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004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检测课时达标 知能达标演练11.docx

检测课时达标知能达标演练11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检测·课时达标┃知能达标演练

【基础组】

1.(2012·南昌高一检测)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2012·合肥学业水平检测)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B.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D.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

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亩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4.(2012·天津高一检测)你若去新疆旅游,手持下图所示门票参观。

为使自己充实这一人文旅游,之前你应了解其历史渊源。

下列有关其开凿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源于战国都江堰B.源于汉朝龙首渠

C.源于汉朝的漕渠D.源于汉朝的白渠

5.(2012·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民间每逢春节都要贴年画,这种习俗源于我国古代的()

A.小农经济B.商业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D.殖民经济

6.(2012·泉州高一检测)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日益完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下列对这种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B.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C.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D.小农经济阻碍精耕细作的发展

7.(2012·南京学业水平检测)《吕氏春秋·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

铁搭:

农具名。

有4~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提升组】

9.《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这说明()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部族兴起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西周盛行井田制

D.周部落重农抑商

10.(2012·肇庆模拟)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11.(2012·沈阳高一检测)“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12.(2012·湖北八校模拟)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

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13.(2012·宣城高一检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②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

③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④明清之际受到冲击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14.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

其原因不包括()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15.(2012·南通模拟)“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惟流离饿殍耳。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A.落后性B.封闭性

C.分散性D.脆弱性

16.(2012·长沙模拟)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

自古以来,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共发生旱灾170次,水灾163次,虫灾55次,雹灾39次,霜冻18次,风灾31次,疫灾19次,牛疫19次,地震61次……

材料二朝廷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

“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偷工减料。

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材料三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五代时期灾害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乾嘉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述古代统治者的救灾措施,(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荒政”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

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家”的含义与土地、五谷联系起来,说明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能力。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B项错误;A、C、D三项均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B项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A、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修建龙首渠时,采用井渠施工法。

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5.【解析】选A。

中国民间每逢春节时都要张贴年画,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一年的农业生产活动的丰收和喜悦,是小农经济的反映,故选A项。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A、B、C三项都符合史实。

故选D项。

7.【解析】选C。

材料中描述了我国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珍惜耕作时机,辛勤劳作。

这种耕作方式和辛苦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能力。

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史。

(1)题,从材料中归纳农业发展使用的动力和耕地工具的变化来回答。

(2)题,变化的表现从材料中提取,注意使用动力的变化。

原因和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

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其他经济因素的成长。

9.【解析】选B。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中包含的核心信息是周人先祖公刘重视农业,促使周部落兴起。

10.【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

耕牛是农业耕作的根本依靠,是百姓所依仗的,用处比较大,也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这表明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由材料中“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可判断,当时农业生产强调精耕细作;A、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12.【解析】选A。

图片显示了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

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方法就是代田法,它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选A项。

13.【解析】选C。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正确理解,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这一选项中“农民地位的象征”有误。

【规律方法】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开明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变式备选】(2012·黄山模拟)叶茵《田父吟》:

“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与材料无关。

14.【解析】选B。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统治阶级政策态度分析材料强调重农,而其出发点在于A、C、D三项,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15.【解析】选D。

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容易破产,具有脆弱性;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故选D项。

16.【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分析问题能力。

(1)题依据数字分析即可;第

(2)题根据材料信息“腐化”“松弛”“失修”“贪污”等分析;第(3)题结合“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分析理解措施,理由从灾荒出现的原因角度阐释。

答案:

(1)灾害种类多且水旱灾频发。

(2)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

(3)措施:

给灾民发放救济物资;减免租赋,在荒年减刑、缓刑;减免徭役;开放山泽禁令。

不能。

若是自然灾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难以控制;若是人为灾害,这是封建制度下不可根除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