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770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

张国宁

在西部的漫长岁月中,我像一名埋头耕耘的农夫,一名专注登攀的行者,从来也没有想到在这垂老之年会获得如此殊荣。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作为本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女性,发表获奖感言。

中学时期的张锦秋,受文学书籍的熏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分析张锦秋适合当建筑师。

张锦秋的兄长当时在学习造船技术,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

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大舅父留德学习建筑设计;而姑妈张玉泉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

张锦秋至今记得,她姑妈家里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志……在张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1954年,张锦秋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61年,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

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营造法式》这本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参与。

她却选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梁先生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

莫宗江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领着张锦秋一干学生,对中国园林进行考察活动。

张锦秋回忆说:

每到一处,他边走、边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

从他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让我受用终生。

1966年春,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西安西北建筑设计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生涯。

华清池大门是张锦秋设计的第一个作品。

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陕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张锦秋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设的三唐工程是张锦秋另一得意之作。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对,她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

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

工程完成后,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成为西安一景。

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

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

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

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最终,张锦秋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这个方案获得了认可。

张锦秋说:

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

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

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成为了西安和陕西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锦秋说:

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中国建筑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

她的文化根基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

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

张锦秋说,一个城市的建筑师要对历史承担责任。

1991年,张锦秋接受了改造钟鼓楼广场的任务。

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被西安人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

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晨钟暮鼓的风格,广场下面还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档商业区。

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经营,又使得原来拥挤在破旧平房中的西安老字号焕然一新。

对于张锦秋的设计,有人认为太平凡不够震撼,而张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为古建筑的背景。

她说:

凡是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张锦秋一律不做。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

有其他城市的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

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

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

风马牛不相及!

张锦秋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

张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权威的建筑史专著《弗莱丘世界建筑史》收录;日本、韩国建筑杂志为张锦秋专门出版个人专辑。

她多次出国讲学并参加国际建筑展览。

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历史教授彼得罗在其《体用中国传统的承续与发展》一书中指出:

中国建筑师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她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张锦秋真诚地说:

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

[相关链接]

张锦秋代表作:

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贤庄小区、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新落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鲸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

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学时代的张锦秋受到文学书籍的影响和熏陶,立志做一名作家,但是由于父亲的阻挠,不得不放弃文学梦想,选择当了建筑师。

B.家人和亲人的影响让张锦秋逐渐喜欢上了建筑设计,其中她的姑妈张玉泉更是教导她说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C.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张锦秋舍《营造法式》而选择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她遵从内心、遵从自己兴趣的选择。

D.她设计的华清池大门是她的第一个作品,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她意识到建筑作品应该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

E.她的设计既具有全新的审美意识,又突显本土文化特色,是一种和谐建筑,所以她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能给人震撼的感觉。

解析:

选C、D。

A项但是由于父亲的阻挠不正确,父亲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B项张冠李戴,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不是她姑妈的教导,是张锦秋自己的认识;E项她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能给人震撼的感觉不准确,原文是她的建筑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为最高准则。

2.请结合材料,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张锦秋能成为一代杰出建筑大师的原因。

答:

解析:

答题时要从原文进行提炼概括,一定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提炼,提取概括时,要全面地综合提炼,不能遗漏要点。

答案:

客观原因:

家庭氛围的影响,名师的指导,当今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主观原因:

遵从内心和兴趣;善于思考钻研;尊重传统文化,恪守历史责任。

3.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问题有较强的概括性,需要将语言组织的很准确。

答案:

建筑作品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周围环境的搭配、协调和融合,凸显本土文化特色;善于将现代化功能和审美意识与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结合。

4.吴良镛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

她的文化根基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

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解析:

对吴良镛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的这句话的理解要从文本主旨的角度去挖掘。

不仅需要提炼概括,还要能言之成理。

答案:

她的建筑设计立足文化传统,能够深刻领会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她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又能够做到不拘泥于传统;她的建筑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忘创新,不忘融合现代元素,放眼未来;她的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在于面向未来,创造面向未来的崭新建筑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

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过,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

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

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

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

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

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

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

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

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

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

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

80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

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

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

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

记得当时《人民文学》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

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

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

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

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

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

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起来。

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

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

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

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

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

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

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

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

于是这么写了。

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

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

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

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

结果是没有反应。

吕叔湘当时近90岁,能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

(有删节)

[相关链接]

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

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摘编自XX百科)

吕先生讲到语文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他主张把语法教活。

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吕叔湘影响不大,而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淑相,可见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

C.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程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一大堆毛病,对方没做出反应,让非常感激。

解析:

选C、D。

A项吕叔湘影响不大不妥,后文有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B项对吕叔湘意见的轻视说得过于绝对;E项所感激的是近90岁高龄的吕叔湘还在惦记、关心自己,而不是对方没有挑自己的毛病。

6.文中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

解析:

抓住文字功力,在文中找出哪些材料能体现出这一特点,最后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他发现《人民文学》上很多错误,并一一订正。

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

他撰写《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和《文言虚字》等,影响很大。

7.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回答。

答:

解析:

有关吕叔湘治学的材料在文中散见于好几段,作答时,可先进行梳理,找出关键信息,再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治学严谨认真,社会责任感强。

对《人民文学》中的错误忿忿不平,写信一一订正。

治学生动,做学问深入浅出。

把枯燥的语法教活,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研究领域广泛。

涉及翻译、文言及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学教育(或语文教学)等方面。

8.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

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解析:

先对中学生学习一点语法的观点给予肯定,然后结合文本谈看法,要重点落实学习语法的重要意义。

答案:

观点:

中学生学习一点语法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

学习语法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法分析是一种技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学习语法可以维护汉语的纯洁。

中学生应该像吕叔湘先生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认真地纠正语言文字错误。

学习语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中学生有文化传承责任,应学习吕叔湘先生,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

学习语法要活,深入浅出,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到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

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解析:

选B、E。

A.才被认可有误,从原文看,许渊冲的成就早已得到公认;C.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说法不严谨;D.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不够准确,是写信请教钱钟书。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答: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传主的形象。

从文中看,许渊冲的奇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段,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

他个性率直、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

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

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传主成就的原因。

在这篇传记中,在写许渊冲取得成就的同时,对其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作答时,要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关键语句,再进行梳理整合,然后分点概括。

答案:

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

(挨批斗时,再苦再累,一译诗,眼里只有翻译。

)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

(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和受到朱光潜、钱钟书的影响。

)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翻译事业。

(北极光奖杯束之高阁。

)工作投入而有规律。

作息像钟表一样。

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

(《参考消息》和《海峡两岸》,时刻怀揣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焦虑。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

夕阳无限好是说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仍执着一念,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努力进取。

何须惆怅近黄昏,是说对许渊冲积极乐观的情怀寄予了充分肯定。

作答时,要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许渊冲的做法。

答案:

观点: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着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

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

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

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

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时事。

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纪念常书鸿先生

樊锦诗

早在1927年,常书鸿先生就留学法国,学习油画。

1932年从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不断参加里昂和巴黎的沙龙展,并连年荣获各种荣誉奖,常书鸿以他对西方绘画的独特领悟,在油画创作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如《怀乡曲》《G夫人肖像》等作品,在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怀乡曲》和《画家家庭》等作品中还体现出常书鸿艺术中特有的一种中国情调。

20世纪30年代的常书鸿先生和很多在国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