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4432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docx

完整版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第85课时课题:

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

一.教学目标:

掌握复数的基本题型,主要是讨论复数的概念,复数相等,复数的几何表示,计算复数模,共轭复数,解复数方程等。

二.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表示,计算复数模,共轭复数,解复数方程等。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共轭复数规律,;

2.复数的代数运算规律

(1)i=1,i=i,i=1,i=i;

(3)i・i・i・i=1,i+i+i+i=0;

3.辐角的运算规律

(1)Arg(z・z)=Argz+Argz

(3)Arg=nArgz(n∈N)

.。

.,n1.

或z∈R。

要条件是|z|=|a|.

(6)z・z≠0,则

4.根的规律:

复系数一元n次方程有且只有n个根,实系数一元n次方程的虚根成对共轭出现。

5.求最值时,除了代数、三角的常规方法外,还需注意几何法及不等式

||z||z||≤|z±z|≤|z|+|z|的运用.

即|z±z|≤|z|+|z|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z,z所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同向。

|z±z|≥|z||z|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z,z所对立的向量共线且异向。

(二)范例分析

Ⅰ.2004年高考数学题选

1.(2004高考数学试题(浙江卷,6))已知复数z1=3+4i,z2=t+i,且是实数,则实数t=()

A.B.C.?

D.?

2。

(2004年北京春季卷,2)当时,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3.(2004年北京卷,2)满足条件的复数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轨迹是(C)

A.一条直线B.两条直线C.圆D.椭圆

Ⅱ.主要的思想方法和典型例题分析:

1.化归思想

复数的代数、几何、向量及三角表示,把复数与实数、三角、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保证了可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三角、几何问题。

反之亦然。

这种化归的思想方法应贯穿复数的始终。

【分析】这是解答题,由于出现了复数和,宜统一形式,正面求解。

解法一、设z=x+yi(x,y∈R),原方程即为

用复数相等的定义得:

∴=1,=1+3i。

两边取模,得:

代入①式得原方程的解是=1,=1+3i。

【例2】(1993・全国・理)设复数z=cosθ+isinθ(0<

【解】∵z=cosθ+isinθ=cos4θ+isin4θ

 

即,又∵0<θ<π,当时,或

【说明】此题转化为三角问题来研究,自然、方便。

【例3】设a,b,x,y∈R+,且(r>0),

求证:

分析令=ax+byi,==bx+ayi(a,b,x,y∈R+),则问题化归为证明:

||+||≥r(a+b).

证明设=ax+byi,=bx+ayi(a,b,x,y∈R+),则

=|(a+b)x+(a+b)yi|=|(a+b)(x+yi)|=(a+b)・r。

解如图所示,设点Q,P,A所对应的复数为:

即(x3a+yi)・(i)=(x3a+yi)

由复数相等的定义得

而点(x,y)在双曲线上,可知点P的轨迹方程为

【说明】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三角、几何问题顺理成章,而将实数、三角、几何问题化归为复数问题,就要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和跳跃性思维能力,善于根据题设构造恰到好处的复数,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2.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在复数中它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高考复数考题中经常用到这种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例5】(1990・全国・理)设a≥0,在复数集C中解方程z+2|z|=a。

分析一般的思路是设z=x+yi(x,y∈R),或z=r(cosθ+isinθ),若由z+2|z|=a转化为z=a2|z|,则z∈R。

从而z为实数或为纯虚数,这样再分别求解就方便了.

总之,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解】解法一∵z=a2|z|∈R,∴z为实数或纯虚数。

∴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

(1)若z∈R,则原方程即为|z|+2|z|a=0,

(2)若z为纯虚数,设z=yi(y∈R且y≠0),则原方程即为|y|2|y|+a=0

当a=0时,|y|=2即z=±2i。

当0<a≤1时,

当a>1时,方程无实数解,即此时原方程无纯虚数解。

综上所述,原方程:

当a=0时,解为z=0或z=±2i

解法二设z=x+yi,x,y∈R,将原方程转化为

3.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数学主要研究内容,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广阔前景,复平面的有关试题正是它的具体表现。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解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应引起注意.

