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1.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1
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
方法
探究式
教具
教师:
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学生: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
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
(板书:
面)
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
师:
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
棱)
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板书:
顶点)
师:
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指名说发现。
(3)学生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体面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学生小组探究,教师参与活动。
(2)班内交流。
教师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3)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4)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4、探究顶点的特征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顶点?
(2)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现。
5、认识长、宽、高
学生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
6、认识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案。
(3)课件展示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
师:
(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
(正方体)
学生汇报交流,多指定几个学生说。
教师评价鼓励。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结果。
②汇报交流。
学生间相互补充。
教师板书
③:
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④学生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完成2题:
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也参与谈收获,总体评价学生的表现,以此激励学生。
五、作业: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说
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学生说发现
演示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操作交流
验证自己的发现
自己动手做
探讨: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突破棱的认识这一重点,促使学生有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在独立思考中,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现,在小组合作中,锻炼学生交流汇报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学习、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制作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学生在学会了长方体后,教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认识正方体,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
面6个面
相对的面相等相同
棱12条
相对的4条棱相等相等
顶点8个顶点8个
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12条棱分成3组
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习。
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全员互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师引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动起来。
第二单元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时
1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五、教具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五、教学环境及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
1、老师这里有几组数,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一组中的两个数之间具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4和2015和58和2412和1227和13和6
2、判断下面的话是否正确。
(1)、6是30的因数。
(2)、9是27的因数,27是9的倍数。
(3)、8是因数,16是倍数。
(4)、5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5。
(5)、一个数的倍数都比这个数要大。
生判断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的两大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上新课前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回顾一下相关的旧知识,以作为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
把18盆花摆放在院子里,可以摆几行,每行有几盆?
(不要有余数)
可以分别用下面的算式表示:
3×6=18,
2×9=18,1×18=18
那么可以看出:
18的因数有:
1,2,3,6,9,18。
也可以把18的所有的因数写在同一个集合圈里来表示:
2、练一练:
请你找一找30的因数有那些?
师:
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乘法思路:
1×30=302×15=303×10=305×6=30
除法思路:
30÷1=3030÷2=1530÷3=1030÷5=6
成对寻找的思思路:
5、6;3、10;2、15;1、30。
3、小结:
我们先后找了18和30的因数,现在请大家讨论:
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因数的个数有多有少;所有的因数都在1和这个数之间;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
(二)找倍数:
1、出示例2:
说出一些2的倍数。
板书
师:
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
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
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3、小结:
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的都比它大,没有最大的倍数。
)
学生尝试完成:
汇报
可以摆3行,每行6盆;
可以摆2行,每行9盆;
可以摆1行,每行18盆。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5,6,10,15,30
学生汇报:
2、4、6、8、10、12、……
2、让学生练一练:
7的倍数有哪些?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
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而且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教学资源,适时地组织讨论,就是在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巩固提高
1、填空。
(1)、25的因数有()
(2)、36的因数有()
(3)、7的因数有()
(4)、1的因数有()
(5)、8的倍数有()
(6)、50以内9的倍数有()X|k|B|1.c|O|m
(7)、有一个数即是13的因数,又是13的倍数,这个数是()。
2、用铅笔把下面数中3的倍数圈出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我们不仅学会并掌握的求因数和倍数的一般方法,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七、教学反思
课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
1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学生经历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基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在预习的基础上可采用“主体式”学法和“指导式”教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
学校开展了阳光健身活动,来增加大家的体质,其中有一项集体舞比赛,大家想参加吗?
现在有三个舞蹈可供我们选择,你们想参加哪一个?
(出示信息窗1)
3、追问:
我们班有多少人?
如果每个同学都参加,应该选择哪个舞蹈?
为什么?
5、追问:
还可以选派多少人参加,为什么?
6、追问:
如果参加圆圈舞应该选派多少人参加,为什么?
