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190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docx

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

徐信小学生评价管理制度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明确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纳入新课程评价的范畴,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

   一、评价的理论框架

1.评价内容多维化

   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来确立内容体系,而且应侧重后面两个维度。

(1)关注知识与技能。

学习首先要获取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该认识的要清晰认识,该记住的要牢牢记住,该理解的要深刻理解,该运用的要能熟练运用。

对知识技能,不仅要吸收,而且要内化,要使新旧知识技能融合起来,建构起新的知识技能体系。

这个体系中各种要素组合有序,便于检索,便于提取,召之即来,来之能用,用得灵活,用得恰当。

(2)关注过程与方法。

对学生的数学习,不仅要看结果,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掌握数学方法的情况。

评价应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勤于实践,大胆探索,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不断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评价还应有利于激励学生与同伴合作求知,既能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觉体验,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数学方法。

不仅要掌握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方法,更要掌握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主要看其是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否乐于与人合作交流,是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要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科学性、条理、广阔性和创造性。

评价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鉴别真伪和优劣,善于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最合适的知识、技能、方法。

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做到不盲从,不因循守旧。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能由教师一手包揽,而应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构成综合主体,而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

  

(1)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具有权威性,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准确,不能带有主观好恶的色彩,更不能有情绪化的成分。

应尽可能全面一些,三个维度不可或缺。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宜作纵向比较而不作横向比较,善于发现闪光点,肯定每一点哪怕是极其微小进步。

应以肯定优点为主,指出不足应从鼓励的角度使用语言。

   

(2)学生评价。

自评要强调容观性,实事求是,既不能缩小,更要防止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鼓励学生在自评过程中自我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互评要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自阿我评价,要把别人的不足当作检查自己的镜子,把别人的长处看做自己努力的目标。

这样,互评就不仅仅是检查一个人学习情况的活动,而且是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

   (3)家长和社会人员评价。

家长评价重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主要看自学情况,看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看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

社区人员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否自觉地去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要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和特征,构建多元化、开放型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与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

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

坚持全面的评价原则。

不仅要评价对课程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品德行为的习得和养成。

第三:

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原则。

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

把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第四:

实行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第五:

坚持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成长。

 

对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是平时观察记录。

包括课堂讨论辩论发言、调查报告、小论文、心理品质成长历程分析(周记、心灵独语等)、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上课态度(参与度)、课间接触、课外实践活动等都要注意观察,记录在册,尽可能地做些记载,并用科学方法使之量化,计入总成绩。

二是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日常行为表现。

应依据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拟定出行为考核项目、量化办法,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共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评分)最终评出成绩。

三是期末考查考核。

主要是通过书面开卷的形式,通过个人总结、个案分析、案例评析、小论文、调查报告、活动设计等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

四是综合评价。

即把平时观察记录、日常行为表现、期末考查考核按一定比例相结合(比例可分为4:

3:

3或3:

3:

4),实行等级和评语评价。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注:

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学生素质评价制度

一、学生素质评价的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定向功能,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某种意义上更为直接地左右学校的办学方向。

社会对学生评价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局面还未完全打破,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分分计较”的现象还时时存在,迫使学校和教师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好名次,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个性特长方面素质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障碍。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缓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竞争,为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创设条件。

二、评价内容:

1、评价科目:

道德认识与日常行为规范、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等学科。

2、评价方式:

实行“学科等级+个性特长+激励评语”的三维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和文明言行的形成。

等级是指学科学习成绩达到的程度,特长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评语指学生的操行评语。

三、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教学规律,改革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偏颇做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差异性原则。

在承认学生身体心理、家庭影响、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方面存在实际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生的特长,从而提供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较好解决传统教学同类化、统一化的问题。

3、整体性原则。

改革传统评价中内容片面、方式方法单一的缺陷,改革只看分数的弊端,突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解决只重智育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素质发展不全的问题。

4、期望性原则。

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发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

教师的评语要注满“师情”,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重视“鼓励”的教育功能

5、模糊性原则。

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

文化课考试,量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改较精确的百分制为较模糊的等级制,对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及兴趣、意志、个性、态度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不易量化的项目,一律采用操行评语定性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

(一)操作方法:

1、评价的时间。

等级评价和特长评价以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评定,评语以平时记载与期末记评为主要依据。

