

动植物的遗体、残骸。

由于我国北方的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光照时间长,所以生产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是多于支出的,从而使有机物得以积累,植物体不断长大。

【答案】A

3.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

C.能量流动D.物质循环

【解析】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图中可以看出,缺乏物质循环环节,因此X肯定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D

4.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解析】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环境(如温度、降水、空气中O2和CO2含量)的重要“调节器”,它的正常与否对于整个生物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的生物量是极其巨大的。

海洋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它们虽然个体小,但数量极多,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CO2用来合成有机物。

若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时,会使大气中的CO2增多,而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5.(2011·福建)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下图表示的是()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

不能进入组织液,淋巴最终汇入血浆。

若图代表的是能量流动,则生产者的能量

可以流向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量都可流向分解者,但分解者的能量不能

流向生产者。

若图代表的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甲是下丘脑,乙是垂

体,丙是甲状腺。

【答案】A

6.(2012届·江门调研)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解析】因为研究对象为碳循环,所以要考虑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生产者才能吸收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无机环境,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B项错误。

【答案】B

7.如图为关于硫循环图解,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能进行①、②过程的分别是()

A.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D.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的气孔吸收SO2,根通过主动运输吸收SO2-4,所以无机环境中的硫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而生物群落中的硫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B

8.(2012届·漳州质检)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B、C包含所有种群构成的生物群落

【解析】④表示光合作用,A表示分解者,B表示生产者,C表示消费者,A、B、C构成生物群落,而且碳元素在A、B、C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C项正确。

【答案】C

9.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其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残尸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解析】能量单向流动不会循环流动,信息传递既可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项错误。

【答案】B

10.对于某一达到生态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为了取得一些实验结果,进行了遮光处理,下列现象不可能很快出现的是()

A.氧气含量减少B.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C.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D.动物数量减少

【解析】由于遮光处理,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量减少,CO2利用减少;动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CO2,导致氧减少,CO2增多。

由于氧减少,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加,但动物数量不会很快减少。

【答案】D

11.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生产时,可向温室里释放适量的CO2,这是因为()

A.CO2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植物的病虫害

B.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CO2,使用CO2可促进光合作用

C.CO2可产生温室效应,使温室里的温度升高

D.CO2能灭火,施用CO2可避免火灾

【解析】适量增加CO2的量,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产量。

【答案】B

12.(2012届·扬州质检)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B.果园内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D.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解析】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人与畜禽之间不仅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3.(1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主要是以形式进行循环的。

(3)由于碳循环具有,为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联合国制定了《京都议定书》。

(4)某地区进行核试验造成A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D、C的影响是。

(5)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解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从图示可知,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A中出现白化苗,对D、C的影响是D、C的数量将减少;由于人们过度利用煤和石油,造成温室气体CO2大量排放,同时大量森林被滥伐,都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1)人们过度利用煤和石油,造成温室气体CO2大量排放;植被的破坏(或森林的减少)

(2)CO2

(3)全球性

(4)D、C的数量将减少

(5)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14.(14分)根据图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具有的特点。

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②表示的是关系;④表示作用。

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2)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的中进行。

(3)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地表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如果大气层的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

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

第一,;第二,。

(4)若上图中动物之间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千焦,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千焦,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千焦,且A只捕食C,则A种群干物质的能量在千焦之间。

可见,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千焦,有10%~20%能量流动到下个营养级,那么下个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是5.8×109千焦×1/5=1.16×109千焦;最少是5.8×109千焦×1/10=5.8×108千焦。

可以得出C内的能量最少是5.8×108千焦-1.5×108千焦-1.3×108千焦=3×108千焦,故流动到A的能量最少为3×108千焦×1/10=3×107千焦。

同理,最多为1.76×108千焦。

【答案】

(1)全球性、循环利用光合作用捕食微生物的分解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

(2)线粒体

(3)保护植被,增加CO2的吸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

(4)3×107~1.76×108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5.(2012届·温州模拟)(16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图为我市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设计原理是。

(2)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

(3)氮元素和碳元素都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那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

(4)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在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有。

(5)如果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原理,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

(6)请你评价以上农业生态系统方案的优点。

(7)为保证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的丰收高产,管理人员连续几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结果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其主要原因是:

;②。

(8)为避免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农业的纯绿色,治理害虫的最佳方法是采用。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农业的特点。

分析如图所给的生态农业模式图。

(1)设计原理遵循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意在考查学生对每个营养级能量去向的分析。

(3)应明确物质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

农田生态系统物质不断输出,所以应施以肥料补充。

(5)增加物种,能增加食物网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分析生态农业的优点要从延长食物链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考虑。

(7)杀虫剂导致害虫突然大量死亡,其天敌因食物不足和杀虫剂毒害也会大量死亡,当部分抗药性强的害虫保留下来再次大量繁殖时,因缺少天敌而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

(8)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治虫的最佳方案仍是生物防治。

(例如:

引入天敌或竞争者、诱导性别比例失调、干扰雌雄交配等)

【答案】

(1)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2)流向下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

(3)氮素不断输出该生态系统(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农田中的氮素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就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4)核糖体

(5)生物种类

(6)①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废物资源化);②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提高能量转化效率);③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污染)。

(7)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8)生物防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