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029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docx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发展项目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

 航海技术

二○一一年十月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发展项目

项目名称: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发展

项目承担单位: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水运工程系

专业群:

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

建设周期:

2011年10月—2013年6月

服务的产业:

服务水上运输行业

专业定位:

人才紧缺型

项目负责人:

窦晓光(院长、教授)

项目组成员:

项目分工

姓名

所属单位

职务/职称

项目组组长

雷长森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系主任/副教授

欧帮求

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总经理/甲类船长

项目组成员

韦 兵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系副主任/讲师

王在高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教研室主任/甲类大副、讲师

吴家俊

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高工/甲类船长

张守甫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甲类船长、讲师

方玉宝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甲类三副、讲师

刘 超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甲类三副、讲师

梁金华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甲类船长、讲师

戚骁鹰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甲类大副、讲师

李 兰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主任/讲师

季永青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副院长/教授、甲类船长

张  晓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教授、甲类船长

杨  林

香远航运有限公司

甲类大副

付求彪

香远航运有限公司

甲类大副

经费预算:

航海技术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建设总投资37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10万元,学院自筹165万元。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1.行业背景

安徽是人口大省,民工输出大省,有着广阔的人口资源,2006年外出农民工达980万,劳务输出早已成为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五年来,安徽水运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较“十五”期间增长了529.3%。

截至2009年年底,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084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19.4%。

与2005年相比,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增长150.2%,达3.6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54.2%,达2.6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6.1%,达19.9万标箱;营运性船舶总载重吨增长13.1%,达1599.3万吨,平均吨位增长40.2%,达579吨;千吨级及以上泊位占总泊位的比例提高11.8%,达30.0%。

立足大流域,建设大水运,构筑大产业,“十一五”期间,安徽港口、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

芜湖港和马鞍山港组合、合肥港综合码头、芜申运河、裕溪口复线船闸、浍河蕲县船闸、阜阳船闸、沙颍河复航工程……一个个水运大项目的兴建和完善,将使安徽水运基础设施“脱胎换骨”。

安徽港口泊位越来越大,吞吐量不断攀高,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这些都为安徽建设航海专业,航海事业打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经济发展战略,将加速安徽省打造长江港口群,发展港口经济,因此需要大量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制造与管理的高级船员及船舶维护与航海管理人员。

航海技术专业群在安徽省的发展前景广阔;我校航海类专业于2006年部海事局批准筹建,这也填补了安徽省无航海类专业的空白。

本专业主要培养符合现代航运企业需求,满足《STCW78/95国际公约》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维护与管理的无限航区船舶驾驶员,航海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持有多证书,能直接适应国内外航运企业的需求。

2.人才需求状况

目前在国际船员市场,航海技术专业人才的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海运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也开始出现高级船员紧缺现象。

为了应对航海类人才紧缺状况,国家海事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7月,交通部海事局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了“推进中西部海员发展工作座谈会”。

在该次会议上,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表示,交通部海事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培训发展海员,为广大农村青年从事航海事业,进而脱贫致富提供一条新路。

具体措施包括:

在海员发展政策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推动航海院校到中西部地区招收航海类生源,引导航运企业到中西部聘用船员;二是大力扶持中西部船员教育培训机构;三是允许非航海类院校工科毕业生经过专业培训后参加船员适任考试,获取适任资格,从事航海事业;四是引导中西部地区着力抓好高素质船员的培养;五是切实保护广大农民海员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海员劳动立法和劳工监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六是进一步推进海员劳务外派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及船舶数量的增长,现有高级船员年龄偏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航运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我国航运业人力资源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我国航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大为加快,原有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航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航运业人力资源总量上看,也不能满足建设航运强国的要求。

因此,建立一支适应航运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刻不容缓。

航海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经1995年缔约国大会通过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78/95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要求,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甲类或丙类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的操作级船员。

3.专业发展区位优势

安徽是人口输出大省,也是一个水运大省,航海技术专业的建设填补了安徽无航海高等专业教学的空白,我省目前拥有各类运输船舶3万艘,1420万载重吨;现有在册船员10万余人,船员是水路运输的最终实现者和水上交通安全的最终保障者,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航海技术专业在安徽省的发展前景广阔。

