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9370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乌海市生态规划.docx

乌海市生态规划

乌海市生态功能区划

1总则

1.1、任务的由来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一定的行政区域生态要素与生态功能类区,依据各功能类区生态系统功能,通过生态调查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提出生态功能区细化方案,实施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为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保护区域生态提供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依据,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117号“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及国家西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乌海市环保局组成技术小组对乌海市生态功能区进行划分,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促使我市生态环境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逐步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有计划恢复重建生态破坏区,促使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1.2、生态功能区划的必要性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乌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煤焦、电力、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结构对生态系统已产生严重影响,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加剧,有限的矿产资源因开发不当遭到破坏和严重浪费,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逐步演变上升为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我市生态总体评估是“城郊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未来二十年,生态环境将被作为有限资源严格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公众监督之下。

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开展,对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增强各级领导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是了解各功能区生态功能基本特征,制定各功能区利用保护、恢复计划的纲领性文献,是因地制宜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依据。

因此,尽快完成我市生态功能区划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3、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

(1)乌海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2)生态功能环境现状调查。

内环办发[2001]58号。

(3)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国环发[2002]117号。

(4)内蒙古生态功能分区表。

1.4、生态功能区划目标

(1)明确乌海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生态分布特征。

(2)明确乌海市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3)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本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明确乌海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

(5)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及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1.5、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目的是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发生学原则

根据乌海市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和生态保护纲要的指导下,结合乌海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要求,以及人类活动和生态服务功能,确定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3)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乌海市地处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段,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局地自然因素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出现了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依据其相似性与差异性识别这些自然单元,并加以综合,科学地进行生态功能分区。

(4)综合分析原则

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是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功能形成机制及其区域差异,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要互关联原则

在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上,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密切相关,这种相互关联性的分析,有利于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

1.6、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内容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4)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5)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黄河流域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阿拉善草原,南连银川平原,北靠河套沃野,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6-10705,北纬3915-3952之间,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

2.1、自然环境概况

乌海市位于中纬度大陆深处,属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过渡带,降水少,气温度,大风多,日照长,蒸发强烈,干燥度4.05。

由于植被稀疏、地表风蚀、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所以在乌海地区如何协调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

2.1.1、地形地貌

乌海市有着较为复杂的地质背景和多荒漠的地貌格局。

山地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另外还有山间谷地及黄河到山麓间的冲积一洪积扇。

山体主要有桌子山、岗德格尔山、千里山等。

山势均呈南北平行走向,山体同前震旦系片麻岩,古生代石灰岩等组成,由于干燥剥蚀强烈,山势高耸,起伏较大,沟谷发育,形成许多狭谷和降谷,其中以桌子山为最高,主峰海拔2149.4米,一般山地海拔1400—1800米,相对高差350—600米。

在桌子山和岗德格尔山的南部以浅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260米,相对高度20—60米,桌子山和岗德尔山之间是宽约3—6公里的宽谷洼地(即台地),海拔1140—1280米,相对高度100—140米。

黄河东岸至山麓是冲积一洪积扇,并被苦干条泄洪沟(即冲沟)分隔成带状,并从山麓至黄河向下倾斜,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平均高出黄河水面20—90米,海拔1080—1170米。

组成中、低山地的岩石主要有震旦纪片麻岩、变质岩、石英沙岩、石英岩、泥质页岩、泥质沙岩及底砾岩;寒武、奥陶系的薄层、中层、厚层石灰岩、页岩、石英沙岩和白云岩等。

这些岩石因受风化剥蚀等作用而发育成土壤母质。

山项山脊多为裸岩体或半风化残积物,土层极薄,山坡母质为残坡积物,土层较薄,坡脚母质稍厚,沟谷两侧母质堆积较厚,这些母质均属裸岩风化后的残积混杂物。

组成丘陵的岩石有石炭、二煤层,寒武、奥陶系的石灰岩,第三系的泥质细砂岩,砂质泥岩和夹砂砾石等。

成土母质主要是上述岩石风化后的残坡积物。

山前冲积一洪积扇的成土母质来自中、低山和丘陵区,经洪水搬运而成。

扇顶母质粒径粗大,多为石块、砾石和粗砂杂乱堆积,扇中母质粒径渐细,有一定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多为砾卵石、粗细砂等,扇缘母质粒细,具分选性和层理性,成份为中细砂、粉砂、粘土及少量砾石和粗砂。