【例6】已知|z|=1,且z+z=1,求z。

【解】由z+z=1联想复数加法的几何性质,不难发现z,z,1所对应的三点A,B,C及原点O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如图所示,

【说明】这样巧妙地运用联想思维,以数构形,以形思数,提炼和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7】复平面内点A对应复数z,点B对应复数为\s\up9(_(_),O为原点,△AOB是面积为的直角三角形,argz∈(0,),求复数z的值.

【分析】哪一个角为直角,不清楚,需要讨论.

【解】因|OA|=|z|>|\s\up9(_(_)|=|OB|,故∠A不可能是直角,因而可能∠AOB=90o或∠ABO=90o.

若∠AOB=90o,示意图如图1所示.因z与\s\up9(_(_)所对应的点关于实轴对称,故argz=45o,

S△AOB=|OA|・|OB|=|z|・|\s\up9(_(_)|=|z|2=.于是,|z|=2,

从而,z=2(cos45o+isin45o)=+i.

若∠ABO=90o,示意图如图2所示.因z与\s\up9(_(_)所对应的点关于实轴对称,且∠AOB<90o,故argz=θ<45o.

令z=r(cosθ+isinθ),则

cos2θ==,sin2θ=,S△AOB=|OA|・|OB|・sin2θ

 =r・r・=r2=.

于是,r=.又cosθ==,

sinθ==,故z=(+i)=2+i.

综上所述,z=+i或z=2+i.

【说明】①解题关键点:

正确地对直角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正确地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作出满足条件的示意图.

②解题规律:

复数的几何意义来源于复数z=a+bi(a、b∈R)与复平面上的点(a,b)之间的一一对应,它沟通了复数与解析几何之间的联系,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表示.

③解题技巧:

复数z与它的共轭复数\s\up9(_(_)在复平面内对应的向量关于实轴对称.

④这样巧妙地以形译数,数形结合,不需要计算就解决了问题,充分显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作用。

4.集合对应思想

【例8】如图所示,在复平面内有三点P,P,P对应的复数

应的复数为a,2a,3a,且它们有相同的辐角主值θ(如图所示),即A,P,P,P共线.

从而2sinθ=2

因此有a=±2i。

5.整体处理思想

解复数问题中,学生往往不加分析地用复数的代数形式或三角形式解题.这样常常给解题带来繁琐的运算,导致解题思路受阻.因此在复数学习中,有必要提炼和强化整体处理的思想方法,居高临下地把握问题的全局,完善认识结构,获得解题的捷径,从而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及变通性.

【例9】已知z=2i,求z3z+z+5z+2的值。

【分析】如果直接代入,显然比较困难,将z用三角式表示也有一定的难度.从整体角度思考,可将条件转化为(z2)=(i)=1,即z4z+4=1,即z4z+5=0,再将结论转化为z3z+z+5z+2=(z4z+5)(z+z)+2,然后代入就不困难了.

【解】∵z=2i,∴(z2)=(i)=1

即z4z+5=0

∴z3z+z+5z+2=(z4z+5)(z+z)+2=2。

【例10】已知,求。

【解】解由条件得

【说明】把题中一些组合式子视作一个”整体",并把这个"整体”直接代入另一个式子,可避免由局部运算带来的麻烦.

【例11】复平面上动点z的轨迹方程为:

|zz|=|z|,z≠0,另一动点z满足z・z=1,求点z的轨迹。

解由|zz|=|z|,知点z的轨迹为连结原点O和定点z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将此式整体代入点z1的方程,得

的圆(除去原点).

【例12】设z∈c,a≥0,解方程z|z|+az+i=0。

边取模,得

【说明】解复数方程,可通过整体取模,化为实数方程求解。

综上所述,解答复数问题,应注意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题设的结构特征,挖掘问题潜在的特殊性和简单性,充分利用复数的有关概念、共轭复数与模的性质、复数的几何意义以及一些变形技巧,对问题进行整体化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6.有关最值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例13】复数z满足条件|z|=1,求|2zz+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法一|z|=1,∴z=cosθ+isinθ

∴|2zz+1|=|2(cosθ+isinθ)(cosθ+isinθ)+1|

=|(2cos2θcosθ+1)+(2sin2θsinθ)i|

∴|2zz+1|=|2zz+|

设z的实部为a,则1≤a≤1

|2zz+1|=|2a+z1|

∴|2zz+1|=4

解法三:

