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782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1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

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号右侧正确答案的字母涂黑。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辉煌而短暂的王朝,隋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势力侵扰B.土地兼并严重C.统治者荒淫残暴D.武将拥兵篡位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知道隋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荒淫残暴。

【详解】隋朝是我国历史上辉煌而短暂的王朝,隋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荒淫残暴,隋炀帝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其优秀的政绩不包括

A.虚怀纳谏,从善如流

B.坚决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C.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D.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详解】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坚决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A项虚怀纳谏,从善如流是唐太宗的政绩。

故选:

A。

【点评】识记武则天的主要统治措施及其历史地位。

3.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技术精湛,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赵州桥B.骑驼乐舞俑C.莫高窟彩绘壁画和雕塑D.唐蕃会盟碑

【分析】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详解】骑驼乐舞俑是唐三彩,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闻名中外。

故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技术精湛,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文物是骑驼乐舞俑。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4.以下是唐朝中后期发生的几件历史大事,按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列是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黄巢起义④唐朝灭亡

A.④①②③B.③④①②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中后期的重要史实。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详解】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故选:

D。

【点评】排序型题目需要准确识记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或逻辑关系。

5.重文轻武是北宋典型的政治风格。

以下哪些史实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①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官担任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增加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④武将带兵打仗须按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详解】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为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所以①③④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

1.收复建康

2.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6.右边是小东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一些素材,

由此推断他要讲述的故事是

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复台湾

【分析】本题以小东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一些素材为切入点,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详解】由材料中的信息“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可知,小明要讲述的故事是岳飞抗金。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他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岳飞抗金的性质和评价。

7.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其主要依据是

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天下粮仓

③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偏安江南

④造船、制瓷等主要手工行业多集中南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B.①③④

【分析】本题以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现。

【详解】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表现在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天下粮仓,造船、制瓷等主要手工行业多集中南方,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8.“瓦子”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都市人的文化生活。

宋代的瓦子是一种

A.陶瓷制作中心B.砖瓦加工作坊C.贸易管理机构D.娱乐商业场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详解】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9.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其疆域超越汉唐,版图历史最大。

建立该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蒙古B.女真C.党项B.契丹

【分析】本题以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为切入点,考查元朝建立。

【详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因此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

故选:

A。

【点评】本题以元朝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成果层出不穷。

以下对相关成果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唐朝出现的词在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B.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关汉卿是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C.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名著

D.唐朝时期发明的火药,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详解】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

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1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

这说明

A.八股取士推动了教育发展B.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C.八股取士有利于加强皇权D.八股取士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分析】本题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文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八股取士的危害。

【详解】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以顾炎武评价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

故选:

B。

【点评】注意识记八股取士的内容及其危害。

12.下表集中呈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信息。

从表格我们不能读到的信息是

项目

史实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7次

规模

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大海船可乘千人;首次下西洋人员达27000多人,使臣、官兵、技术、医生等人员齐备。

访问地区

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B.郑和远航船队规模浩大,彰显了明朝雄厚的国力

C.郑和远航船队走的远,出访国家和地区多,影响大

D.郑和远航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详解】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据题干中郑和下西洋的相关信息可知,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远航船队规模浩大,彰显了明朝雄厚的国力;郑和远航船队走的远,出访国家和地区多,影响大。

但题干图表中看不出郑和远航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13.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叠加导致的结果。

下列各项中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朝政腐败,宦官专权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④B.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朝灭亡。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详解】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与明朝灭亡没有直接关系,据此可排除BCD三个选项。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

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故选:

A。

【点评】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4.观察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导致清朝耕地面积

A.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全国人口激剧增长

D.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全国人口激剧增长。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详解】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全国人口激剧增长。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为了增加了粮食产量,进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化解了社会矛盾,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导致清朝耕地面积迅速扩大。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5.清朝前期,我国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成就卓著。

下列哪项成就不属于这个时代

A.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B.孔尚任创作的昆曲代表作《桃花扇》

C.吴承恩创作的神话小说《西游记》D.博采众长,流传四方的国粹京剧艺术

【分析】本题以清朝前期,我国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成就卓著为依托,考查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详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清朝前期,我国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明朝中期的《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C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朝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中,不仅要伴随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7T相,互相牵制,同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朝建立后,在中央废垂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摘编自孙楼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与影响》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C”。

1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始创于我国秦朝。

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皇权逐渐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18.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既要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0.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编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

【分析】本题以孙楼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与影响》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详解】

(16)依据课本知识,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涉及。

(1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材料中从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皇权逐渐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密,观点描述符合题意。

(18)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观点描述错误。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中,不仅要伴随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所以观点描述符合题意。

(20)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立厂卫特务组织,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明朝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科举制度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消极影响。

观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故答案为:

(16)C。

(17)A。

(18)B。

(19)A。

(20)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有关内容。

三、填图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21.

(1)观察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元朝都城:

大都B.马可・波罗故乡:

威尼斯

(2)据图指出,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有何积极作用?

【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是大都(今北京),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商业非常的繁荣,同时也是元朝的戏剧中心。

元世祖时期,马可・波罗从故乡欧洲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来到中国。

(2)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便利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发展。

故答案为:

(1)

(2)便利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2.观察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清朝疆域最西点:

葱岭B.中国固有领土:

千里石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疆域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详解】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千里石塘是古籍中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的名称。

故左上框为A,右下框为B。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理解并识记清朝的疆域的相关史实。

四、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23题6分,第24题7分,共1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脱如父母”。

材料二两宋存续期间,宋与还、夏、金及蒙元之间……时断时续地伴随着血与火的民族战争,但也应看到,相关政权达到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思想?

举出一例唐太宗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史实。

(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任选一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说明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分)

【分析】本题以唐太宗的话、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的内容、清朝的两幅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清朝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详解】

(1)材料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都认为汉族尊贵,边疆少数民族卑贱,我认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之间的民族友好关系。

(2)两宋时期,还有西夏、金、蒙古政权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存的,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存的,有时发生民族战争,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时战时和、和战并存。

(3)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保持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根据各地不同的清况,采取措施,加强统治和管理。

.1759年,大小和卓叛乱被镇压下去。

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故答案为:

(1)民族平等;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有战有和,交流融合是主流。

(3)刚柔并进,恩威并施。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注意掌握唐朝的民族关系、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清朝的民族政策的有关内容。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实行对外友好而不闭关自守的政策。

……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的频繁交往,大大加强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摘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政策有什么特点?

给唐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好处?

(3分)

(2)从材料二看,清代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带来了怎样的消极作用?

(3分)(3)综上,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分)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详解】

(1)据材料一“唐朝实行对外友好而不闭关自守的政策。

……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使者、学者和商人的频繁交往,大大加强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可知,唐代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友好而开放;给唐代社会带来的好处是促进了唐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2)据材料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清代对外政策由唐朝的友好开放变为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这一变化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使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3)综上,我能得出的认识是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

故答案为:

(1)对外友好而开放;促进了唐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唐朝得以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2)由唐朝的友好开放变为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使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3)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五、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5.全面繁荣是唐代社会典型的时代特征之一。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是唐朝全面繁荣的重要一面。

请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先后出现的两个封建治世局面的名称。

(2分)

(2)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