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8488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docx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陈威1´2

  (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130024;2.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86)

  摘要: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现代大学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石。

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应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突显课程的灵活性、体现课程的国际化和强调课程的建构性等方面。

  关键词:

蔡元培高等教育课程思想;现代大学课程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0845(20XX)12-0003-03

  蔡元培(1968一1940),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

他作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卓越先驱,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尤其是在改革北京大学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行动中,形成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大学教育理论,在治校理念、管理模式、育人方略、课程设置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大学教育思想体系,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

他的高等教育思想,特别是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对现代大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

  蔡元培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大学领导体制,提出“贯通中西”的口号,提倡文理互习。

就课程改革而言,蔡元培先生虽未对其进行过全面的论述,但他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引领学校的整体改革,一开始就将课程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路是十分清晰的。

正如他所认为的“改良社会,首在教育”,“学校之中,以课程为第一义”I]177,这些集中体现了他从课程人手启动大学教学制度的全面整顿和彻底改革的思想和做法。

他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蔡元培将大学教育视为整个国民教育的根基所在。

他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康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他曾以人体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为例对上述教育思想作了形象的说明:

“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着急可求。

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民众楷模。

他以此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视兼顾课程间的平衡,并指出:

“本此五主义而分配于各教科,则视各教科性质之不同,而各主义所占之分数,亦随之而异。

  1.关于课程设置

  首先,他主张融通文理,打破学科界限。

蔡元培考察了科学演变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看到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和相互交叉的优势,提出了“文理沟通”的主张,强调打破文理分割,提倡文理互习。

他主张文理不分科,文科各学科如史学、文学等,都与科学有关。

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叉,有些学科是无法以文科和理科来区分的。

他认为文理分割的流弊在于,“乃文科学生,因与理科隔绝之故,遂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疏;乃理科学生,因与文科隔绝之故,遂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

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合为一科”,并提出,“融通文、理科之界限,习文科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之某种;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中之某种。

大学中必具文、理中一科者,辅之以其他科,或统二科并设”。

这些观点是极有见地的,对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破除“门户之见”,不局限于一门之陋习,养成良好的学风,都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他重视开设选修课,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蔡元培认为年级制“使锐者无可见长”2,而选科制与“现行年级制、划一制相比可以发展个性”,有利于创造宽松的求学治学环境,避免了年级制之流弊。

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本科生学完80个单位(即后来的学分),一半为必修课,一半为选修课,预科学生学完40个单位,即可毕业,不拘年限。

选科要求融通文理,学习文科的学生,要兼修理科中的某些门课程,如学习史学的,须兼习地质学,学习哲学的,须兼修生物学等;而学习理科的,也要学习文科的某些门课程,如哲学史、世界史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

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为文理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了方便,这是“我国大学教育史上一个极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蔡元培还注意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学生的课余兴趣引向学术研究方面。

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娱乐活动,通过组建各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社团活动,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以此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冶游懒散和追逐仕途利禄的不良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关于课程内容

  蔡元培一方面反对专己守残之陋见,积极主张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并提出大学课程内容要取“世界科学的最新学说”。

在理科方面,一些课程教材多采用各国的最新科学成果。

如物理系三四年级的《近代物理》教材,大部分内容选自居里夫人侄巴黎大学讲学时的最新材料。

同时,在吸收欧美各国学术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保存和发扬自己的“特性”,提出对中西文化应兼收并蓄、择善而从、融会贯通的主张。

他强调,“于英语外,兼提倡法、德、俄、意等国语言及世界语;于旧文学外,兼提倡本国近世文学及世界新文学他还力矫偏重英语的旧习,增设法、德、俄诸国文学系,将世界语亦列为选科。

中国文学系除增加外国文学外,又于中国文学中增加了词曲、小说和小说史等方面的课程,并发起征集民间歌谣,供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研究、比较之用。

这种在吸收欧美各国学术文化成就的同时,又强调保存和发扬自己的“特性”的课程思想,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对我们今天的课程建设然富有启迪意义。

  另一方面,蔡元培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强调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

他从两个方面对“学术”一词进行了解释,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

“学”与“术”之别,即是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之别。

他认为学与术的关系是“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

他主张“学为基本,术为支干”,认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因而“不可不求其相应”;同时,他又强调“学”重于“术”。

