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3385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docx

夜作文之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

虚实结合描写夜晚景物的作文

【篇一:

虚实结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虚实结合学写美景

一、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

从内容、情感主题上来看,本组教材都是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的。

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看,就每篇课文来讲,可教学的语文因素很多,《黄山奇松》可教学“总分总的结构”“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黄果树瀑布》可讲“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大量比喻的运用”;《莫高窟》可教学“列提纲”等等。

但细细分析三课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

鉴于文本的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把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虚实结合学些美景”,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主题实施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编写提纲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

2.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新鲜的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学以致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感悟虚实结合写法的精妙,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能联系实际,结合积累的素材,虚实结合,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能透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但对于文章的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法,掌握课文的结构,然后再迁移运用,学会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以此提高学生能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景物的能力。

以“目标导向教学”为

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篇二:

2014年中考语文作文复习素材八、虚实结合】

2014年中考语文作文复习素材八、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

知识点透视

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

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

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

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

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

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

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

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

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名家美文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

“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

“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

“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

“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

“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阅读手记】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

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执著和坚韧。

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

作者把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浓缩在百合谷这个虚拟的世界,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

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展现了充满禅意的境界: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

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一九八二年二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

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

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一九八七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寄来的。

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人体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

信里有这样的话:

“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

”信末这样说:

“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

?

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

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

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眸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

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

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

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

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

“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

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

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

长街寂寂,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

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它还原为血肉之躯:

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

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

”“异端待我,国士报之。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

“再给我东西!

”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气力,讲出这么一句话:

“我想再奉献!

”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遣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张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

【阅读手记】

这是秦牧先生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美散文。

文章写出一个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高尚的“哲人”形象。

在实写“哲人”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还要献出自己的遗体作教学之用外,文章更是穿插了许多并非“哲人”本身的事情,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展现人物的光辉品格。

文章开篇即写到初闻沈福彭教授遗嘱时心驰神荡之感;接到为沈福彭教授写铭文的请求后,作者的心情再次激荡,并写到了这幅骷髅对灵魂的净化;为了写好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特意在夜间徘徊沉思,沉思中作者眼前浮现出沈福彭教授的伟岸形象,最后终于拼尽心力作出《献辞》。

这些作者的行为、思想都不是直接表现“哲人的爱”,而是侧面相关,从作者的反应表现出“哲人的爱”。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里“实”与“虚”的描写相映生辉,将“哲人的爱”及其带给世人的感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佳作示例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将要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

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在心里说:

“不是不让你来的吗?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

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

这些城里的孩子,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

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

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

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形容枯槁的父亲,真怕看到他们灼人的眼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

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

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生寝室,时不时地有同学进出。

“大(父亲),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

”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

“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

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

“大,食堂的饭卖完了。

“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夏日炎炎也要忍饥挨饿回去的。

“孩儿啊!

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

”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30元钱。

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

我想:

“他又要?

?

”不由地,一种沉重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

?

“大,你等会儿?

?

”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落在脚下,树上的枫叶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

?

【评析】

这篇文章在动人的真情实感之外,行文上虚实结合,使父女二人的形象都更加丰满。

如在作者跑出去见父亲时对在校情况的一段虚写,交代出导致后面事情发生的原因——虚荣心;在

【篇三: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

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后二句突出变化,表现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的生活哲理,是虚写。

实中存虚,虚实结合,读来意趣盎然。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又蕴含了人生的哲理: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这哲理便是虚。

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寓于具体的写景、叙事之中,虚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可谓天衣无缝。

②、言志为虚

诗言志被认为是我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领。

但是志向是抽象的,也需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中,诗人实写梅花凌寒独自开放,暗香悠远的景象,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高洁精神的赞美,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用虚写言志,达到实中存虚,虚实结合的效果。

3、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

(语出宋代范文《对床夜语》)的写法,间接地表现出来。

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二句字面上看字字写景,实际上饱含着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实有的景物来表现虚化的情感,是虚实结合的常见形式之一。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中用具体的事物--绵绵不绝的江水,来比喻亡国之恨的深长。

贺铸在《青玉案》中借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极言愁苦的多、长、大,写出了心中的无限伤感和难以排遣的苦闷。

景物是实,抒情是虚,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读来极具感染力。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

这种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

汉乐府诗《陌上桑》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

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5、当前为实,追忆为虚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7、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这种写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

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偏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

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比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

“香雾”一联,刻画妻子望月时间之长,愈见盼夫早归情深。

结尾想象会面团聚情景,相对无语,月照两人直到泪痕干。

全诗都从对方写来,皆为设想之词,全用

虚笔,构思巧妙,如有神助,令人叹为观止。

己方为实,对方为虚,虚实结合,情感真挚细腻,手法高妙自然。

思乡怀人诗中多有此种写法,比如李白《春思》、高适《除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踏莎行》、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等。

8、客观为实,想象为虚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中心的。

实写显得具体、明朗、真切,虚写显得空灵、飘逸、含蓄。

二者结合运用,虚实相生,作品就结实而空灵,具体而含蓄,富有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