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26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摆正爱情的位置.docx

摆正爱情的位置

第四讲摆正爱情的位置

[教学目的和要求]正确认识爱情的特点,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对待事业与爱情的关系问题;恋爱中的道德问题。

[教学课时]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2学时

[教学内容]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

爱情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它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弄清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爱情的本质和特征

1.恋爱概述

(1)人类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人类个体性心理的发展。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

疏远异性期(10——11、12岁)、接近异性期(13——15、16岁)、两性初恋期(17、18——20岁)。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逊关于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青春期、成年早期(18——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期、成熟期。

(2)恋爱的概念

黄希庭等认为,“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

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康德认为,性冲动是具有周期性的;所谓恋爱就是我们借助了想象的力量,把它从周期性里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

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认为,“恋爱”乃是指两个人之间发生强烈且浓厚的喜爱情感,是一种情感与人际关系状态;通常是个短暂时间的心理现象。

对恋爱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恋爱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性欲望

第二恋爱的本质是满足男女双方心理需要

第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恋爱的外部条件

因此,恋爱是一种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3)何谓恋爱观

人们关于恋爱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恋爱观。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又不是人生的全部。

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特征,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2.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不同的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生课题。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描写爱情的,我国的《诗经》、希腊的史诗、罗马的神话甚至基督教的《圣经》,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

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

所有这些对爱情的理解,离科学地揭示爱情的本质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唯心主义者常常把爱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分开。

柏拉图式的爱,即精神恋爱。

柏拉图赞美精神的爱,鄙视世俗的爱欲,把人们引向抽象的爱情,片面强调爱的因素。

泛性论者用性本能来定义爱情。

象弗洛伊德、叔本华等,只强调性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

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3.爱情的特征

作为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爱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爱情是一种复杂、圣洁、崇高的感情活动,她是由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弦,彼此互相倾慕,情投意合。

真正的爱情是不可强求的,只能以当事人双方的互爱为前提,当事人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

在爱情发展中,男女双方必须始终处于平等互爱的地位。

单恋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它却不是互爱意义上的爱情,它只能从内部消耗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造成心灵创伤,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爱情是两颗心相撞发出的共鸣,男女一旦相爱,就会要求相互忠贞,并且排斥任何第三者亲近双方中的一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很形象地说过:

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爱情是一棵苍松而不是一枝昙花,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整个恋爱过程之中,而且延续到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

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的不断深化、充实和提高上,恰如莎士比亚所说:

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

事实上,爱情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基础。

真正的爱情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减弱,但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爱情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

第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爱情虽然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私情,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爱情的内涵、本质以及追求爱情的方式,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爱情的道德性是指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4.爱情的发展过程

尽管有多种多样的个人恋爱方式,但就爱情萌发的心理条件来讲,真挚的爱情往往经历了一个由好感到钟情,由友谊到爱情的发展过程。

由好感到钟情,是恋爱过程中的两个心理阶段。

异性间的相互吸引,最初表现为一种好感。

好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相悦感情,它表现为心理上的适应和内心活动的契合。

好感和钟情的区别在于:

一是好感只是一种评价,并未参与感情互换的要求;二是好感是一般性的人际感情,是对某些不完全特征的评价,而没有对总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好感是亲密关系的感受,而钟情是“没有人能代替的惟一的”形象。

判断一个青年人对某个异性的好感是否已发展成钟情,以下几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有没有捉摸不透的想要接近对方的冲动;第二,是不是拼命地想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能引起对方的注意;第三,是否在与对方接触时表现出一种激动、慌乱和行为上的不自然;第四,对方的人格是否已在自己的心灵中产生增值。

爱情又总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对恋爱期的青年人来说,异性友谊是爱情的基石。

从异性友谊中寻求爱情,是一条普遍的健康的爱情之路。

异性友谊达到一定的程度,爱情就接踵而至。

但异性友谊和爱情又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青年大学生务必要能分辨出友谊和爱情,切莫误把友谊当爱情,以免引出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烦恼。

二、大学生与爱情

1.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们常说,人生有两大课题:

事业和爱情。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爱情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娱、生活上的充实。

但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事业。

事业重于爱情,事业高于爱情。

如果把位置颠倒了,将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爱情看作是人生惟一的追求,那么爱情就会抑制事业的发展,而失去事业基础的爱情就结不出人生的硕果。

我们常说“饮食男女”朴素地道出了事业与爱情的关系。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体现了把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的高尚道德境界。

人生需要爱情,但人生绝非只有爱情;只有与共同的事业、理想联结在一起的爱情,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选择恋爱的最佳时机