2.1.2、气候特点

乌海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高原寒署剧变的特点,特征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候干燥少雨,风大沙多。

年平均气温7.8—8.1℃,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底气温在-32.6℃。

日照时数3265.4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湿度42%,≥10℃的年积温3650℃。

最大冻土层1米。

无霜期平均164天,初霜9月20日—10月22日,终霜4月6日—5月17日。

植物返青期在4月上、中旬,枯草期在11月5日以后。

乌海市属于干旱荒漠区,多年降水量150—200mm,而蒸发量为2470.5—3481mm,是降水量的20倍左右。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7、8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干燥度4.05。

最大风速22米/秒,多年平均风速2.7米/秒。

扬沙以上风沙天有41—67天,最长可达80天,多集中于4—7月份,其中沙暴日历年平均不少于23—26天,最长可达50天。

云量小,有云日少,全年太阳能辐射总量为155.85千卡/平方厘米,仅次于西藏拉萨,特别在作物生长的4—9月份辐射集中为98.13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3%;全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比同纬度的华北其它地区要多500—700小时。

2.1.3、水文条件

区内的地表水源主要为黄河及若干条季节性山洪沟。

黄河为本地区最大干流,最大洪峰流量为5820立方米/秒(1946年),最小流量为60.8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变幅为2—4米。

区内分布有泄洪沟20余条,平时干涸,雨季发生的山洪并注入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总量为354.35万立方米。

地下水分布不均,在桌子山和岗德格尔山的山前冲积—洪积阶地分布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或半承压水,水量多大于100吨/小时。

埋深10—60米,水质良好,总硬度大部分小于25德国度,矿化度为0.78—2.15克/升左右。

桌子山与岗德格尔南拉僧庙一带,石灰岩裂隙溶洞发育,形成上升泉。

植物水分来源主要依靠降雨。

2.1.4、土壤

我市地带性土壤为漠钙土,是荒漠区东部温暖而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荒漠土壤,其形成过程中的生物作用非常微弱,而薄层的风化壳受干热气候的影响,成为荒漠土壤形成过程的主导作用。

地表多沙质化、砾石化和有龟裂结皮。

土壤PH值在9.0—10.0左右,呈强碱性反应,其碱化程度广泛而强烈。

由于该区内有着多样的地貌类型,所以其土壤类型也较复杂而多样,主要分布有灰漠土、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盐土等六个土类。

①灰漠土

灰漠土为该区的主要地带性土壤类型之一。

由于长期遭受强烈的风蚀,灰漠土的表层特征不明显,几乎无腐殖质层且表土壤质地粗,有较多的粗细砂砾,部分地区表层被薄沙覆盖。

土层较厚,平均40—150厘米。

灰漠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洪积阶地上,植被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有四合木、白刺、珍珠、蒿属等。

