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5425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docx

一等奖教案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1页信息窗1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渗透符号思想。

2.通过指一指、说一说、转一转、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4.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把三角尺;活动角(一个两边长的、一个两边短的);剪刀一把。

学生准备:

三角板、尺子、若干根小棒、一根吸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会用小棒摆三角形吗?

谁上来摆一摆。

(多几个人上来摆。

师:

从摆好的三角形里,任意拿走一根小棒,这个图形你们还认识吗?

它的名称叫角。

(板书:

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它---(板书:

“的认识”)

2、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看“角”

课件出示:

 

 

提问: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她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板书:

2、找“角”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你们的周围,到处都藏着角,我们去找一找吧,看谁找的多?

开始!

学生汇报。

(桌子的角、门框的角、发卡的角等等)

3、摸“角”

(1)我们来看看刚才几位同学找到的角吧,出示投影:

 

提问:

角在哪儿呢?

谁愿意上来摸一下给其他的小伙伴们看一看?

教师拿出三角板。

(学生摸的同时,老师出示抽取出来的角)

 

提问:

三角板的角在那?

有什么感觉?

这尖尖一点是角吗?

(课件演示图片顶点闪烁),再看看这是角吗?

(课件演示,隐去三角板的两条边,留下顶点)摸一摸他的边,有什么感觉?

(2)学生试着小结角的组成:

这尖尖的刺手的一点是顶点;平平的,直直的这两条线就是角的边。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

顶点

4、做“角”

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好朋友-------“角”。

那么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角出来?

拿出我们给你准备的材料,动手做一做。

反馈:

展示自己的角,说说角在哪里?

注意指出角的边和顶点。

画角。

5.画“角”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做了角,那你能画一个角吗?

(想一想怎样画,互相讨论讨论怎样画,自己在本上试着画一画)

(1)学生自己先试画。

(教师巡视,看画的情况。

(2)教师示范画,并介绍角的表示方法。

师:

为了区别每一个角,通常我们要用数字给每个角画上弧线,注上编号。

教师演示表示法,记作∠1,读作:

角一。

生在自己画出的角上画出符号,写出表示方法∠1、∠2·······

(3)小结出画法:

先画一个点(作为顶点),再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作为角的2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4)学生自由画角,并用角的符号表示出来,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6.比“角”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份礼物,这是我特意为庆祝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而制作的。

(一把扇子)这上面有我对祖国的祝福和对世博会的祝愿。

 

提问:

孩子们,你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演示,扇子的打开过程)

提问:

还有吗?

能找到多少?

这些角一样吗?

为什么?

师小结:

孩子们,真是太棒了,不但找到了“角”,还发现了角有大有小。

板书:

有大有小。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自主活动,建构“角”

1.提问:

既然角有大有小,那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

下面请孩子们拿出你们做好的角,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学生开始活动。

2.学生汇报:

预设: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用眼睛看比较明显的角,来判断大小。

(2)把两个角重叠,来比较大小不明显的角。

(课件演示,两个角的重叠过程;再演示两条边的拉伸过程)。

3.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比较: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那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边,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在表示角的时候要注意:

顶点、方向、边。

我们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校园里、家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而我们今天对角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生活。

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下实际问题吗?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一张长方形纸减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课件演示)

六、回到生活,深化“角”

1.选一选:

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

你们都玩过滑梯吧,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在哪个滑梯上玩?

为什么?

(学生选择,阐述理由)

看来滑梯和地面形成的角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那这个角到底多大才好呢?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调查一下,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关键看你是否会发现。

2.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角的运用:

 

 

七、总结归纳,完善“角”

1、通过这节课,你和角成为好朋友了吗?

你了解它了吗?

你愿意把它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吗?

学生试着小结。

2、教师出示顺口留: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板书设计:

角的再认识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结合实际,感受“角”

通过,看“角”、找“角”、摸“角”、做“角”、比“角”等活动,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感知“角”是一个生活概念,也是个数学概念。

要想让学生理解建立“角”这个数学概念,需要调动学生现有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切实感受“角”的概念,为建立和理解“角”的概念做好准备。

(2)自主活动,构建“角”

安排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动中悟、做中学。

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3)回归生活,深化“角”

通过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知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知识的体验;另外,从生活引入学习,在学习后回到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使用建议:

要充分让学生观察、思考,真正的了解角特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

3.需要破解的问题:

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但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动”与“静”的收放自如,提高大班额的教学效率。

相关链接:

XX文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