2、评价的手段。

“等级、特长、评语”三类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需要发扬,哪些方面比较薄弱,有待提高,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

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区分等级,指明努力方向的目的。

3、评价的方法:

A、等级评价:

(1)报告单中取消百分制,对学习成绩、操行等级(道德认识、行为、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均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

(2)改革考试方法,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试与闭卷、半开卷和开卷相结合法。

(3)考试的组织实行一学期二次即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试卷上必须写明等级,教师把学生考试成绩按一定的量化标准规定等级。

(4)操行等级评比共20条项目,先进行初评,三年级以下由家长评议,四年级以上由学生小组评议,然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

B:

特长评价:

(1)特长评价,主要对学生在文学、音乐、体育、书画、电脑、小科技等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中活动态度、特长发挥、个性心理的程度作出测评。

(2)特长评价主要来自平时的技艺活动记载情况和各级各类特长竞赛表演活动中表现实绩评定。

(3)特长评价由艺术课教师和班主任三方各自评定,并交班主任合并后综合评定。

C、评语评价:

(1)评语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学习兴趣、意志、个性、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展开,突出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力求准确化、情感化、规范化。

(2)评语评价的基本模式是“优点+鼓励”。

用第二人称称呼学生,指出学生的闪光点,用亲切的语气正面鼓励学生克服不足,指明方向,提出希望。

(3)评语评价由班主任负责,在中高年级可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征求意见、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加强宣传。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宣传窗、墙报、广播台等形式向家长、学生、教师全面宣传建立规范化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制造氛围,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评价的良好环境,达到消除顾虑,形成共识的目的。

2、形成细则。

召开班主任会议,讨论形成“等级+特长+评语”学生评价的实施细则,包括各类科目的具体内容、评价指标、运行机制。

3、全面实施。

在校学生评价领导小组指导下,依据《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经常性的考核和记录(与教师岗位责任制直接挂钩)。

①、学科成绩评比由各任课老师负责实施,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将结果交相应班主任。

②、操行等级由低年级学生家长、高年级学生初评后,班主任负责实施评定,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完成。

③、特长评比由选修课或兴趣课老师及班主任负责实施,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将结果交相应班主任。

④、评语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实施,任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作参考,在学期结束前二周写好交教导处审查。

4、校长及教导处负责总把关,对各类评比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处理。

学生评价教师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内容的导向性和评价组织的有序性,提高学生集中网上评价教师效率,实现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客观、公正,增强学生评价的公信度,特制定《学生评价教师制度》。

一、评价对象、指标及评价方法

1、评价对象

本制度规定的学生评价对象是:

在本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

2、评价指标

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指标分为人师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总体印象六个指标。

3、评价方法:

每个评价指标设“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等级选项,学生在相应指标选项中作出一个等级评价;评价系统对所有参加评价学生的评价测量结果进行平均计算,得出教师的最后评价得分。

二、操作方法

1、学生评价教师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

在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在学期结束前3周内完成。

2、有效评价票数不得少于应参加评价学生人数的85%。

否则视为无效评价,须重新组织评价。

4、对特殊情况,可采用调查问卷。

三、评价结果应用

学生评价教师的结果是客观反映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该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以及享受岗位津贴的参考依据。

具体规定为:

1、对于评价得分低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和批阅学生作业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结合督导或同行听课记录等工作,帮助教师找出原因并制定出详细的帮扶计划,要求本人限期改变其教育教学状况。

2、为保证学生评价教师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师不得通过非正常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并严格禁止教师以任何形式对学生打击报复。

违反规定的教师,一律以“师德”不合格处理。

 

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一、评价目的和原则

  ㈠目的

  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多元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思等促进评价主客体发展的功能,帮助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㈡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关注教师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参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全体教师主动、终身发展提高的过程。

也成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2、全面性原则,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既要评估教师的工作业绩,又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群体协作,共性发展,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体差异。

  3、多元性原则,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准,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方法,途径多样化,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岗位工作评价方式,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4、可行性原则,既体现评价目标的共性要求,又考虑到地域环境和学校条件的差异,探索利于教师自评和他评的评价方法。

  二、评价内容

  1、职业道德。

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乐于奉献;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和尊重学生。

