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61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优美的牧场,热情的哈萨克(节选)

   来到牧场中,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当你在贪婪地看着眼前的美景时,会有哈萨克牧民策马吆喝着,从你身旁一掠而过,心里一阵冲动,“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差点就唱开了。

   到牧场上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骑马。

在牧场入口处,一匹匹披红挂绿的马在哈萨克主人的牵引下,含情脉脉地等着游客来光顾。

我挑了一匹栗色小马,主人是一个沉默的哈萨克姑娘,她把马鞭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下马之后要拿好皮鞭,最后就靠认皮鞭来付钱。

然后待我战战兢兢地坐到马背上后,她也一跃上马,坐到我的后面——没办法,谁让我是第一次骑马没有经验,缰绳还得她来控制,但总觉得很别扭。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我们的马队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进入牧场后的山中,小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1)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写出来:

________,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________关系。

(3)牧场的景色怎样优美?

【答案】

(1)声音的延长;解释说明

(2)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总—分

(3)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解析】【分析】

(1)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是总—分结构。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声音的延长、解释说明

(2)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总—分

(3)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点评】

(1)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祖国到处是战士的家

   黄土高原上,有一座七郎山,海(拔 拨)1000多米。

山头上,只有20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四周都是悬崖峭壁。

这里冬天长达6个月,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30多度。

狂风刮起来,满山石头乱跑,黄沙铺天盖地。

山上没有水,用水要从老远的地方背来。

   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山上却常年(住 驻)守着执勤的解放军战士。

有个叫张金明的战士,是天津人,上山时才20岁。

他从小生长在大城市,刚到七郎山,每天除值班外还要爬山挑水做饭,累得两腿发胀,汗流全身。

有人劝他:

“你有门路,还不想法调到好的地方去呀?

”他回答:

“七郎山虽苦,也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

谁都不愿意来,这里不就没人驻守了吗?

   战士徐胜国家住湖北,家乡山青水秀。

可服役(yì)期满后,他却舍不得离开七郎山,又留了下来。

他说:

“这里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它!

   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_______利用业余时间搬石头_______挖土_______垒墙_______填坑_______在房前屋后栽上树和白菜_______使光秃秃的山出现了生机和绿色_______

   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士们汇集在一起,用(辛 幸)勤的劳动改变着脚下的土地。

“我骑马挎枪走天下,祖国到处是我的家。

”在他们看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

(1)写出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照样子写四字词语,要求其中带有一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字。

天南海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在短文第4自然段上的横线写上标点符号。

(4)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5)短文第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七郎山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

A. 强调七郎山环境条件恶劣。

B. 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还很贫穷落后。

C. 烘托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的英雄形象。

【答案】

(1)拨;住;幸

(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

(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在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拨;住;幸

(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

(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课内阅读。

   ①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②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

   ③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④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⑤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把“金钩大王”可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

   ⑥破课桌yǎn rán一个叱咤风云的战场。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

①yǎn________然

②叱咤风云:

________

(2)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读句子回答问题: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问题:

从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俨;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2)比喻,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裂缝既宽又长。

(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俨②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2)比喻,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出裂缝既宽又长。

(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此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课内阅读《穷人》,回答相关问题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忐忑不安:

________。

自作自受:

________。

(2)人物的心里活动与说话一样,都要用冒号和引号。

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

她先是________,继而________,甚至________,最后________的复杂心理。

(3)请你用一两句话安慰此时的桑娜?

(4)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或胆怯

;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

(2)疑问

;猜测

;不安

;无奈

(3)安娜,相信你的丈夫吧。

相信他与你一样拥有善良的品质,富有爱心,不愿看着两个孤儿受尽饥饿,他是你的丈夫,难道你还不了解他吗?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忐忑不安:

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或胆怯。

自作自受:

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

(2)人物的心里活动与说话一样,都要用冒号和引号。

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

她先是疑问,继而猜测,甚至不安,最后无奈的复杂心理。

(3)安娜,相信你的丈夫吧。

相信他与你一样拥有善良的品质,富有爱心,不愿看着两个孤儿受尽饥饿,他是你的丈夫,难道你还不了解他吗?

(4)读读这段话,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示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5.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

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

“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

”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

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

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

“放心过吧!

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

一班班长大声喊:

“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

”有的战士唱起来:

“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

________。

迅速:

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答案】

(1)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很快

(2)跳、扛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奉命:

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迅速:

很快。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跳、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文中的排比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战士们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是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6.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

“真是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___

(2)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3)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4)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

【答案】

(1):

;《;》,;。

;,;,;,;。

(2)华罗庚;计算错误

(3)著名的数学家;普通中学青年教师

(4)《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写得很好;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希望能更正

(5)谦虚、真诚、实事求是。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评价人物精神或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

《》,。

,,,。

(2)华罗庚、计算错误(3)著名的数学家、普通中学青年教师(4)《堆垒素数论》这本书写得很好;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希望能更正

(5)谦虚、真诚、实事求是。

【点评】

(1)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点亮智慧灯

【答案】

(1)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还指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点明中心

(3)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另一种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要联系上下文,从老人改造山沟、创造绿洲,以及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2)这道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要读读这句话,了解这句话表述的内容和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直接抒情,赞美了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功绩;然后,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改造山沟、植树造林的事迹来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青山”上的绿树不会老,老人植树改造山林环境、绿化家园的精神也不会老。

【点评】

(1)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映入

纹痕

(3)找出具体些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ɡ;hén

(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海水;云;大气层;摇篮;母亲;可爱;赞美

【解析】【分析】

(1)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映入yìnɡ、纹痕hén。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海水,“白色”的是云,“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大气层。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摇篮和母亲,说明它的可爱,表达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9.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

A.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5)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

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答案】

(1)清幽;水天相接;微波粼粼;恬静;波涛汹涌

(2)C

(3)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波涛汹涌

(4)因为那姑娘是盲得,没有见过任何的东西,但是贝多芬的月光曲确实让她有了好像看到东西的感觉。

(5)舒缓;激烈;温柔;振奋

【解析】【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