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131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docx

部编四年级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上册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

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

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

你对这些诗人了解多少?

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

“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出示课件1—边塞图片)(教师板书:

古诗三首)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2——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文中的障碍。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会认字:

塞、秦、征、将。

2.学习会写字。

出示课件4:

塞、秦、征。

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

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

  有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2.朗读古诗:

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

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范读)(出示课件6)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师: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出示课件7:

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句。

师:

在这两句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以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5.反馈交流: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倘若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出示课件8)

6.指导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互文”。

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教师板书:

互文 秦汉)

设计意图:

  学习写法,积累经验。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

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

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

“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

(板书:

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

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

(家 亲人)

(2)补诗句:

(出示课件9——李益诗: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

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

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是什么心情?

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

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在心头上的梦啊!

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出示课件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

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出示课件11,想象说话: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

 

指名反馈。

(3)师:

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

(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悲伤)(板书:

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1.师: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

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

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出示课件12)

师:

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出示课件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

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句诗,诗人王昌龄流下了眼泪。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

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

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齐读这两句诗。

2.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

(出示课件14)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

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意图:

  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到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所以诗人这样写道: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出示课件15:

李广能骑善射,力大无比。

)“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希望?

(板书:

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4.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

(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

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是啊,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5.体会悲壮的感情。

(出示课件16)《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

齐声朗读。

五、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把《出塞》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六、总结。

1.“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你从诗中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板书:

忧国忧民)

2.写法: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整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诗人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

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设计意图: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师: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的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

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读这首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塞》

秦汉(互文的修辞手法)

明月、关、人未还(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3.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夏日绝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理解课题。

(出示课件17:

沙漠图片)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教师板书:

凉州词)

设计意图:

  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出示课件18)注意:

葡萄的读音。

2.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9)“词、催、醉”。

指导书写:

“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朗读节奏。

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学习古诗《凉州词》。

师:

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们刚才说到那场盛宴摆满了葡萄美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

(出示诗句第一行)(出示课件20)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

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出示课件21)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

你想到些什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

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真是令人神往啊!

谁能把这样盛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诗意。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

(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兴。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

(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

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

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兴致飞扬:

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

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板书:

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在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

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师: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多少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多悲凉啊!

指名读。

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中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去戍边再也没回来啊!

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师: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古来征战几人回”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也是在质问这场战争的残酷。

小组读。

师: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戍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戍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从古至今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板书:

悲壮 豪迈)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

全班读。

小结:

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种不同的感受。

6.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

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试着读一读。

师:

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

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

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四、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出示课件21)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师导语:

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范读)

同学们能听出老师是用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

为什么?

(出示课件22)(入情入境,将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

学生讨论,汇报:

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板书:

生人杰 死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板书:

有骨气 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说说项羽的故事。

  出示课件23: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

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设计意图:

  积累诗句,更利于阅读古诗。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

是啊!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决不屈膝投降。

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在做什么?

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师小结:

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

有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现状,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统治者的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

李清照大声地呼喊:

“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

“南宋的统治者啊!

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总结:

是啊!

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讨论: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应当怎样做人了吗?

师:

做人应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出示课件24,琵琶曲)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悲壮豪迈

《夏日绝句》

生作人杰→有骨气

死为鬼雄→有气节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借助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

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立下的志向吧。

(生:

我要当医生;我要当航天员……)

师:

很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后呼应。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

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出示课件2,检查“崛、范、魏、晰、效、淮、惑、斥”的读音。

字音难点:

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出示课件3,读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

   

字形难点:

“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赞”上下大小一样。

师:

要想读懂文章,扫清障碍是必须的。

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要能认识,正确地读出来。

(出示课件4)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正确。

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指望 训斥

体会 分量 响亮

生读词。

师: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字的成语,请大家多读几遍,先记住它们,积累起来,在平时的写作中争取用上。

出示课件5:

四字词语。

(生读)

师:

还有些词语,也很值得我们积累,再读读“清晰而坚定”。

(出示课件6)清晰而坚定

请你们联系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

真好。

还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

例如“租界”,谁知道?

(不知道)

师:

请看这幅图(出示课件7)

  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国、英国、日本、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师:

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欺负,欺压,侮辱……)

师:

课文中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

谁能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

生读。

师:

大家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

生自由读片段。

三、初读,把握大意。

师:

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大故事中又有三个小故事。

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

生:

快速浏览。

(出示课件8)(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说不要轻易到租界去玩)

(还有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和同学相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

说得很好。

还可以简洁一些。

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大家看一看,比一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9: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立志“振兴中华”。

(小标题中都有“中华”两个字)

师:

对啊,“振兴中华”就是本文的关键点。

所以,概括的时候要抓关键字。

师:

是的,这就叫作概括。

就要简简单单。

(好像字数都一样。

师:

尽量把它们概括成一样的,记住两个关键:

一是简洁,抓重点;二是认识结构。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

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

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

出示课件10:

先写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中华不振”;最后写立志“振兴中华”。

师:

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

设计意图:

  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此板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1.师:

同学们,听了周恩来的回答后,你们想一想:

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

还有许多像周恩来一样的伟人,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想到了谁?

(出示课件11)

2.师小结:

中华不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