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0045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并能够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学案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真题定向]

1.(2013·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台湾风物图卷》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台湾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因此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观点错误,“走向同一”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2.(2012·海南高考)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A 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③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可见黎族文化历史悠久,是由人们的实践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①②当选。

[备考关注]

————————————————————————————————————————

本考点从知识的考查看:

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试题以选择题为主,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

————————————————————————————————————————

[知能清障]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区分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字面

涵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侧重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

见证或

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4.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演练冲关]

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

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

选A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当选;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

2.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

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

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

3.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多种文明交流融合,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表明民族文化(  )

①共同熔铸中华文化,特色消融 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 ③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④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A 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①错在“特色消融”;②③④分别从不同角度正确阐释了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均当选。

       学案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真题定向]

1.(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选A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项符合题意。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不选。

B与材料主旨不符。

2.(2013·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

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式设问,考生持赞成或反对的观点皆可,但考生必须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题时考生务必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持不同观点的理由寻找答题的切入点,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汉字的内涵与作用等,考生能否做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是答好此问的关键。

答案:

①观点一:

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

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备考关注]

————————————————————————————————————————

最常见考法是提供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试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者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

[知能清障]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侧重点

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与源远流

长、博大精

深的关系

与文化多样

性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这就是求同存异

与文化创

新的关系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就是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

信的关系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2.中华文化的力量

对外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

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

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演练冲关]

1.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即传承与创新,也就是吸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这体现了(  )

A.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继承的过程

C.只要加强文化交流,就一定能推动文化发展

D.任何文化都能得到持续发展

解析:

选A 文化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D项忽略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中华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项当选。

2.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  )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D.地域性

解析:

选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从而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A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

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不能趋同,舍去④。

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说明了①②,故选A项。

一、选择题

1.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有明显的下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隆重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

材料说明(  )

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②说法错误;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视汉字的书写,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书写汉字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④说法错误。

2.众多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发源于民间的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却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的和谐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

这表明(  )

①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思想性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D 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它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故①不选;材料表明了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没有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②不选;将哲学想象融入中国古代建筑,让中国古代建筑成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说明了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故③④符合题意。

3.

如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所书的环读四言诗句,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或右行,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

这幅作品(  )

①以优美的书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以新颖的结构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 ③以隽永的文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以美好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感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C 材料中“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或右行,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隽永的文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②③正确;①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材料强调博大精深,不选;④中“爱国情感”与材料主旨无关。

4.《四库全书》系统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内容涵盖甚广,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医学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③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从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四库全书》系统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内容涵盖甚广,作为史书典籍,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可以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入选;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排除;④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排除。

5.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

“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

”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

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夯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在海峡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这一活动的举办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①③符合题意。

②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造活力。

④说法错误,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6.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的题眼是“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入选;中国园林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入选;③夸大了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的作用,排除;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000年的历史。

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

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

由此可知(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C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入选;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

8.2017年10月,第六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贵阳举行。

主题为“凝聚力量走新路,携手同步奔小康”,规模约1200人,参演剧(节)目共计12台,演出24场,少数民族演员满怀激情载歌载舞,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蓬勃活力。

可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 ②民族文化是优秀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C 本题材料中的“少数民族演员满怀激情载歌载舞,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蓬勃活力”,既说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①④正确。

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②说法错误,民族文化也有优秀和落后之分,故排除。

9.每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都是精品力作荟萃,令人振奋和欣喜。

这些精品力作(  )

①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能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 

④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彰显民族文化的共性

A.②③B.①②

C.①④D.③④

解析:

选B ③中“消除”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因为上述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不是共性,排除。

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10.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

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梅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B 题干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不符合题意;包容性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没有体现,②错误;从陆游到毛主席,把梅的精神赋予时代内涵,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品质,③④正确。

11.杭州钟灵毓秀,远古即孕育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

宋室南迁,在此建都,不少中原地区缙绅仕宦移民杭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杭州原有文化相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浓重北方韵味的特色江南文化。

材料表明(  )

①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区域文化渐趋融合统一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

选B 中原文化在杭州积淀并与杭州原有文化交融,说明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①正确;特色江南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文化的区域特征,③正确;②说法错误,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非手段,故排除;④说法错误,错在“融合统一”,排除。

12.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集我国戏曲之大成,已成为我国的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大型国粹经典京剧《中华神韵》是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唯一一场京剧专场演出,也是我国京剧史上规模最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