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8394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益阳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益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益阳市水利局

2010年8月

目录

一、现状分析1

(一)区域概况1

(二)水利现状2

(三)“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2

(四)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4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规划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8

(三)总体思路9

(四)发展布局10

(五)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10

(六)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12

(七)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15

(八)主要重点项目16

三、保障措施16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16

(二)依法治水16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17

(四)落实项目资金17

(五)推进科技创新,注重水利人才培养17

(六)切实做好前期工作17

四、附件18

附件1:

益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汇总表18

附件2:

益阳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列入中央及省重点单项工程表18

一、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

⑴地理位置

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跨越资水中下游,处沅水、澧水尾闾,环洞庭湖西南,系由雪峰山余脉和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倾斜地带。

自西南至东北,依次为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资阳区、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

全市地形西高东低,成狭长状。

地理坐标为东径110°43′02〞~112°55′48〞,北纬27°58′38″~29°31′42″。

总面积12144km2,占湖南省总面积的5.74%。

其中山地占39.71%,丘陵占10.05%,岗地占6.70%,平原占32.44%,水面占11.10%,总人口460万,其中市区面积40km2,人口40余万。

境内由南至北呈梯级倾斜,南半部是丘陵山区,属雪峰山余脉;北半部为洞庭湖淤积平原,南部山区最高海拔1621m,北部湖区最低海拔-1.2m,南北自然坡降为9.5‰。

⑵气象水文

市境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气温总体偏高、年降水偏丰、6-7月多雨成灾,春寒阴雨突出等特征。

年平均气温16.1℃—16.9℃,日照1348~1772h,无霜期263~276d,降雨量1230mm—1700mm,适合于农作物生长。

益阳水资源丰富。

山丘区有资江东西贯通,平原地带河网纵横、湖泊棋布,水路经洞庭湖外通长江,内联湘、资、沅、澧水道。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478.8mm,多年平均径流量96.2亿m3(不包括过境客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96.2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70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1%。

全市年均过境水资源总量2214亿m3,是本市自有水资源量的20倍。

其中资江约1609亿m3,接纳资江653km干流2.8万km2的主要来水。

据测算,仅益阳市资江可供发电贮量就达216.6万kw,在益阳市资江干流上已建、在建或拟建的水电站有:

柘溪电站(已建)、东坪电站(已建)、珠溪口电站(已建)、金塘冲电站(拟建)、马迹塘电站(已建)、白竹洲电站(在建)、修山电站(已建)、史家洲电站(拟建),合计开发量已达159.59万kw。

2、社会经济

全市辖南县、桃江、安化三县和沅江市,资阳、赫山、大通湖、高新四区,共有76个乡,53个镇,23个街道办事处,3389个村民委员会,343个居民委员会,34204个村民小组。

至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4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7.16万人,全市耕地面积398.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69.8万亩。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8元。

(二)水利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市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下,广泛、深入、持久地掀起了兴水利、除水害、保水土的治水高潮,成效十分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2009年底,全市有一线防洪大堤901.35km,大堤涵闸577座,在册堤垸20个,其中重点垸4个(长春垸、烂泥湖垸、大通湖垸、育乐垸);蓄洪垸6个(民主垸、共双茶垸、南顶垸、南汉垸、和康垸、同兴垸);一般垸10个(城关垸、牛潭河垸、花果山垸、新桥河上垸、永申垸、北峰山垸、目平湖垸、净下洲垸、畔山洲垸、永新垸)。

其中已平垸行洪单退的有目平湖垸、畔山洲垸,保护面积470万亩,保护人口240万人。

全市有各类水库517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小Ⅰ型水库75座,小Ⅱ型水库433座,可蓄水5.5亿m3;各类塘坝5.0061万座;电力提灌机埠2381处3156台23.17万KW,全市各类水利设施的蓄、引、提水能力28亿m3;有效灌面积328.6万亩。

(三)“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

1、“十一五”计划完成情况

2006年至2009年,中央及省级已累积投入10.2亿,预计“十一五”中央与省级投资将达到14亿元,全市“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总投资可达42.9亿元。

整体包括完成新建设堤防0.637km,加固堤防204.453km,河道整治77.3km;完成9座中型水库、18座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7处大型排涝泵站枢纽工程更新改造;完成水利血防工程项目127处;兴建供水工程457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4.7万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4km2。

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万多处,营造水保林面积658.4km2、经果林面积91.3km2。

2、“十一五”总体评价

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时期是水利投资规模最大、水利发展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的时期。

主要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丰富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视节约与保护水资源;坚持统筹兼顾,推进水利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坚持现代化方向,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⑵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堤垸建设成绩突出:

洞庭湖二期治理顺利结束,我市901km堤防得到不同程度的整修加固。

4个重点、10个一般垸、6个蓄洪垸抵卸洪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防洪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一线防洪大堤达标堤段已完成13km。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明显加强:

全市山洪灾害预报系统、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已初步启动,山洪灾害易发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抗御山洪灾害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防洪排涝及灌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市目前共有排灌泵站1374处,装机23.8万kw,有效灌溉面积328.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88.46万亩;全市共建水库总库容41亿m3,兴利库容27亿m3,9座中型、18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业已完成,其余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稳步推进。

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

全市已初步建成远程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市、县(区)、乡三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体系已初步建成,堤防管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河湖整治初见成效:

南洞庭湖、资水尾闾疏浚,藕池东支砍矶扩卡等项目基本完成;河道砂石采挖治理有力,涉河项目工程规范有序,河道行洪隐患日渐减少,中小河流治理已启动试点。

⑶民生水利成效显著

安全饮水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全市共兴建供水工程457处(其中:

集中供水412处、分散供水45处),完成国家投资16998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4.7万人。

水利血防工程进展顺利:

目前全市已完成抬洲降洲、堤防护坡、沉螺池及涵闸改造、渠道衬砌硬化等水利血防工程127处,完成国家投资5646万元。

农田水利建设有计划地开展:

农村塘坝清淤工程项目正在实施;7处大型排涝泵站枢纽工程更新改造已基本完成,4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正在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桃江、赫山、南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进展顺利。

农村小水电及代燃料工程稳步加快:

地方小水电装机125.1万kw,年发电量56.841亿kwh。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水土流失面积317.4km2得到治理;完成水保工程1万多处,营造水保林658.4km2、经济果木林91.3km2。

⑷水利建设管理成效显著

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有了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水利建设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⑸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全市51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已全部完成定编定员工作,水利队伍稳定;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不断加强,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四)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⑴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加快水利建设

①人口持续增长对水利的要求

“十一五”期末我市人口预计达478万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和食物的安全,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②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长率预计13%左右。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资产与财富的加大,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同时,用水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也增加,以及用水结构、用水方式等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

因此,“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水资源保护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③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利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城市化水平将会显著提高,对供水安全、城市防洪安全以及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景观建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④粮食用水安全需求

益阳市2010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为577.5万亩。

现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灌区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农业用水的利用率较低(仅0.35左右),农业抗御旱灾的能力不强,影响粮食安全,尤其是桃江、安化、赫山等山区的干旱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内的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

至2015年,益阳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将达到618.8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5。

因此,需要恢复原灌区灌溉规模并对老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同时需要新建灌区工程、水源工程,进一步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满足粮食用水安全需要。

⑤水生态环境安全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目前,全市主要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质污染,有的地区出现了水质型缺水。

经济和人类活动导致水环境的日益恶化,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在耗用大量水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废污水。

需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需求,合理确定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规划布局,保证全市的水生态环境安全。

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水利改革,不断推进水权制度和水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将有力地推进水价改革,逐步形成和确立水利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并最终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规范水市场,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取水权转让制度等创造条件。

⑶科技进步与能力建设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同时在水利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支基础扎实、作风过硬的技术和管理队伍;水利科技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为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加快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⑷对水利基础地位的认识明显提高

益阳市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特别是经过95、96、98连续几次大洪水的考验后,我市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每年增加,水利的基础地位已日益深入人心。

2、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还存在许多制约水利发展的因素。

⑴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还存在一些突出的薄弱环节,防洪安全保障程度还不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出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还不强。

①现有堤垸防洪标准未达到设计标准,不能满足防御较大洪水的要求。

且现有的设计防洪标准是按1954年实测的最高洪水位确定的,而我市历史最高洪水位(96、98)已超过54年最高洪水位1.28m,如遇较大洪水,我市防洪形势将相当严峻。

中心城区防洪堤尚有35km未完成。

②蓄洪垸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国家投资政策因素,长期以来蓄洪垸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各类分蓄洪工程措施欠缺,远不能达到分蓄洪水的要求,严重影响垸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

③湖区排涝能力低,内涝灾害仍然频繁。

排涝泵站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设备落后,老化严重,加之江湖水情变化加快,泥沙淤积,河湖床抬高,同频率洪水水位增高;农村用工政策变化;排水渠道长年失修,淤塞严重,排水不畅等原因致使湖区排涝能力低,渍涝灾害频繁。

④山丘区防洪能力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全市山区已建中、小型水库517座,但绝大部分水库以灌溉或发电为主,防洪库容缺失偏低,水库的防洪作用有限。

由于这些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以土石坝为主,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工程标准普遍偏低,加上后期管理及维修经费不足,大部分工程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