人才的成长过程一般分为学习准备期、创造活动期、事业成功期等阶段。

大学阶段属于学习准备的最后阶段,是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奋斗成才的黄金时期。

一生的事业在这里奠基,成才的希望在这里播种,这一时期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生成就的有无和大小。

历史上许多大器早成的人,大多是在大学阶段培养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成就。

正因为这样,一切有识之士都主张把学业追求作为大学阶段的第一任务。

因此,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把本应用于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抛洒在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中,那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人的成熟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身体的长成,以个体生理成熟特别是性成熟为标志;二是心理发展完善,以个性的成熟稳定主要是自我意识的完善为标志;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角色以及所负担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

这三个条件达到成熟水平,则形成完整的人格。

在这里,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是社会化的基础,同人生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当然,爱情与学业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渴求爱情的愿望是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反应。

但需明白,渴望爱情未必就是懂得爱情,未必就能够把握得住爱情。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地选择恋爱的时机就显得十分地重要。

把握好恋爱的最佳时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在生理发育成熟的同时,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观察力尚不深刻,性格尚未定型,情绪起伏不定,情感的理智控制力较差,易偏激冲动。

生理的成熟,萌发了求爱的欲望;心理上的不成熟,又使得大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爱情,于是,往往出现需要爱情又不一定懂得善待爱情的现象。

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再进入爱情生活。

第二,要待到人生观相对稳定时。

人生的轨迹往往由人生观主宰,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人生、幸福、爱情等的理解与认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趋于稳定而又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乏明确的认识,对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恋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准备。

这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稳定的人生观,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爱情对象。

第三,要待到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时。

大学生社会阅历少,缺乏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因而对爱情尚缺乏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考虑问题往往脱离实际,与人交往多倾向于感情作用,所以很难对恋爱对象做出谨慎的选择和判断。

社会阅历少,就有一个逐步学习、锻炼的过程,在此之前贸然走进爱情生活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四,要待到经济相对独立时。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的过程绝不是理念式的,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大学生大多数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常使早早坠人爱河的同学增加了经济开销,常常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种经济负担往往又转嫁给含辛茹苦的父母双亲。

所以大学生在步人爱情生活之前,有必要对此有足够的考虑。

有的大学生为了谈恋爱,进行诈骗、盗窃而走上犯罪道路,断送了美好的前途。

大学生谈恋爱时,经济上还是分开的好,避免增加经济和心理负担。

当然,何时恋爱是最合理的,并没有惟一的标准,这与每个人的心理成熟度、理想抱负、择友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因而是因人而异的。

综合各种经验来看,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恋爱时间以稍晚为宜。

调查显示,目前南京高校学生校园恋爱最终走向婚姻的比例大约为8%。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所谓恋爱观是指人们对爱情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人生观在爱情方面的体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恋爱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是恋爱观的准备阶段,一般从中学时代开始。

第二阶段是恋爱观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一般从大学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恋爱观的完善成熟阶段。

这个时期一般要延续到大学毕业或走上工作岗位。

(二)爱情与学业

对大学生采说,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有的基本观点是,要分清主次,遵循以学业追求为主的原则,树立“学业第一,其余第二”的观点,合理安排,营造能够促进学业腾飞的美好爱情生活

1.大学生恋爱的特征

恋爱的浪漫色彩浓厚;恋爱的自主性较强;恋爱的盲目性较大;恋爱公开性突出;恋爱的情感随意性较强。

2.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分析

(1)恋爱在人生中地位的认识

(2)多元化的恋爱动机

(3)重内在素质轻外在条件的择偶标准

(4)自主的择偶方式

3.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恋爱对大学生学习和事业的影响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恋爱关系处理得当,恋爱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恋爱关系处理不当,恋爱使人过度分散精力、情绪不稳、烦恼不安、成绩滑坡。

应当看到,恋爱对大学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表面上看似乎直接与恋爱本身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恋爱者自身的品质、修养和思想意识水平。

一般说来,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爱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感、责任感,从而加速成熟;而庸俗的爱情则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

因此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把爱情建立在共同奋斗的事业基础上,才能使爱情成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4.树立学业第一、其余第二的观点,追求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爱情。

5.择偶标准

法定条件;同源择偶(家庭背景相似、价值观相似);性格、心理相熔;年龄相当;性别认同;血型等

(三)爱情与道德

爱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伦关系,与道德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真正的爱情体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私自利毫不相干的高尚情操,是由理智支配的细腻的感情组成的精神活动。