设ω=x+yi(x,y∈R),z=a+bi(a,b∈r)且a+b=1,

这说明ω对应的点是如图所示的椭圆,问题转化为求该椭圆上各点中与原点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时的圆的半径。

得8x2x+89r=0,由相内切条件知Δ=0,

解法四由模不等式:

|2zz+1|≤2|z|+|z|+1=4,等号成立的条件是2z,z,1所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同向,可知z是负实数,在|z|=1的条件下,z=—1

∴当z=1时|2zz+1|=4。

但另一方面:

|2zz+1|≥2|z||z|1=0,这是显然成立的,可是这不能由此确定|2zz+1|=0,实际上等号成立的条件应为2z,z,1表示的向量共线且异向,由2z与1对应的向量共线且异向知z=±i,但是当z=±i时,2z与z不共线,这表明|2zz+1|的最小值不是0。

以上这种求最小值的错误想法和解法是学生易犯的错误,此部分内容既为重点也为难点,应向学生强调说明,并举例,切记取等号的条件.

【例14】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18)

已知复数z1=i(1—i)3.

(Ⅰ)求argz1及|z|;

(Ⅱ)当复数z满足|z|=1,求|z-z1|的最大值.

【分析】本小题考查复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Ⅰ)

∴,|z1|=.

(Ⅱ)设,则

当时,取得最大值,从而得到的最大值为.

四.课后作业: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方程|z+5||z5i|=8的图形是双曲线

B.方程|z+5|=8的图形是双曲线

C.方程|z+5i||z5i|=8的图形是双曲线的两支

D.方程|z+5i||z5i|=8的图形是双曲线靠近焦点F(0,5)的一支

2、方程的图形是[]

A.圆B.椭圆C.双曲线D.直线

3、在复平面上绘出下列图形:

4、已知是虚数,是实数。

(1)求z对应复平面内动点A的轨迹;

(2)设u=3iz+1,求u对应复平面内动点B的轨迹;

 (3)设,求对应复平面内动点C的轨迹.

5、设A,B,C三点对应的复数分别为z,z,z满足

(1)证明:

△ABC是内接于单位圆的正三角形;

(2)求S△ABC;

6、若,求所对应的点A的集合表示的图形,并求其面积.

7.设z1,z2是两个虚数,且z1+z2=—3,|z1|+|z2|=4.若θ1=argz1,θ2=argz2,求cos(θ1—θ2)的最大值.

8.(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理17))

已知复数z1=cosθ-i,z2=sinθ+i,求|z1・z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四、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解:

DA的图形是直线,B的图形是圆,C是图形是双曲线的一去.故选D.||z+5i|—|z—5i||=8才是双曲线的两支.

2、解:

A原方程即|z(2+i)|=7.故选A.3、解:

4、解:

(1)因为z是虚数,所以,于是,即,且,因此动点A轨迹是中心在原点,半径等于2的圆,但去掉两个点(2,0)与(2,0).

(2)由u=3iz+1得u1=3iz.由

(1)及题设知|z|=2,z≠±2,所以

|u1|=6,且u1≠±6i

因此动点B的轨迹是圆,中心在(1,0),半径等于6,但去掉两点(1,6)与(1,6).

(3)设z=2(cosθ+isinθ),(θ≠0,π)则

再令v=x+yi(x,y∈R),则

5、解:

(1)由(ii)知A,B,C三点都在单位圆上.再结合(i)得z=(z+z)设BC中点为D,它对应复数为z,那么

由于正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的圆心合一,因此△ABC的内切圆圆心6、因此动点A的图形是一个圆环.设此圆环面积为S,那么

7.解:

设|z1|=r,则|z2|=4—r(0<r<4).将z1=r(cosθ1+isinθ1),z2=(4—r)(cosθ2+isinθ2),代入z1+z2=—3,得

 两式平方相加,得r2+(4-r)2+2r(4-r)(cosθ1cosθ2+sinθ1sinθ2)=9,

于是cos(θ1—θ2)==1+,

当r=2时,cos(θ1—θ2)取最大值.8.解:

 

故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