②棕钙土

棕钙土为该区的主要地带性土壤类型之一。

土层较厚,平均80—150厘米,其剖面有三个基本层次,即浅棕色、棕灰色的腐殖质层,灰白色的钙积层和母质层。

其中腐殖质层较薄,一般在20厘米左右。

钙积层部位一般出现较浅,多在15—30厘米,较坚实,厚度20—100厘米。

这类土壤土质较粗,多为砂土——砂壤土,地表多砂砾化,部分地段表层为较薄的吹砂覆盖,土壤肥力差。

棕钙土在该区分布于桌子山和岗德格尔山间的洪积台地上直及残山丘陵上,其上生长着特有植被四合木群系。

③栗钙土

栗钙土剖面分化明显,层次过渡清晰,由腐殖质层、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

表土层厚20-40厘米。

在该区主要分布于岗德格尔山顶部。

植被主要为多年生早生草本及一些旱生灌木。

④风沙土

风沙土的剖面分化不明显,属AC构型或无层次之分,腐殖质层不明显,养分积累甚微。

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南部,形成许多固定、半固定沙丘及缓沙地。

植被以沙生灌木为主,如白刺、沙冬青、霸王、沙蒿等。

⑤草甸土

草甸土在该区分布面积很少,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阶地和胡杨岛。

成土母质一般为冲一洪积沉积物,植被主要有盐爪爪、禾草、等,局部有荒漠群落。

除此之外,在桌子山及岗德格尔山上还分布有大面积的裸岩、干燥剥蚀残积岩、沙岩等。

2.1.5、植被

由于受地理、气象因素的影响,乌海市属荒漠化草原向草原化荒漠过渡地带,生态脆弱,植被类型简单,平均覆盖率为25%;但分布极不均匀。

从黄河至东、西岸的桌子山、岗德尔山、五虎山麓的植被盖度都是由大到小递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特别是由于本地区的复杂地形和干旱的气候条件,使植被群落分布主要以荒漠植被型、干旱草原植被型、沙生植被型、草原化荒漠植被型等植被类型为主。

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69科,181属,279种。

其中;乔木7种,灌木37种,半灌木22种,木质藤本1种,草本植物201种,孢子植物11种。

这里的野生植物数量最大的是菊科,有20属,45种;其次是藜科,有属13属,32种;豆科有12属,23种;禾本科有13属,16种;十字花科有8属,10种;毛茛科油属,9种;蒺藜科有5属,8种;蓼科有4属,7种等。

各建群种间生长、保存、恢复差异较大。

按其种群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四合木灌丛;属蒺藜科小灌丛,集中分布于摩尔沟口、千里山、海南区大部的石质低山、剥蚀丘陵、阶地、台地。

沙冬青:

豆科长绿灌木,主要分布于海勃湾区北部和海南区西南部。

柠条锦鸡儿:

豆科灌木,主要分布在海南区一棵树梁和岗德尔山西麓。

霸王:

蒺藜科落叶沙生灌木,主要分布在海勃湾区摩尔沟口、乌达区南滩和海南区水泥厂附近。

乌海地区野生动物属于古北界,蒙新区西部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类群。

种类组成比较简单。

单种数量大形成较大的类群。

全地区约有野生动物650种以上,其中:

黄羊、盘羊、狐狸、兔、獾、鼠、刺猥等草食、肉食、杂食啮食类动物约20种;猫头鹰、山雀、沙鸡、石鸡等鸟类约40余种;青蛙、壁虎、沙晰、蛇等两栖爬行类约10种;鲤鱼、鲶鱼、泥鳅等鱼类约10种;昆虫约570种。

在昆虫中,森森害虫约528种,天敌、益虫7种。

2.2、社会经济概况

乌海市成立于1976年1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下辖海勃湾、海南、乌达三个行政区,五个镇,五个乡,十五个待道办事处。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4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18万人。

乌海属煤炭型工业城市,城市缘矿而建,布局分散。

三区中,海勃湾区人口最多,有20万人,人口密度为378人/平方公里;乌达区13万人,人口密度594人/平方公里;海南区10.25万人,人口密度102人/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平均密度235人/平方公里。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为2。

5:

66.1:

31.4。

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2亿元,增长17.60%;财政支出明显增加,达7.54亿元,增长14.28%。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2元,比上年增加641元,增长30.0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5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长10.36%。

但由于两大矿务局改制重组,低收入家庭还较为普遍。

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困难的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弱,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二非农业虽然比重较大,但缘于矿业特点,城市基础设施差,布局分散,集贸效应差,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低;三是由于长期靠传统的重化工、原材料工业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对本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限的矿产资源因开发不当和严重浪费,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需要多元化发展和转型的局面。

2.3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2.3.1、土地利用状况

乌海市拥有耕地6699.6公顷,林地面积3624.10,草地面积115034.87公顷,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13171.1公顷,交通用地面积达1733.6公顷,水域面积6127.8公顷,未利用土地20160.8公顷,占土地面积12.06%。

乌海市国土面积较小,目前,农业用地占669906公顷,较1986年增加42.0%,这些土地多数已经成为比较肥沃,但由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乌海市可利用草场面积较大,草场面积由1986年的58620.47公顷增加到1999年的115034.87公顷,这些草场中生长着包括200多种中草药在内的种类繁多的牧草,干物质含量高。

但是由于开矿、烧砖瓦、烧白灰等人为破坏,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场产草量低,载畜量低,生产能力下降。