本专业在安徽还处于新兴阶段,随着船员待遇在沿海地区优势的消失,安徽将迎来海员发展的春天。

国家对安徽经济区的规划进一步促进相关企业对航海人员的需求。

随着安徽航海类公司及毕业生的需求,估计在未来3年内安徽的海员产业链将形成。

本专业的建设在海员产业链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教学条件

我校于2008年建成并通过国家海事局认证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了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

2008年正式招生,首届毕业生考证一次性通过率,在同一考区名列前茅,得到了主管海事部门的肯定。

首届毕业生在2011年1月份学校举办的双选会上,被省内外知名航运企业抢购一空,初步得到航运类企业的肯定;人才培养主要成绩:

(1)毕业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现象,首届(2008~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80%以上,岗位成长性良好。

(2)2009年、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海船员适任证书统一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在同一片区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多证书”率达到85%。

得到长江海事局、上海海事局主管部门的肯定。

经过几年的教育办学实践,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目前已经拥有了优质的教学和实训条件。

1.师资队伍状况

(1)目前航海技术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3人(含外聘),9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硕士学位10人(含在读),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3%;具有高级职称9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9%。

(2)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双师型”的教师占70%,其中远洋船长5位,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32%。

(3)专业教师部分被国家海事局聘为“高级船员适任评估考试”评估员。

(4)学院每年邀请航运企业领导,各公司知名船长来校指导,并定期组织教师进企业顶岗实习,使得教师业务水平能跟进船舶的发展,并每年有计划的招聘专业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

2.实验实训条件

(1)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本专业目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资产达1000多万元。

现有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真机及模拟系统、雷达操作与模拟器、自动雷达标绘(ARPA)、模拟驾驶台、模拟船、罗经实训室等10多个实验实训室。

其中GMDSS、雷达操作与模拟器、ARPA、模拟驾驶台等均为模拟仿真实训室,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

(2)校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与安徽远洋公司等多家航运企业建成长期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并在中国长航集团江东船厂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合肥新港,包公池建立水上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训实习要求。

(三)良好的社会声誉

本专业自2008年招生以来,生源较为充足;近三年的学生报到率均在90%左右; 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供不应求现象,首届(2008~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80%以上,岗位成长性良好。

2009年、2010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海船员适任证书统一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在同一片区同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多证书”率达到85%。

得到长江海事局、上海海事局主管部门的肯定。

本专业充分利用师资设施资源,积极开展船员教育与培训,为社会做贡献。

近几年来教育培训工作蓬勃发展,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8至今共进行各种海船员项目培训、内河船员项目培训3000人次以上,培训收入达100多万元;参与国家内河船员考试题库建设、船员适任评估考试系统建设得到相关海事部门的肯定,满足国家海事局对海船员适任评估考试要求,建立国家海事局考试基地,每年为本省航海类学生与社会船员提供各类“海船员适任评估考试”500人次以上。

目前内河船员证书处于过渡期,安徽是内河有着10万内河船员,本专业承接了安徽内河船员过渡的大量任务,得到地方海事局的肯定,在地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省内及省外航运公司的良好的评价,社会效应良好。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为参照,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目标,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坚持以培养适任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校企业合作,以“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为引领,以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为突破口的专业建设思路;深入开展以提高学生岗位适任能力、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型航海专门人才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内外航运企业对航海专门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水平的教学实训基地和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内专职与企业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学生实训与对外技术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训中心,完善“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形成“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科研体制,提升航海类专业服务国内外航运企业的能力和在国内高职院校中的示范作用。

为合作企业及地区开展船员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形成具有现代航运特色的高职办学经验和典范,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引领地区高职教育。

2.具体目标

(1)建立多层面校企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校企共建校外师资实践中心和学生实训基地,创造双赢的合作局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带薪顶岗实习+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多证书”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的高职教育目标。

