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8422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六上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程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

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注意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

而后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

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

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其次表现在:

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

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

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

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

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

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

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

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

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积累在于运用。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

(四)口语交际教学

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

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

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

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有两种呈现方式。

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可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

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

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提供的阅读材料,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

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

单元

专题

课时数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感受自然

祖国在我心中

心灵之歌

珍爱我们的家园

初识鲁迅

轻叩诗歌的大门

人与动物

艺术的魅力

11课时

11_14课时

11课时

11课时

11课时

11_15课时

11课时

11课时

第一单元感受自然

1山中访友口语交际·习作一

2山雨回顾·拓展一

3草虫的村落

4索溪峪的“野”

1、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通过作者描绘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难点:

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独特的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1山中访友(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一(4课时)

2山雨(1课时)回顾·拓展一(1课时)

3草虫的村落(2课时)

4索溪峪的“野”(1课时)共计:

11课时

复习要点及时间

复习要点:

1.复习本单元所学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积累好词佳句。

复习时间:

早读、随堂进行。

 

第1课山中访友

一、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四、学习思路:

教学时,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理解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最后谈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五、课前准备:

1.古桥的图片。

2.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或光碟。

六、课时:

2课时

七、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与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

学习环节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

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①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②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拟人手法。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

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学生找出句子: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

 

学生交流:

作者和他的朋友是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学生交流:

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学生自由想象古桥的作用,体会石桥的古朴奉献精神。

五、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①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②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积累优美词句,段落。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与大自然亲近和谐的感情,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

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

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

(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你好,陡峭的悬崖!

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你好,悠悠的白云!

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看作是什么?

(2)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

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从文中找出作者还探访了哪些朋友。

 

交流语句,体会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一读,想象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画面,体会作者充分地运用想象来表达与大自然亲近和谐的感情。

 

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

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

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

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

(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

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朋友: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比喻、排比、想象

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切

课后小结:

 

第2课《山雨》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二、学习重点:

感受山雨,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四、学习思路:

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脉,简单地说所全文的主要内容,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雨起、雨中、雨后”。

从作者描绘的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从而体会山雨的节奏美,色彩美。

五、教学准备:

1.读不同作家写雨的作品。

2.准备优美抒情的轻音乐作品。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从而体会山雨的节奏美,色彩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教师板书:

雨起、雨中、雨后)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三、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

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

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山雨的神奇、韵味?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

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带着体会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

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

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

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山雨的节奏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观察到了什么?

倾听到了什么?

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学生交流体会:

这里把雨声比做“无字的歌谣”,从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这里把岩石、树叶、绿草比做琴键。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做“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做“幽雅的小曲”。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了我们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

学生交流:

这里实写雨的色彩——绿,给人清新的感觉。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

 

小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山雨的色彩美。

 

四、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

教师适时点拨。

五、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课山雨

“雨起、雨中、雨后”

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感受的方法

山雨的节奏美,色彩美。

3草虫的村落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进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二、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和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

三、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学习思路:

学习课文时,可以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体悟课文,可引导学生先注意作者观察到的小虫的活动及环境,然后思考作者是怎么想象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通过学习,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爱恋之情和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感受情趣,说说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

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

“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思考:

“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齐读课题。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