乌海市由于处于干旱地区,市区内相当部分面积为戈壁荒滩,可利用面积有限,但由于在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占用宜农地、宜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田、果园、草场污染,人均耕地面积少。

从1986年到1999年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扩大了4.35倍,这其中开发了部分未利用土地,但也占用了部分草场、农林地。

2.3.2、污染物排放及环境质量状况

我市城区煤烟型大气污染严重,近几年呈现加重趋势。

“九五”期间,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201微克/立方米,TSP年日均值为447微克/立方米,降尘年均值68.38吨/平方公里/月,大气污染综合指数达5.07,属重度污染城市,污染排序居自治区十城市之首。

按十年变化趋势分析,乌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有恶化趋势,特别是在1998年乌海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达7.16,是自治区最高值,与“八五”期间污染指数相比,增加41.2%,大气环境例行监测的五种污染物,有四种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高耗能工业建设和发展,城市煤烟型大气污染与小区工业污染将会形成复合型污染,使得治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

地表黄河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硬度、挥发酚、汞等,超标数介于1.5—70.4倍之间。

沿黄河的五个较大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1337万吨,有60%以上排往黄河,使黄河乌海段严重污染,多项指标呈污染上升趋势。

地下水中的污染因子主要为氨氮、总硬度、氟化物、硝酸

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到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23.52%左右,其中烟尘41.3%,二氧化硫33.15%,小炼焦、小化工等乡镇企业工艺装备落后,管理水产差,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与厂矿工业区的便利联系,形成的污染由点到面向城郊农业、自然环境迅速蔓延,使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更为繁重。

监测分析表明,海南城区近年大气中80%的污染物业自周围的乡镇企业。

全市年工业固废产生量为266.24万吨,排放量为17.21万吨,固体废弃物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为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近年平均为19.80%,历年累计固体废弃物堆存量为1022.95吨,占地面积达29.16万平方米。

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并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要素,气候要素,植被、人类活动等,在评价中采用遥感技术与遥感数据。

3.1、土地退化状况评价

乌海市地处干旱荒漠地区,降水少、蒸发强、风大沙多、自然植被稀疏,生态调节能力脆弱,多年来,由于在开发建设中忽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土地退化现象严重,出现了水土流、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截止1999年乌海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5%,水土流失的扩展率为250hm2/y,重度沙漠化面积5938.90hm2,沙化草地面积49666.7hm2,占国土面积的33.3%,可利用草场理论载畜量降低8.8%,草场超载严重,退化草场面积逐年增加,乌海市土地盐渍化集中在黄河灌区,由于排灌设施不健全,有灌无排,造成部分地段水位增高,出现盐渍化现象,盐渍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0.83%,并呈上升趋势。

3.1.1、土壤侵蚀

乌海市水土流失主要有两种类型区,一类为土石山区,一类为风沙区。

土石山区包括海南区、乌达区西部,占全市总面积的73.5%,风沙区包括海勃湾区西部、乌达东部的冲积扇、洪积扇和黄河冲积阶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5%。

土石区又分为石质山亚区和土石丘陵亚区,石质山亚区山势陵峻,又深切分割的高山,由于风蚀、水蚀严重,其地面多为裸露的岩石和岩石碎屑,地面植被稀少,覆盖度在5%以下。

土石丘陵亚区为浅山丘陵和宽谷洼地,地势较平缓,起伏不大,沟谷浅而平直,切割不深,地面植被覆盖度在5—40%之间,本区域水土流失的特点是风蚀水蚀严重,水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侵蚀模数约为1—10吨/公顷。

风沙区水土流失特点:

风蚀强烈,沙化严重。

风蚀以面蚀为主,风沙可直接刮入黄河,侵蚀模数约1—10吨/公顷。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乌海市地形、地貌复杂,植被稀少,土壤结构松散,气候干燥,大风和风沙天气多,降雨集中,强度变化大,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乌海市植被稀疏,植被盖度小于5%的地方分布面积很大,土壤多为沙质土壤,或第四季冲积物,其结构松散,在水、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部分地区坡度大,植被稀疏,在强风降雨时,表面疏松土壤几乎全部流失,造成基岩裸露。