2012年本专业毕业生力争85%取得“多证书”、就业率达90%以上,2013年力争90%取得“多证书”、就业率达95%以上。

(2)课程体系方面按船舶航行与生产作业流程进行仿真与真设备教学,校内外实训;根据航海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船舶航行与生产作业流程重组课程体系,制订完成新的教学计划与实操训练评估标准体系。

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构建海船船员适任能力评估题库3项。

(3)完善航海技术实验实训中心;以航海模拟、仿真和航海真设备为核心,以航海技术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建设一个能容纳80名航海类相关专业校内外学生学习和实训的航海专业实训中心,满足航海类专业学生在仿真及真实环境下的学习和实训,使学生符合《STCW78/95国际公约》标准,满足我国海船员适任上岗相关标准最新要求,毕业后达到适任上岗。

(4)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在《海上货物运输》、《航海学》(海图作用,仪器使用等部分)和《航海气象》等课程的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在《船舶操纵》、《航海学》(航线设计,导航等部分)等课程的教学中推行“项目导向”,让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培养了解决问题、与人协作、实际动手以及迅速接纳新知识的能力。

(5)打造一支师德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12年底培养1名理论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 “双师型”航海技术专业带头人;培养3名 “双师型” 骨干教师。

安排教师参加各级学术交流、国内外考察和学习,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6)进一步完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第三方评价体系建设。

(7)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符合经1995年缔约国大会通过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78/95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能胜任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探索“带薪顶岗实习+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多证书”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并重的高职教育目标。

2012年本专业毕业生力争85%取得“多证书”、就业率达90%以上,2013年力争90%取得“多证书”、就业率达95%以上。

创建校企合作,实施带薪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

2010年上半年带薪顶岗实习人数达到85%,2011年将达到90%,2012年将达到95%。

1.基本要求

(1)具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3)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促进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2.业务规格要求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操作级船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熟悉本专业所必需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

熟悉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知识。

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

掌握本专业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三副所必需的专业知识。

(2)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500总吨及以上船舶值班水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GMDSS通用操作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有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三副所需的专项操作能力。

具有无限航区或沿海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三副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

具有必需的专业英语听、说、阅读能力。

3.职业面向

(1)各远洋(航运)运输公司远洋运输船舶的值班水手、值班驾驶员岗位;

(2)各海运(航运)公司沿海运输船舶的值班水手、值班驾驶员岗位;

(3)各海运(航运)公司技术管理工作;

(4)船员技术服务公司等。

4.资格证书

(1)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

(2)高级消防培训合格证。

(3)精通急救培训合格证。

(4)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培训合格证。

(5)雷达观测与标绘和雷达模拟器培训合格证。

(6)自动雷达标绘仪培训合格证。

(7)值班水手适任证书。

(8)GMDSS通用操作员适任证书。

(9)无限航区或沿海航区3000GT及以上船舶三副适任证书。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建立多层面校企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 

1.建设目标

(1)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法;

(2)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3)进一步加强“厂中校”的建设力度和服务能力;

(4)校企共建校外师资实践中心和学生实训基地,创造双赢的合作局面。

2.建设内容

(1)聘请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及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紫金山船厂的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我系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用、超前为原则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试方式,增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设置课程体系,并聘请企业人员兼职授课,任课教师深入远洋船舶公司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开展教学,保证本专业学生在校的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多方合作,建立了学生培养反馈机制,根据用人企业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学生既能学到工作中实用的知识,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学习新知识;使培养方案切实可行,又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以现有合作企业为基础,成立由航运公司专家、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由航运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制订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与决策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研究制定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职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开发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教学资源库。

(3)推行校企合作建设,坚持主体多元化理念,学院积极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着力营造“厂中校”,形成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以“培养高素质学生,开展工学结合,加强技能培训,提供社会服务”为宗旨,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考证、技术服务六项功能于一体,凸现职业教育特色;在管理机制上,按企业生产和教学培训双重职能设置机构,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统筹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建立适应教学与生产同步运行的良性机制;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以企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企业技术人员为教学主体,校内教师参与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

