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101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docx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

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

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

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

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

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

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

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

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

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

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

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15课时

阅读教案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

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2、文章结尾3、中间4、题目5、概括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

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

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

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

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

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

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

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

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

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

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

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第十课时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描写方法的分类: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第十一课时

一、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

如: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

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

如:

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

如: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第十二课时

一、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二、散文的分类:

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三、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四、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五、小说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六、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第十三课时

一、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三、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两大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

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五、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

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第十四课时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二、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第十五课时

一、议论文分类:

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

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

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议论文结构

1、引论:

提出问题

2、本论:

分析问题

3、结论:

解决问题

四、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

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

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课题:

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

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 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

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1、 语言平实简练,谦逊求实1、语言简练,短小精悍

  2、 感情含蓄,深沉爱国2、质朴质谦,妙趣横生

  五.读与写相结合,仿写展示(1-2位同学)。

  《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六.总结全文――引用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遇到有心得就写下来,多动笔,多写、多记,不然你有心得不写下来,时间长就忘了。

多写多记,念书多了,就积累了不少知识,可以左右逢源。

——陈垣

  七.课后延伸:

  1.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练习册、学习指导)

  2.建议记诵的诗文(含各种名言警句) 

主题阅读课

感受自然———享受四季的缤纷

 

阅读目标: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

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文章。

阅读准备: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册“红杏枝头”、“夏日荫浓”、“天高云淡”和“雪落无声”四个板块的内容。

每小组在阅读完四个板块后,选择一个季节作为小组展示主题,根据展示内容给自己小组起一个有创造性的名字。

展示要求:

1、绘美景:

准备与所选季节相应的图景,描绘一下本组所选的季节,然后谈谈对这个季节的感受。

2、颂诗文:

背诵与所选季节相应的优美诗文。

3、唱好歌:

演唱与所选季节相应的动听歌曲。

4、赛常识:

准备与所选季节相应的常识。

展示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一下刚学不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