此外,由于滥伐林木、超载放牧、滥垦等人为破坏,违反自然规律的错误做法,使植被覆盖下降,造成生态失调,加剧了水土流失。

但是随着人们水土保持意识提高,大力种草种树,保护现有植被,水土流失部分得到了治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4.5%。

3.1.2、土地沙漠化

乌海市地处内蒙古西部干旱区,气候干旱多风,而沙漠正是干旱气候的产物,乌海市历史上是“黄河三套”之一的中套,水草丰富,狐兔出没,卓子山“森林茂密”曾是优良牧场及片垦地。

但后因兵乱、战火及人类活动的频繁,树木被砍、植被破坏、沙丘迭起。

再加西北、东北、东南有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在强风力作用下少漠对乌海侵袭,大片草场被埋压,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截止1986年,重度沙漠化面积达1000公顷。

主要分布在海勃湾区北部新地、王元地、千里沟、摩尔沟、白独贵湾、什尼卡汉一带、乌达区北部马保店、黑土梁、河拐子、分子地一带,海南区头道坎、哈图乌素一带。

乌海市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十分重视沙漠治理工作,大力种树种草,使沙漠化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截止1999年沙漠化面积控制到5938.90公顷,使重度沙漠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39%。

3.1.3、土地盐渍化

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一、二级阶地和黄河夹心滩。

主要成因是:

①土壤的成土母质含盐,地下水源含盐,黄河水源含盐,气候干燥,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使土壤中易溶性盐类无法被淋洗掉,黄河水位涨落频繁,造成返盐周期短,使本市的次生盐渍化处于活动状态,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②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渠道渗透,没有排水工程,灌水后余水长期积存,使周围地下位上升,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③耕作管理粗放,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匀,易形成盐斑。

乌海市目前盐渍化土地面积为1280公顷,集中于黄河两岸,部分已开垦为农田,部分为人工打草场和放牧场,到1999年,扩展到1387.45公顷,为扩大趋势。

3.2、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

3.2.1、湿地

湿地是开放水体和陆地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属性。

乌海市湿地面积2046.88公顷,占我市国土面积的1.16%,其余为王原地沼泽湿地。

3.2.2、地表水

黄河是乌海市唯一长年地表径流,境内全长105km,年平均流量1018米2/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15亿米3,本市境内还有20多条山洪河道,山洪沟有降水时有水流,无降水时干涸。

乌海市是水资源贫乏的地区,降水少、蒸发强烈,靠自然降水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求,黄河水主要用于农灌,1999年用水量为1.197亿立方米,较1986年的1.114亿立方米略有增加,黄河水从宁夏入境基本达到三类水体标准,主要超标因子为COD和氮氨,出境时水质仍为三类,但污染情况略有好转。

3.2.3、地下水

乌海市地下水环境状况良好,地下水补给量全市为3724.2万立方米。

分布不均匀,以黄河两岸最多,冲积洪积扇次之,山地丘陵区较少,具体分布情况是:

A桌子山、贺兰山山前的冲积洪积扇地下水资源丰富,其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或半承压水,埋深10—60米,含水层厚17—185米,矿化度为1克/升左右,可采量11—2372吨/小时。

B桌子山与岗德尔山之间的宽谷洼地,含水层薄,一般在10—60米之间,水量一般为10吨/小时。

C贺兰山北端、桌子山南端及其宽谷洼地,孔隙裂隙潜水和承压水埋深10米左右,含水层厚约50—60米之间,单井最大可采量15吨/小时。

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埋深50—186米,水位埋深9米左右,最大可采量32.4吨/小时。

海勃湾地区和乌达区地下水储量合计为86.77亿立方米。

在地下水利用中,工业用水占很大比例。

乌海市的工业用水全部依靠地下水,年用量近5000万吨,比1980年增长了30%,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用水量还要继续增大。

现在乌海市的地下水已经超采,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00—500厘米,这要求必须采取有力的节水措施阻止这一趋势发展。

近年由于农业的地下水用量急剧增长,主要是各类农业开发,打井灌溉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搞各类农业开发及生态建设时,做充分论证,防止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同时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有效的利用水资源。

近年,由于企业废水循环利用设施及城市污水管岗不健全,造成局部污染,直接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这是我市目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