(4)研究开展教师培训、生产实践的常规机制。

通过与生产企业开展较为密切的合作,建立校外教师实践基地,选派教师到现场挂职锻炼,在现场承担技术和管理工作,负有相应责任,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生产实践的良性互动。

鼓励教师通过锻炼取得执业资格证或工程师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

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提升业务素质。

表1  校企合作建设资源经费表  (单位:

万元)

年度

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调研研讨会

聘用

兼职教师

合计

2013年

10

7

3

3

23

合计

10

7

3

3

23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

在航海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坚持以满足国际、国内航运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具体建设如下:

(1)在实践课程体系的各环节中对航海适任能力实操评估进行重点建设,航海适任能力实操评估包括 “海图作业”、“航线设计”、“船舶定位”、“测罗经差”、“航海仪器”和 “货物积载与系固”等6个培养船舶航行及设备使用和海上货物运输与管理能力的生产性实践课程。

在校内综合实训中,引进大型航海模拟实训,根据海上实际航道、港口情况,提供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船长、驾驶员和教师指导下,进行仿真实训,将“船舶搬进学校”。

 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企业生产船上,在船长、驾驶员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到企业生产船上真实环境中实习,做到“实境训教” ,将“课堂搬到船上”。

 

(2)实施“培训包”,改革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个时间段集中开展一个项目培训,考试合格发给国家海事局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有:

基本安全、精通艇筏、精通急救、雷达操作与模拟器、自动雷达标绘、GMDSS设备通用操作员等)。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撰写3门与培训项目配套,体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教材及讲义,如“值班水手”、“雷达操作与模拟器”、“GMDSS设备操作指导”等,以适应学生实操能力培养,保证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质量,达到岗位技能要求,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造条件。

(3)重视专业英语和国际法方面的教学;航海英语是国际海员的工作交流语言,是取得国际航运市场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

在专业建设方案中增加英语教学课时比例,引进IMO Model Course口语教学和案例教学。

改革英语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设备(增加语音教学、计算机教学和考核),强化航海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航海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后提高,确保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语与国外港口和其它船舶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航海是一个涉外性强的行业,在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及国际规则下运作。

在教学体系中进一步强化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国际行业法制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以保证毕业生符合国际行业法规的规定。

2.核心课程建设及资源共享

重组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1门,精品课程2门,编写3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实训课程教材及讲义。

以国际海事组织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家海事局关于《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为指导,以航海职业岗位必备的船舶航行与航海能力、船舶结构与设备使用能力、海上货物运输与管理能力、船舶操纵与管理能力等适任上岗能力培养要求为依据,坚持以满足国际、国内航运企业需求为目标,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航海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完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编制,采用国际海事组织示范课程(IMO Model Course)进行课程重组,形成《航海学》、《船舶结构与设备》、《海上货物运输》、《船舶值班与避碰》、《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船舶管理》和《航海英语与口语》等7门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并创建满足航海职业岗位要求的“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由课内实训、校内集中实训、航海认识实习、航海适任能力实操评估和航海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

通过课程仿真、模拟与真设备教学与实训到航海认识实习,再到课程仿真、模拟与真设备教学与实训,到航海毕业实习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满足国际航运需求的优质船员所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在实践课程体系的各环节中对航海适任能力实操评估进行重点建设,航海适任能力实操评估包括 “海图作业”、“航线设计”、“船舶定位”、“测罗经差”、“航海仪器”和 “货物积载与系固”等6个培养船舶航行及设备使用和海上货物运输与管理能力的生产性实践课程。

根据国家海事局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与国家海事局及合作航运企业多方合作,对6个评估项目制订详细的评估考核标准体系,包括:

①该项目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安排,说明具体由教学计划中哪些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完成,具体要落实到课程、章节、实验项目、所需课时;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对必须掌握的技能提出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④评估方法,包括评估方式,对评估人员要求和所需设备(评估人员需取得行业主管认证);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该评估考核方案从定性出发,进一步量化、细化,做到统一衡量,达到科学、实用、适用、易于操作。

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操评估与考核,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本专业课程中,编写3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实训课程教材及讲义。

选择体现航海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1门课程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适应“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