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189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 专题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

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

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

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

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

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

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

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

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

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

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

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

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

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

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

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

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

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孔子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

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

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

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

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

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⑴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

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柏拉图

(1)哲学思想:

理念论。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2)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

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

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

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克伦威尔

1.内战期间

(1)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大败王军,赢得“铁骑军”称号。

(2)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于1646年结束第一次内战。

(3)1648年,平定王党叛乱,结束第二次内战。

(4)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共和国期间

(1)对内:

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地派;1653年,克伦威尔被拥戴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解散议会,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对外

①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将其并入英国。

②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通过英荷战争,使荷兰失去了海上霸权。

③分别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3.评价: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在打败王权、建立共和国方面贡献重大,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走向反动,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华盛顿

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⒈第一任期(1789—1793)

⑴措施:

①政治:

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

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

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作用:

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⒉第二任期(1793—1797)

⑵政绩:

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

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

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三、总评华盛顿:

①具有高尚品格:

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④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拿破仑

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

①时势:

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

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

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

督政府软弱无能,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

→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

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

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

①措施:

涉及到政治。

经济。

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性质:

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

前期:

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1798年远征埃及;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

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

革命。

正义战争④作用:

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唤醒了民族意识。

后期:

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

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

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

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①法国:

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

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五、评价拿破仑:

①功:

内政:

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

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

内政:

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

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

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孙中山

第1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⒈大事记:

①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倡改革,无果而终;②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③1895-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如广州黄花岗起义;④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将同盟会16字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⒉认识:

①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②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第2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1年武昌起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开始)

⒈大事记:

①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为使清帝退位,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上台;④1913-1919年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

⒉认识:

①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第3阶段孙中山大事记回顾(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⒈大事记:

①遭遇多次失败的苦闷与彷徨;②接受过苏俄(1924年后称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③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④1924年5月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

⒉认识①超越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二、评价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甘地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⒈运动背景①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一战后反英情绪迅速增长;③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④英国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印度人民主权,甘地发动“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超出非暴力界限被甘地终止;⑤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⑥直接原因:

阿姆利则惨案;

⒉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⑴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起因:

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斗争a方式(内容):

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等实行普遍的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纺车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争取印度民族自治;b目标:

实现印度民族自治;c手段:

“非暴力不合作”;d过程:

全国性的抗英斗争——英经济损失惨重;e结果:

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④影响:

积极: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消极:

发动了广泛群众,但非暴力又限制运动的深入发展;赢得敬意——“圣雄”

⑵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背景:

a。

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b。

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为转嫁危机,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运动:

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③结果:

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

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新发展二战时期,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特点:

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3、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积极性: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基础。

②局限性: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凯末尔

1.领导民族革命

(1)1919年冬,凯末尔党人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不久通过《国民公约》,宣布土耳其应享有完全的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2)1920年组建了以凯末尔为首的国民议会政府。

(3)取得萨卡里亚河之战的胜利,开始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成为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4)1923年7月,土耳其与英、法、意、希、日等国签订《洛桑和约》,废除《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从而为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外交上的道路。

2.成立共和国:

1923年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并当选为总统,使土耳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进行改革

(1)政治:

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制定共和国宪法和土耳其民法、刑法等。

(2)经济:

推行国有化政策,颁布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

(3)文教:

推行世俗教育和义务教育,推行字母改革。

(4)社会生活:

废除种种陈规陋习,采用公元纪年,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影响:

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

马克思

1.创建革命的理论㈠背景原因:

①经济条件: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条件:

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条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

2.创建过程:

⑴两次思想转变:

①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②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标志:

1844年主编出版《德国年鉴》。

⑵两大理论发现①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⑶马恩合作的两部精典著作:

①《神圣家族》(1844)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使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

⑷、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

⑸、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的古典哲学;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⑺、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资本论》的问世

1861年开始写作,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3.指导革命的实践

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③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④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

⑤1871年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4.对马克思的评价:

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恩格斯

1.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自由上升时期

①经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政治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工人运动兴起。

2.与马克思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神圣家族》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②1845年合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④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⑤1848年合作《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⑥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⑦1850年以后,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⑧1864年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积极工作⑨1871年关注巴黎公社运动。

3.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主要活动

⑴、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①背景:

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任起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国际工人斗争形势多样化;②思想指导:

从本国条件出发坚持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独立的决定本国革命方针和策略;③第二国际:

时间:

1889年④、标志:

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⑤意义:

推动了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a.1884年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b.1885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

C.1894年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

4.恩格斯逝世及评价: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贡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生命。

无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列宁

1.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时代;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发生了二月革命。

2.列宁的贡献:

⑴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大会通过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诞生——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⑵领导十月革命:

①理论上的指导:

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

②夺权和建设的理论依据:

《四月提纲》——提出革命两个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③指导武装起义:

《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④实践上的指导:

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回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评价列宁:

①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A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B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C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毛泽东

1.时代背景: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相继失败;十月革命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主要经历:

⑴投身中国革命(1913——1921年)原因:

关心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

主要活动:

①长沙求学,初步接触社会;②确立理想:

救国救民、改造中国;③思想变化:

从信仰改良主义到信仰马克思主义转变;④投身革命:

1920年转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3.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921——1928年)

⑴领导工农运动(1921——1927年):

①一大后回到湖南从事建党和开展工人运动。

②、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⑵革命实践:

①、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②、1927领导秋收起义③1927—1928年,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④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形成与新道路适应的战略战术

⑶理论实践: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4.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①王明“左”倾错误打击,被排挤出中共领导队伍,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②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走上中共领导队伍,领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建立新中国(1937——1949):

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

②、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主义理论: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③1942年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奠定了革命胜利的思想。

6.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①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②进行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③1949年10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7.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6)

⑴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

①措施:

派陈云去上海工作;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召开七届三中全会②结果:

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⑶开展一五计划经济建设(1953——1957年)

8.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⑴正确探索:

①经济上:

1956年春发表《论十大关系》:

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