爱情需要道德的指导,爱情道德是健康向上的爱情生活的保证,爱情道德的核心就是要求恋爱的当事人对恋人、对社会负责,实现爱情与道德责任的统一。

1.爱情需要道德的指导

首先,道德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择偶观。

恋爱实际上是一个在相互了解和帮助的基础上选择生活伴侣的过程,择偶的标准直接影响着今后爱情生活的质量。

外在的美是年轻的大学生们所钟爱的,但它毕竟是表面的、肤浅的、易变的。

只有内在修养的美、品德的美,才是深刻的、持久的。

以道德来指导择偶,看重对方的品德、修养、志向,才能真正寻找到志同道合、心灵默契、情感共鸣的爱情。

其次,道德有助于人们恰当地表达和接受爱情。

表达和接受爱情是恋爱的前奏,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和接受爱情,不仅直接关系到求偶的成功与失败,而且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自我形象。

在表达和接受爱情的过程中,注意举止文明、行为大方、诚恳坦率、尊重对方,才能使爱情显示出她应有的圣洁、庄重、文明和高雅。

最后,道德有助于在理智的准则下发展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以理智控制感情既是恋爱中的男女必须自觉遵守的自律准则,也是避免爱情悲剧的关键。

热恋中的大学生情侣,当性爱的激情达到火热的境地时,极易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产生感情冲动而发生越轨行为,从而给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道德的力量能够使当事人产生对自己、对恋人的高度责任感,用理智战胜情绪冲动,自制有方,应对得当,获得事业与爱情的相互促进,率真又不失理智地发展爱情关系。

2.大学生恋爱道德观的特点

大学生对恋爱行为的影响、婚前性行为等方面调查。

在大学生恋爱道德上的矛盾和冲突(私生活的自主性和社会干预约束的矛盾;恋爱情感的浪漫色彩与道德行为的适度性矛盾;爱情上的“给予”与“索取”的矛盾。

例子:

女生要求男生接送。

3.爱情的基本道德要求

对青年大学生来说,爱情道德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应当为恋人的学业承担责任。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如果不抢在“春天”及时耕耘,到“秋天”必然收获无几。

有的同学一谈恋爱就感情沸腾、形影不离、远离集体生活,不仅会导致学校的批评、家长的指责,而且也势必会影响到学业。

强调谈恋爱要对恋人负起道德责任,一个最为直接的责任就是要对恋人的学业负责。

恋爱的双方不仅要在情感上互相依恋,而且应当在学业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营造出能够促进学业腾飞的美好爱情生活。

第二,应当理解恋人的向往和追求。

对恋人高尚的向往和追求应当给予理解,在行动上要予以支持,甚至为了更久远、更深沉的爱有时要牺牲暂时的缠绵之情。

居里夫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科学事业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达到了比翼齐飞的人生境界。

第三,应当注意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大学生一旦进入恋爱状态,由于爱情的强烈和专一,很容易结成关系特别密切的“两人世界”。

但是,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握“两人世界”与周围集体生活的“大世界”的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开放的人际环境,思想的修养、情操的升华、道德的养成,只有在大的集体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才能实现。

所以在处于恋爱状态时,切忌把自己的“两人世界”与周围的“大世界”分离开来,只有在与恋爱对象亲密接触的同时,注意加强与周围同学的接触,融人集体之中,才能既使恋爱关系得到健康发展,又有利于自身全面进步。

第四,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恋爱是男女双方培植爱情的过程,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保障。

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分离爱情与婚姻的做法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遵守恋爱中的性道德。

谈恋爱必然涉及到性的问题,大学生不要在婚前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生纠纷时没有介入性的因素,使问题简单化。

还有大学生发生两性关系甚至同居不符合我国传统的道德风尚和学校纪律的要求,必然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加上随之而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会使双方都因此而焦虑、恐惧不安,导致双方相互责怪、埋怨,使感情发生破裂。

特别是当发生性关系后男方感情改变,更会引起悲剧性的后果。

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强调婚姻以爱情为主,婚姻自由,男女婚前爱情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更难以截然控制。

但对于尚无经济基础、心理尚未健全、学习任务繁重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为一时的性爱而冒诸多的风险是很不理智的。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罗素曾说过“------但一个同未婚女子发生性交的人不会招致任何犯罪,只是降低了这位未婚女子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

第五,正确对待爱情挫折。

恋爱并不都是一次成功的,恋爱时期双方都有进行考察和选择的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对方服从自己。

在恋爱的过程中,当恋爱的某一方做出中断爱情的决定,另一方往往会感到爱情挫折的极大痛苦。

应当说,失恋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一旦失恋,就要特别注意保持高尚的道德自律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要力争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决不可以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报复对方,或者无休止地纠缠对方。