8、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2、5倍数的特征。
2、学生可能回答:
参加交谊舞或其他两个舞蹈
4、学生可能回答:
选择交谊舞,因为48是2的倍数。
7、学生回答:
要选5的倍数。
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
都是双数等结论。
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6)学习偶数、奇数。
①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
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奇数。
②说明:
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
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
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
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双数,初步感知2的倍数的特征。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
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设计意图:
前面已经研究了2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2.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5的倍数
3.按要求组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5的倍数
个位上是双数个位上是5或0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
偶数、奇数
七、教学反思
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磁铁数字卡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猜想,激发兴趣
1、提问:
你能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
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
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
说说怎样摆?
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2、谈话:
我们已经知道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你能猜猜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3、提问:
同意他的猜想吗?
他猜的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
( 学生可能会说个位上是3、6、9的数 )
设计意图:
在课的开始用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或5的倍数,这样既复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也让学生钻进教师设下的圈套,为后面的验证错误猜想埋下伏笔。
二、探究,验证猜想
1、课件出示百数表
(1)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个位上是哪些数字?
刚才那位同学的猜想正确吗?
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
(2)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2、提问:
观察百数表中圈出的3的倍数,你们发现什么?
(1)引导学生先横着看,竖着看,仍然找不到3的倍数特征。
(2)引导学生斜着看:
第一斜行3,12,21。
汇报交流:
①第一斜行3的倍数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后,得到的还是3的倍数。
②第一斜行3的倍数各位上数字相加,和是3,没有变还是3的倍数。
(3)第二斜行是否也有这一特征呢?
第三斜行呢?
第四斜行呢?
(4)将百数图中的数的顺序打乱,刚才大家发现的还正确吗?
3、操作验证
(1)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几个3的倍数:
12、42、45、75、87看看各用了几颗算珠?
小结:
算珠的个数与3的倍数之间的联系。
(2)观察这些3的倍数,它们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跟3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师板书:
3的倍数,它各位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4、学生举例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
5、运用结论,完成试一试。
要求:
在百数表中找出3的倍数。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圈一圈。
学生分组讨论这3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从第一斜行开始思考3的倍数特征,能使教学难点化整为零,易于逐个突破。
设计意图:
拿出这几个数让学生拨一拨,强化学生对3、6、9、12、15是3的倍数的记忆
三、练习,巩固结论
课件出示:
1、下面的数,那些是3的倍数?
2945516728419634567600
组织交流:
哪些数是3的倍数?
你是怎样判断的?
2、在每个数的口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口20口口123口5
提问:
为什么填这个数?
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填哪些数?
3、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0567
4、猜猜老师的年龄:
老师的年龄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老师今年()岁。
5、看谁最聪明?
23663997是3的倍数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交流,汇报。
快速判断下列数是不是3的倍数?
再用计算器验证前三个。
369639693、13693692、121212127、18275499、9233……3
总结:
当一个数的数位上出现3、6、9时,可以先去掉3、6、9,剩下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判断的方法,巩固3的倍数的特征。
四、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五、课外作业:
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它各位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七、教学反思
课题
2、5、3倍数的特征的练习课
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2、设置多种类型练习让练习课不再枯燥。
3、让学生在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温故知新、拓展知识的目的。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谈话:
同学们,上个周咱们学校顺利通过了示范示范学校”的验收,各个兴趣小组进行了汇报演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请看一组数据(出示资料)。
提问:
你能将这些数字填在合适的集合圈里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追问:
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时,这要看个位就行了;而判断3的倍数时却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
小结:
今天我们就上一节2、3、5倍数的特征的练习课。
(板书课题)
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师生共同回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回顾梳理,通过回顾,学生对所学新知进行温习和再现,初步形成知识网络,明确练习内容,为下面的练习做好知识铺垫。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
1.体会2、5倍数的特征
提问:
观察集合圈,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小结: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
参观的老师来到乒乓球场地,乒乓球队员正在练习发球,我们一起去瞧一瞧!
(出示题目)
提问:
你能算一算这些乒乓球可能有多少个吗?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
求乒乓球可能有多少个,就是要看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二)变式练习
1.谈话:
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非常热闹,请看“趣味行走”比赛(课件出示题目)。
提问:
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哪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分组后,没有剩余?
小结:
要使分组后没有剩余,每个项目的报名人数应该分别是2、3、5的倍数。
2.谈话:
文艺操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提问:
我们班有48人,如果每6人站成一排,我们班可以派多少人参加戏曲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