据调查统计,按照部颁标准衡量,全市有三类病险水库220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已进行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11座(已有18座进行除险加固)。

这些病险水库每年只进行了应急度汛处理,一旦出险,将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同时,山丘区城镇防洪工程建设薄弱,绝大部分城镇未设防,抵御洪水能力仅5~10年一遇,部分城镇抵御洪水能力不足5年一遇,不能适应城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我市山洪灾害频发地区几乎年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但一直没有制定如村民移居、集中安置等有效的根治措施,严重威胁山洪灾害易发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⑤应对水旱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低。

目前我市应对突发性水旱灾害的应急体制机制不完善,缺少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在遇到重大突发水旱灾害时很难有效应对。

⑵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生活的要求相比,民生水利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①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繁重。

全市目前仍存在272万饮水不安全人口,需进一步下大力气加以推进。

②城市缺水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备用水源建设需尽早谋划。

③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迫在眉睫,开展内河湖清淤势在必行。

④湖区血吸虫病疫情不容乐观,水利工程结合血防灭螺建设任务仍相当艰巨。

⑤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小水电建设及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重道远。

⑶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

①水资源管理监督保护、水质监测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②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③农田水利、抗旱水源、平原水库、灌区建设、塘坝建设还远未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⑷水土流失及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335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8.9%,崩岗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繁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有待落实。

②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排水河渠疏浚清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③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有待开展。

⑸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行业能力还不能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

①“多龙管水”的体制尚未理顺,水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不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有效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

②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水价格体系与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现行水价偏低,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③水利基础性工作仍很薄弱,防洪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水雨情监测体系、洪雨水预报预警及传输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划、勘测、设计等前期工作滞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迟缓,成果转化率低。

综上所述,“十二五”水利发展和改革既有了坚实的基础,却又面临繁重的任务。

水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认真谋划,使水利切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基础保障和资源支撑,促进益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际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

2、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对水利需求及投入的能力,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能力,使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在适度超前的前提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强化政府对水管理职能的协调,根据水利基础设施防洪、排涝能力、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条件,协调各行各业对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供给、纳污的需求,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

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城市和农村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

4、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

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优化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水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河湖生态,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综合兼顾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项目为支撑,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现代水利为总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规划体系,优化结构布局,增强服务功能,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

努力探索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

1、防洪减灾方面

贯彻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重点加强河道整治、堤防加固、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工程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洪水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

2、民生水利方面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人人享有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重点加强农饮安全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水电代燃料、农村电气化、小型农田水利、水源工程建设、水利血防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节约保护方面

坚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并重,着力解决好由耗水型社会向节水型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问题,始终将节水放在突出的位置。

通过水资源按需分配、定额管理、按方收费等手段,建立初始水权制度,全面推行节约用水、节水灌溉模式,不断完善全社会各行业的节水体制和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迈上新台阶。

加强水资源保护,科学确定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的纳污总量和自净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推广循环用水机制,达到恢复、改善乃至提高水体功能,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好水环境的目的。

4、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方面

通过采取基本农田改造,种植经果林,水保林,封山禁伐等手段,完成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和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努力改善因水利建设带来的生态恶化的环境,逐步扭转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四)发展布局

1、按照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局。

一是按资水流域、藕池河水系、东洞庭湖、南洞庭水系进行布局,突出流域水利特点以及流域发展的思路与重点;二是按山丘区和湖区进行布局,结合已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东部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突出水利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2、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城市水利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五)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1、防洪抗旱减灾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应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划规定的防洪标准,县级以上城市防御50年一遇洪水,重点建制镇防御20年一遇洪水,重点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排涝标准20~5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重点低洼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重点地区、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

2、民生水利

饮水安全:

到2015年,全面解决全市27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集中供水普及率;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供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生活用水条件大大改善,村镇供水普及率达到70%。

大中型灌区改造:

骨干工程配套率达80%,完好率达90%,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5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35提高到0.5左右。

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

全面开展病险水闸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病险水库(闸)比例进一步降低。

农田水利: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骨干工程配套率达80%,完好率达90%,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提高到0.5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35提高到0.50左右。

农村水电:

农村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解决生态环境特别脆弱地区的小水电代燃料问题,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2万kw。

3、水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度;启动一批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年供水能力5亿m3,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亿m3。

4、水资源节约保护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基本完成资水及其一级支流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轻度干旱年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有保障,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80%;中度干旱年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80%;严重干旱年居民生活用水有保障。

万元GDP用水量不超过4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超过80m3,城市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0%。

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划,核定纳污能力,建立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建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实施有效监督。

主要指标:

水功能区达标率90%,城市饮用水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5、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在生态脆弱的流域和地区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对各类开发建设的有效监管,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十二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km2,实施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