善于以失恋的挫折作为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的人,就是生活的强者。

古往今来,无数杰出人才,都曾经历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恋的痛苦,但他们并未因感情的波折而沉沦,而是勇敢地迎接痛苦的考验,他们最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与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灵是紧密相关的。

“天涯何处无芳草”,事业的成功,往往会引发更加绚丽的新的爱情之花。

学习恋爱的艺术。

了解“性差心理”;注意“首因效应”(吸引与爱情);保持适当的近体度;暂时的离别;妙用逆反心理;恰当地“自我暴露”;正确处理争议问题。

(四)批判、抵制几种错误的恋爱观

几种错误的恋爱观具体表现有:

从众、攀比、爱情至上、寻求感情寄托、“只求曾经拥有”等。

产生这些错误的恋爱观的原因有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健康成长。

典型案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

许广平,广东番禺人,出身名门望族。

1923年她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了鲁迅的学生。

1924年冬许广平因参加驱逐校长杨荫榆的斗争,被污为“害群之马”而遭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对此许广平坚持斗争,并得到鲁迅热情支持。

此后,许广平不断地用拜访和写信的方式向鲁迅求教,鲁迅也给予热情而诚恳的答复和帮助。

他们之间频繁通信,在信中,鲁迅戏称许广平为“害马”。

“害马”闯进了鲁迅的生活,给他带来了青春的热力和女性的柔情。

她向他请教,和他倾谈,切磋着学问、写作和战斗的策略、方法,还帮助他抄写稿子,流着眼泪劝他爱惜身体,担心地询问他褥子底下两把匕首的用途,而且实行了“缴械”。

许广平的劝喻,其词恳切,其心坦诚。

鲁迅笑了:

“你真是个傻孩子!

”“刀是防外来不测的,哪里是要自杀。

”和许广平的交往,给鲁迅带来了感情上的慰藉,精神撒谎能够的平衡,使他那强自抑制而沉睡了的爱情苏醒了。

但“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爱情苏醒了,固然有欢娱,同样也有苦痛。

这里有内在的与外在的、家庭的与社会的、新道德的与旧道德的种种矛盾、种种障碍。

但最使鲁迅踌躇、不安的,还是许广平的青春年华和幸福,他们相差17岁,一方已婚,一方未婚。

所以鲁迅一直有这样的自知和自省:

“那个人不是太为我牺牲了吗?

”他考虑的,首先不是自己,依然是女方,是她的青春和幸福。

鲁迅和许广平,从年龄上说是两辈人,但从经历说,又差不多是同代人。

在婚姻问题上,他们曾受过封建婚姻的桎梏。

在个人经历上,五四运动既唤醒了许广平的民主觉悟,也成了鲁迅参加新的民主斗争的开端。

他们在女师大相遇,在反封建的学潮中相知,在相互支持的战斗中培养着师生之谊、男女之情。

共同的命运和斗争的经历、目标,是他们结合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许广平曾说到,对于鲁迅,我同情他“陪着做一世牺牲。

完结了四千年的旧帐”而拼命写作,于寂寞中度过一生的境遇;而又自觉我比他年纪轻些,有幸运解除婚姻的痛苦。

因我之幸运,更觉他的遭遇不幸而同情起来。

这也许是我们根本思想——反抗旧社会——一致的缘故,才能结合起来。

据许广平生前告诉准备在银幕上扮演她的形象的于蓝同志说,她与鲁迅确定爱情关系是在1925年10月。

同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的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同行者》,热情地表示她要与他同行,这是他们的定情书。

定情意味着战斗,与伪善者战斗,与旧观念战斗,许广平甚至不惜同自己的名门望族决裂。

在另一篇散文《风子是我的爱……》中,许广平描绘他们定情的实况和心思:

“风子(象征鲁迅)是我的爱,于是,我起始握着风子的手。

奇怪,风子同时也报我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并且我脉搏的跳荡,也正和风子呼呼的声音相对,它首先向我说,‘你战胜了’!

……既然承认我战胜了!

甘于做我的俘虏了!

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

不相当也罢!

同类也罢!

异类也罢!

合法也罢!

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

”这里把他们明确恋爱关系的情景描绘得十分具体、动人,既是诗意的表现,也有历史的内涵,“藐小的我”战胜了,“伟大的风子”竟成了“俘虏”,“合法”与否,不在考虑之列。

这不是信笔的虚构,而是生活的写真。

他们两人,一个是爱情的来潮,以青年人特有的热烈与大胆,有如脱缰骏马,欢腾跳跃;一个是爱情的苏醒,带着中年人久经磨练的冷静与忧思,“寻求那逝区的悲凉飘渺的青春”,当“爱的翔舞”降临时,他也报之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真心实意地写着一封一封回信,但内心总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