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446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docx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学

三年级教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导入教学

“浅出”、“趣出”、“巧出”

 

——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的教学

 

欣赏薛法根老师“导”的艺术

 

有人说:

“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了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讲。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仿佛就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而言的。

教师的备课要“深入”——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明白地说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

日前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深有感触,薛老师就是前者。

 

一、“浅出”,化整为零。

 

师:

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你把这条鱼放掉”!

)齐读课题。

 

生:

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

(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

是吗?

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

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

(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

哦?

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

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

哦,对了。

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

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

这下对了吧?

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

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

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

为什么啊?

 

生:

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

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

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

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

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至此,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可谓深刻而全面。

薛老师摈弃了传统的读题审题的套路,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之效。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同样体现了薛老师“浅出”的艺术。

薛老师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甩起鱼竿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觉察动静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拖出鲈鱼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

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这一设计一改以前“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将词语(词组)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不仅极自然地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能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还为下文让学生“读钓鱼”、变换角色“说钓鱼”作了自然铺垫,潜移默化,不露痕迹,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

 

二、“趣出”,有效内化。

 

怎样才能读好课文?

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最关心也最头疼的问题。

对此,薛老师自有办法。

 

在请了三名学生读钓鱼的经过这部分内容后,分别给学生打了99分(一处读错)、101分(读错主动纠正)、150分(被推荐的学生)。

也许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也许老师还有更好的方法……总之一切都显得很随意,老师提出“听老师读,看老师可以得几分?

”的请求。

 

老师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部分内容。

 

师:

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得几分?

有人提出149分,因为有一个地方读得不好,当学生的回答不在点子上,

 

生:

老师我给你打149.5分。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你读书有时慢有时快。

 

师:

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就不好呢?

你凭什么给我打149.5分?

我不服!

(这时的老师顽皮得象个孩子,但又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有些学生的点评老不在点上,老师就故作生气状并大声说:

“我不服!

”引导他们继续寻找让老师心服口服的分数和理由)

 

生:

我觉得你可以得150分!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你读一阵惊喜的时候“哇!

”你真的很惊喜!

 

师:

谢谢!

你是了解我的!

惊喜的地方就应该读出惊喜来

 

生:

老师,我给你打200分,因为你读书象讲故事!

 

师:

谢谢你,还是你最知道我!

读书就该像讲故事一样!

 

…………

 

师:

请同学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老师呆会儿再请大家来读。

 

没有指导朗读的痕迹,但不知不觉中,学生不断地接受着老师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读书要抑扬顿挫,像讲故事一样,读书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蕴涵的语气和感情。

老师不象老师,倒象个顽皮的孩子,为了一次不公平的得分斤斤计较,直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真正实践着“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学生在这种平等、有趣的对话甚至争论中真切地感受着课文所包含的情感,实实在在地内化着读书的要求和方法。

 

三、“巧出”,水到渠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

如果让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去感受的话,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薛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

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

我信。

 

师:

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学生积极性特高,当汤姆的爸爸,一个“特级老师汤姆”的爸爸,机会难得呀!

 

老师选了一位。

 

师:

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

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

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

“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

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

(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

(汤姆)凭什么放掉!

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

(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

(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

又没人看到!

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

(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

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

(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

(爸爸)你怎么能这样!

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师:

(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

(爸爸)必须要放!

 

师:

(汤姆)那我放了啊?

(作放鱼样)

 

生:

(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定会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

事实证明,这样巧妙的角色转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使之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一个高潮。

 

在本课结束之前,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薛老师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刚才的话题,“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

”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