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08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遂宁市高中2018级第四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曰:

“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

”与铭文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政府开始禁止农民弃农经商

▲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兴办私学开始出现,教育学术开始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

”该措施

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4.据《晋书·王敦传》记载:

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

B.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5.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

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

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B.减轻盐商税负C.官商共利D.盐铁官营

6.某同学参观了一次书法艺术展,他看到以下几副对联,其中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体最相似的是

ABCD

7.下表是反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政治发展态势。

时期

隋开国的581年~12世纪宋朝晚期

政治发展态势

第一种:

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

第二种:

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造成当时“第一种态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B.三省六部的设立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宋明理学的发展

8.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均贫富”、“抑兼并”的主张。

这说明

A.政府重视保障土地私有权B.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D.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9.从儒学自身发展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的“反动”指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10.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

这些政策和认识

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11.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2.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13.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14.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

“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

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5.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的地缘变化有关。

这说明长征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16.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

A.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B.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D.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

17.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

“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

”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18.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

“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

”这体现了

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

19.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国家政治权利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D.恢复元老会议制度

20.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图一、二、三、四相关的是

ABCD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1.马克思说: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某学者针锋相对地说:

“有些事件不能够证明该说法”。

能为某学者提供史实支撑的是

A.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

C.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D.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

22.马丁·路德说: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

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下列哪一主张与该观点不相符合

A.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权力

B.教会以《圣经》为最高旨意

C.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

D.封建君主权力可以支配教权

2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

“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

“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

”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24.右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

A.“四民平等”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

25.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框内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3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腐败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自春秋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

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

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的监察制度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出巡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汉代刺史的秩位只有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

他们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汉武帝时的刺史,每年8月下去巡察,年底结束,有4个月的工作时间。

唐代监察御史出巡时间可达半年之久。

明代巡按御史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各自的巡视区工作。

从发展的趋势看,愈到后,出巡的时间愈长。

长期流动,不长驻一地。

无论是汉代,还是唐、明,巡视官员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出巡官员职责明确,有较完备的监察法规。

例如,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两个六条成为自汉以历代刺史和中央派到地方进行巡察的监察官员必须遵循的原则。

唐代《巡察六条》比汉六条、隋六条的范围还要广泛。

明代则进一步完善了出巡法规,先后制定有《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和御史回道考察法规,划定了监察范围。

这些做法既是对出巡官员职责的明确,也是对出巡官员的约束。

另外,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

——摘编自《兰州学刊》2014.4

材料三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进行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区别。

(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巡视制度产生的背景。

(6分)

(3)分析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整体发展趋势。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解读材料,围绕“中西方古代教育”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28.(15分)

材料自秦以,中央政府对极少数民族采用不同于内地的管辖方式。

唐宋时期普遍封赐各内属的少数民族首领地方官职,设立羁縻州县,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

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管治土民”,给于少数民族首领对所辖地区,安民族传统习惯进行世袭统治权,土司独霸一方,对中央叛服不常,影响国家统一;残暴统治属民,骚扰汉民,土司因为争权夺利的械斗、战争,导致生灵涂炭。

唐宋以土官与王朝矛盾日益尖锐,少数民族的反抗又动摇了土官统治。

明中后期已开始小范围的改土归流,清康熙时期已有足够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17雍正26年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恩威并用”、在中南、西南六省,取消土司世袭制,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添设军事机构,建城池,设学校。

变革赋役方法,废除原土司赋役制,按地亩征税,数额少于内地,少数民族所受剥削稍有减轻。

1731年,改土归流基本实现,清改土归流不彻底,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废止土司制度。

——(摘编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分析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有效管辖的演变历程及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简要写出“改土归流”的含义。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意义。

(8分)

遂宁市高中2018级第四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CCBBC6—10CACBD11—15ADBAC16—20CDCBA21—25BBBCD

二、非选择题(50分)

26.(23分)

(1)背景:

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

(6分)

(2)不同点: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创立时间较早,历代沿袭;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属于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4分)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建立时间较晚,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注重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4分)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需要。

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6分)

(3)趋势:

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

(3分)

27.(12分)

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自材料;(2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8分)总结(2分)

观点一:

东西方古代教育都认识到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观点二:

东西方古代教育都重视学校教育;观点三东西方古代教育都注重道德教育;观点四:

东西方古代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

(另:

提取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

东西方古代教育都认识到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分)

论述:

董仲舒认为要培养“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他是在汉代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下,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在教育方面重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君子”的培养,为国所用,实现“天下和洽”;(4分)昆体良处于罗马帝国时代,为维护罗马的民主与法制,为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完成公私使命,为国家服务,并引导国家发展。

这一教育思想指出了教育的重要目的。

(4分)

小结:

中西方古代教育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均重视为国所用人才的培养。

(2分)

28.(15分)

(1)历程:

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管理制度;唐宋在地方设羁縻州县;元明清设地方实行土司制;明清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将中央政府间接管理变为直接管理;新中国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分)

原因:

古代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现代是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2分)

(2)含义:

废除土官的世袭统治,由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统一管理。

(2分)

意义:

废除土司制,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联系;巩固了边防,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