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721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检测.docx

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

第四章单元检测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如图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趋势的是(  )

A.①<③<②B.①<②<③

C.①>③>②D.①>②>③

解析 从图中分析①为增长型,②为稳定型,③为衰退型。

答案 D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e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解析 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A项正确。

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指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B项错误;对害虫的防治应在害虫个体数较少的b点以前进行,C项错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D项错误。

答案 A

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解析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

光是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动物需要摄取现成有机养料而生活,是异养型生物,食物是动物生活和生长及其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答案 D

4.下列选项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解析 生物演替时,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条件适宜,演替的最终结果都是森林,但在西北干旱地区因为缺水,不可能演替出森林。

答案 A

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中甲所示曲线。

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图中乙)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

解析 由图甲可知,种群增长率在t1时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根据种群增长率的曲线可知,在t0~t2时,种群增长率>0,种群数量始终在增加;在时间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时间t2时,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不增加也不减少,保持稳定,所以种群数量变化为图②。

答案 B

6.当一个非洲“土堡”中的幼年雌蚁个数超过1个时,幼年雌蚁之间就会相互厮杀,直到只剩下1个幼年雌蚁为止。

这种现象对于1个非洲蚂蚁群而言是(  )

A.有利的B.有害的

C.毫无意义D.不可能出现

解析 幼年雌蚁该行为属于种内斗争,有利于保存优势种群。

答案 A

7.在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值的是(  )

A.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B.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解析 环境中的K值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当环境条件改变为有利于物种生存繁殖的条件才能使K值暂时增长。

答案 C

8.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巴西引进一种蜗牛进行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有少量蜗牛逃出养殖池,大肆吞噬蔬菜,并使本地蜗牛几乎绝迹,这一现象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

A.捕食、种内斗争B.寄生、竞争

C.捕食、竞争D.竞争、种内斗争

解析 本信息描述了蜗牛与蔬菜的捕食关系和本地蜗牛与该蜗牛的竞争关系。

注意引进的巴西蜗牛与本地蜗牛是两个物种。

答案 C

9.下列几组图中,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解析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可称为生存斗争,环境既包括生物因素又包括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又分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种间互助、种间斗争。

其中竞争是种间斗争,除此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等。

答案 D

10.如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什么(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解析 图示显示,伴随A减少B逐渐增多,B增多后A又逐渐增多,也就是符合“先增先减为食物,后增后减为捕食者”的规律。

答案 D

1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动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及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

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项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项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 A

1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解析 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随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答案 A

13.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的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不包括(  )

A.竞争B.共生

C.种内斗争D.种内互助

解析 泡菜制作过程中有乳酸菌内部种内互助和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的竞争,当乳酸菌数目达到一定值后,会出现种内斗争,抑制乳酸菌数目增长。

答案 B

14.如图①~④中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着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着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着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的结果出现的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

生长条件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  )

A.a、b、c、dB.b、c、d、a

C.c、d、a、bD.c、b、d、a

解析 ①图是正常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之对应的培养条件是c;②图的曲线很特殊,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停止增长,后又恢复增长,这说明原有的种群内部发生了变化,d条件与此曲线相符;③图的曲线表示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空间足够,食物丰富及代谢废物的积累很少,几乎没有限制作用,这种情况只有在不断地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与此对应的培养条件a最符合;④图的曲线表示在种群数量增长到极限后,又迅速下降,这很有可能是生存条件的迅速恶化,导致细菌的大量死亡,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可能性最大,所以b条件与之最为相符。

答案 C

15.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水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小于水草群落

B.水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 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水草群落,即水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及个体总数,故选D项。

答案 D

16.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代替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的影响(  )

A.温度B.水分

C.阳光D.矿质营养

解析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共同争夺环境中的水分、阳光和矿质元素,但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因此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答案 C

17.在苏南的广大农村地区,经常可见到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荒废的小块农田,在这样的地块上,一年后会长满杂草,二、三年后还可能出现一些小灌木,这一过程属于(  )