蔡元培对学与术关系的独特见解,使他在课程建设上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即他所强调的学理。

  3.关于课程实施

  首先,强调了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决定作用,蔡元培强调要延聘学有专长的学者,提出“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要有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

不仅对世界的科学要取最新的学说,对我们本国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来整理它”,这就是他所说的教员要“积学与热心”的标准。

他要求教师要活化教材,避免只是“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重复灌输,要勤于耕耘,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要不断丰富和深化讲义。

他提倡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法,反对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责任重在引导学生自觉自动,倡导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反对教师以己意塑造学生,强调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其次,倡导开放式教学。

蔡元培反对封闭式教学,主张应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此,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和实地参观,并尽力为学生的实习刨造条件。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和,’解社会,并能根据社会需要充实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第三,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蔡元培认为,“大学的学生并不是要硬记教员的讲义,而是要在教员的指导之下自由地研究学问”1。

因此,“在学校,不能单靠教科书和教习。

课堂功课固然要紧,但随时注意自己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

他还认为,对一门学科的精深研究有赖于相关学科的扶助,也有赖于与他人的相互切磋。

因此,要在某一学科有所作为,就不能轻视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和研究,亦要注意借鉴他人之经验,但要有创新精神,反对机械照搬和简单模仿。

  二、蔡元培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蔡元培先生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想,为现代大学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石,为现代大学的课程建设指明方问。

其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应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

  基础理论是指专业学科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并能为应用研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

所有学科的基础理论在全人类范围内是没有区别的。

蔡元培对学与术的关系的独特见解,使他在课程建设上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即他所强调的学理。

基础理论反应事物的本质,理论的深度决定应用的张力,知识的更新、创新与进步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基础理论也是主体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关键,应树立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增加基础理论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以此夯实理论基础,增强文化底蕴。

  2.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蔡元培针对文理分割之流弊,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出沟通文理的主张。

人才的培养不能囿于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有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由此可见,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不应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对本专业“有用”的课程,因为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设置综合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优良的综合素质,消除由于知识被人为的划分所造成的知识割裂与世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因此,不宜以专业为中心来设计大学课程体系,也不宜片面强调基础课的服务功能,课程设置应由纵向深入型转为横向宽广型.打破学科壁垒,要求大学生要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打好宽厚的基础,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科目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横向沟通,融合文理,整体优化,综合设置,在文科专业增设科学课程,在理科专业增设人文课程,以丰富学科课程体系,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人”、“通才”的培养目标。

  3.突显课程的灵活性

  选科制是当时美国大学通行的一种做法,蔡元培先生极力主张推行选科制。

随着大学课程的日渐综合化,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应进一步增设选修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注重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和才能等个性特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使学习行为从被动转向自主,为学生进行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促使其养成个性化的专业素养,使其在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由此,通过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构和比例的合理设置,采取主辅修制或双学位制等,设置相关的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专题课程等,构建高品位、宽领域的弹性课程体系,使其既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又有利于形成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进而使大学的教学水平有实质性、整体性的提高。

  4.体现课程的国际化

  蔡元培提出大学课程内容要取“世界科学的最新学说”。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必然要走国际化之路。

这就要求教育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的人。

这也势必要求课程也应具备国际化的特征,为此应多开设一些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当体现国际视野。

在课程的选择上,应注重对世界文化和知识的介绍,体现出课程是为全人类的活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服务的。

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当代科技的最新进展和成就,课程所代表的是作为客体力量的文化,它不仅要充分反映历史的文化成就,还应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借助课程的力量迅捷地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因此,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秉承“兼容并包”的课程思想,让本土课程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的课程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建构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共通性的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为全人类服务。

  5.强调课程的建构性

  蔡元培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活用教材,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创新精神和独立研充能力。

现代大学课程建设亦应秉承蔡元培的课程思想,强调课程的实施不应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由接受走向建构。

基于“知识是建构的,而非给予的”知识观,笔者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对话,而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静态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使学习成为主动体验、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为此,课程实施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对话教学、行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等,通过对话、观察、实验、操作、参观、演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正如杜威所说,“知识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递固定不变的知识,而在于知识的创造”。

由此,课程目标也将由知识的积累转向思维方式的培养。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