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信任和尊敬。

  3、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交流与反思。

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求真务实,恿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

  三、评价方式和途径

  ㈠教师自评(权重占60%)

  应用自评量表、数学反思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个案分析或成长记录等自我反思方式,与可比对象比较,调查问卷,调查交流或问题诊断等分析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进行。

要求能经常地反思,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给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如何,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评价意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实际可持续性发展。

  ㈡同事互评(权重占10%)

  应用教学人案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与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建立教师教学个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组或年段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应持真诚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团结氛围,促进共同成长。

  ㈢领导评价(权重占10%)

  应用面谈、座谈会、评课或教师述职等交流方式,日常观察、常规检查记录或教师成长记录等调查方式进行,要求领导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工作特点,体现人关怀,注重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和进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

㈣学生评价(权重占10%)

  应用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生素质测查或个别征求意见等调查方式,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对话等交流方式进行。

要求评价前应让学生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以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为准。

  ㈤家长评价(权重占10%)

  应用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家长开放周、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和热线等交流方式进行。

要求评价前要适当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评价目的、内容、过程、程序以及工具等,针对家长的城乡地域、文化素质等差异,设计相应的评议工具,要信任家长,要正确引导家长客观、动态地评价教师,鼓励家长讲真话、实话,适当顾及家长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评价结果。

 

家长与学生评议教师制度

为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全校教师共同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的良好美德,注意运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从事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让家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特制定家长学生评议教师制度。

一、评议目标

为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全校教师共同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的良好美德,注意运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从事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让家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特制定家长学生评议教师制度。

一、评议内容

上课不接打手机在教室内不吸烟,仪表端庄,教学态度亲切。

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拖堂。

备课认真,讲课熟练,语言准确,重点突出。

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教学效果好,学生参与、探究、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课堂管理严格,无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关注全体学生,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教学辅导及时、耐心、细致,顾及全体,照顾个别。

作业布置,题量适中,批改、讲评及时认真。

在老师教育下,学生学习生活习惯有明显进步。

二、评议方法

(一)组织评议

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满意度评议,对任课教师分班测评,测评表依照区教育局通知精神制定《宏济小学师德考核评价表》。

部分学生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填表。

每次测评后,由测评领导组(含教师代表)进行统计,计算出满意率。

同时测评结果将作为年度考核、绩效认定、职务评聘等方面的依据之一。

(二)确定等次

考核设优秀、良好、一般、不满意四个等次。

考核小组向每一位被考核教师反馈考核评价意见,并作为教师师德和业绩评价内容。

 

徐信小学师德考核评价表

年级

测评情况

学生评议

家长评议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语文

数学

英语

思品

微机

音乐

美术

体育

科学

教师考勤评价制度

  一、教师因病、因事需要请假时,必须办理请假手续,除特殊原因,一般不代请假条,不电话请假,否则按旷职论处。

  二、请假时间不论长短,一律凭请假条办理。

教师请假在三天以内由校长批准,三天以上由上级教育行政机关批准。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带头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坚守工作岗位,不随意旷职、迟到、早退。

四、考勤

(1)一学期教师全勤者加5分,

(2)教师请假时必须持假条请假,要安排好班级及请假期间所有课节、班主任、值周等工作的代理教师,并在假条注明,否则不予准假。

若遇特殊情况另行处理。

事、病假每学期3天以内不扣分,超过3天,每天扣1分,半天扣0.5分(请假两节课即视为半天)。

教师本人若遇婚、丧、嫁、娶等特殊情况,7天之内的请假不扣分,超过7天每天扣1分,半天扣0.5分。

(3)长期请假(病假、产假等),超过6个月以上者,从第7个月起扣除请假期间全部绩效工资的二分之一。

(4)旷职一天扣5分,半天扣2.5分。

(5)迟到、早退、每次扣0.5分。

如遇天气等特殊情况除外。

(6)每旷课1节扣10分,不按时参加学校升旗、会议、两操、学习、教研活动等每次扣2分。

(7)未经学校教导处批准私自调课,则双方各扣0.5分。

(8)不按时督促学生放学、升降国旗、集会、做操,每次教师扣2分,领导不在每次扣2分。

(全校教师均参加上述活动,此项工作有值班领导和教师监督执行,每周将登记情况上报教导处)

 

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评价制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

学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