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5414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旋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第23章《图形的旋转》第一节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要求及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承前:

图形的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变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检验实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事物,进而探索其性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

启后:

同时“图形的旋转”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会更完整。

它不仅为本章后续学习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做好准备,而且也为今后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对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也有一定感受,这些都为新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经验。

首先,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钟表,车轮等旋转图形或事物并不陌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其次,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这是本节课开展探究活动的有利因素。

再次,学生乐于亲身经历,在体验和探究中去学习。

只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仍相对薄弱,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探究活动受阻,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再认识,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理解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探索和发现旋转图形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形的旋转及其性质的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体验具体、生动、灵活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虽然本节课数学知识技能相对简单,但是旋转变换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节课要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目标的渗透与落实紧密结合起来。

四、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归纳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难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依据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观察法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归纳——应用”的实践探索中,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课前延伸

教师精心收集生活中有关旋转的图片,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本环节首先用课件演示生活中有关平移和轴对称的例子,复习已经学过的图形变换,随后用陀螺实物演示引入新课,教师出示生活中有关旋转的例子:

(1) 荡秋千的小女孩

(2) 转动的风扇;

(3) 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

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教师提出问题:

1. 这些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 你能 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转动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转动的本质是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

从而揭示本节的研究课题-----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

 现代教学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并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做好探索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除了平移、轴对称变换等图形变换之外,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着转动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为本节课探究问题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本环节接着刚才的课件演示, 时钟上的秒针在不停的转动

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将这些物体的旋转与教学中几何图形的特征联系起来

问题:

线段AO转动由位置A转到B,它绕着哪一个点转动?

沿着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物体的旋转可以与我们教学中哪些几何图形相类似(点、线段、三角形),从而抽象出点的旋转、线段的旋转、平面图形的旋转。

学生经过观察,不难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给出旋转的定义: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我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讲解,以加深印象。

刚开始学生会有一定困难,可能一下找不准,先不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求学生先同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学困生,等大多数学生有了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是如何找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给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转动的物体引出旋转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旋转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练结合的办法,学生一定会及时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为下面探究旋转的性质作好准备。

为了加深学生对几个概念的理解,应用旋转的概念解决问题。

设计了二道练习题:

△OAB绕点O旋转得到△OAB,则:

旋转中心:

______旋转方向:

______旋转角:

_______

(三)再感受生活中旋转的美;实践操作,再探新知

本环节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按照

老师的要求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ABC,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

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

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DEF),移开硬纸板,用虚线连结O和各顶点。

提出问题:

1.请指出旋转中心和各对应点,哪一个角是旋转角?

2.从我们看到的旋转现象以及你所完成的实验中,你认为旋转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图形的旋转过程中,哪些发生了改变?

哪些没有发生改变?

     量一量线段OA与线段OA的关系怎样(这里包括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线段OB和OB,OC和OC呢?

你能通过度量角的方法得出旋转角度吗?

你准备度量哪个角?

    问题1学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2、先由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3,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有较大困难,直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测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给以指导和帮助。

 待大多数学生有了结果后,全班进行交流,并由学生逐步完善,最后归纳概括出旋转的性质:

1.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同时以问题为导引,逐步对旋转的性质进行探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编排,遵循“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从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步形成技能。

1.如图,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三角形ABD经过旋转后到达三角形ACE的位置。

(1) 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了多少度?

(3)如果M是AB上一点,经过上述的旋转后,点M旋转到了什么位置?

 2,如图,三角形ABD、三角形AEC都是等边三角形,BE与DC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上述关系成立吗?

教学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发现图形的旋转关系,巩固旋转的性质。

3.让学生放松心情,继续观察数学图形的旋转,进行简单的旋转计算。

(五)欣赏总结收获。

本节课主要探究内容已经结束,先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知识上有哪些新的收获,掌握了什么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还存在的问题、收获的喜悦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就学生的小结加以评析,突出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领会数学的思想。

最后布置作业:

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准备了两部分作业:

必做题和探究题。

必做题:

教材第59页习题3,61页1题。

探究题

 课本第63页10题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概念课,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我按以下思路设计本课:

(1)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真正作到“乐学”。

(2)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得到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在几个活动中分散重点,先做好铺垫,再利用问题的引导发现性质,着意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

(3)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但是内容比较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为了解决数学实验和数学问题在数学的起始课中相辅相成的矛盾,在问题的设置上,利用重新编排例、习题,循序渐进的设计两组练习,即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作到知识的“会用”。

(4)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景,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