A.初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不属于演替

解析 农田被弃耕以后,农作物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农田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某些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在这样的地块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18.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水源和土壤B.细菌和真菌

C.各种动植物D.有害的生物

解析 森林的群落丰富度很高,但群落针对的是生物,并不包括无机环境水源和土壤。

答案 A

19.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组生物(  )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解析 曲线符合先增先减,后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因此是捕食关系,A、C、D种间关系为竞争,B为捕食关系。

答案 B

20.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①);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②)。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解析 通过图①可看出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图②沉渣作为大草履虫的隐蔽场所,栉毛虫捕到的大草履虫减少,最终由于缺少食物来源,其数量减少,所以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有影响,大草履虫为异养型生物,所以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是正确的,D项大草履虫的能量除以上两部分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

答案 C

21.下列有关生态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解析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不同的,如裸岩上的演替,农田弃耕后的演替等等。

答案 B

22.你认为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野兔的种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昆虫卵的种群密度

解析 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但对于相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一般采用样方法。

答案 A

2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解析 群落演替主要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所以A项错。

答案 A

24.有一种紫腹巨蚊,当它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专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

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

A.竞争、捕食B.捕食、竞争

C.都是捕食D.捕食、寄生

解析 题干中紫腹巨蚊幼虫以毒蚊幼虫为食,因此是捕食,而它发育成的成虫以吸食竹类叶汁花浆为食,是一种体表寄生。

答案 D

25.森林里,松鼠、猫头鹰等多在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在灌木丛里活动,而獐、野猪则在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题干中提示森林中不同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同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在一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动物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率与年龄关系曲线图。

如图所示。

图中甲、乙、丙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

(1)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类动物的繁殖率________,对后代的保护能力________,后代的存活率________。

请列举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2)cd段表示乙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该做好________的保护工作。

请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________。

解析 本题在知识方面主要考查种群的存活率与年龄结构的关系,在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依据曲线分析动物种群年龄结构与存活率、死亡率的关系。

分析甲曲线可知:

中年以前年龄段的个体存活率很高,即死亡率很低,老年段的个体死亡率很高,大部分个体能够达到生理寿命,如大象、老虎、人等。

分析乙曲线可知: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存活率基本一致,即各年龄段的个体死亡率差不多,如老鼠、兔子、小鸟等。

分析丙曲线可知:

幼体存活率极低,即死亡率极高,这类动物是通过极高的繁殖率来保证物种的延续,如鱼、青蛙等。

研究各种生物的存活曲线对于保护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非常有益的。

答案 

(1)中年以前个体死亡率较低 较低 较强 高 人、大象

(2)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很高,达50%

(3)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极高 幼年个体 鱼、青蛙

27.(14分)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如下探究。

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

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表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4)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评论:

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探究中的假设,根据题示信息,桦尺蛾因环境不同比例不同,可以做出不同假设。

(2)选择环境要能形成对照,即工业污染区与非工业污染区,用重捕法探究两地区不同颜色蛾的比例。

(3)柱形图的绘制要注意横、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根据数值确定单位长度。

(4)结论与假设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以实验结果为准,确定结论。

(5)树皮变黑,黑色桦尺蛾的生存率提高,从生物与环境角度解释。

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

(2)①非工业污染区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8.(18分)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00果:

调查面积

cm×cm

草原

类型

10×10

20×20

40×40

80×80

90×90

A

3

5

8

14

16

B

3

5

6

9

11

C

2

3

5

8

8

续表

调查面积

cm×cm

草原

类型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A

17

19

20

20

B

13

13

13

13

C

8

8

8

8

(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

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______。

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一般地说,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由图表中数字分析可以知道物种数量A草原是20种、B草原是13种、C草原是8种,三个草原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因为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影响三种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水。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弱,而恢复力稳定性高。

(2)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出在调查面积大于或等于100cm×100cm时,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基本稳定,选取最佳样方面积为100cm×100cm。

在被调查物种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样方若干个,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得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 

(1)A→B→C 水 A草原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