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8564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docx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

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书

一.立项依据

根据《2006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申报指南》(豫财办建[2006]129号)的通知精神,受鲁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编制了《省鲁山县地热温泉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设计》,并提交省市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进行项目初审,然后向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进行项目申报,对省鲁山县地热温泉地质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建立省级地质公园,从而促进地方经济与自然地质景观的和谐发展。

根据该区地质研究程度,地质遗迹分布状况,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计划投入的工作量,本次申请资金341.4万元,专款专用。

项目工作起止时间:

2007年1月---2007年12月。

项目申报单位:

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项目承担单位:

省鲁山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编制单位:

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

二、地质遗迹保护目的意义

本区地属于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受多次构造变动,但东西方向构造清晰可见,构成工作区的基本构造格架。

同时,新生代岩浆多次喷溢,温泉的出露,证明晚近时期仍在活动。

近几年鲁山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对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多次对温泉进行全项水质检测,有50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组分,特别是含有较高可软化血管、缓解中老年人动脉硬化的硅酸盐类;有壮骨骼、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锶;有显抗癌作用的硒与钼;有促进发育、延缓衰老的铬;有中和胃酸、溶解结石、调整血液酸碱平衡的重碳酸根等。

医疗实践证明,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病及肌体代进和分泌等50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康复率86.4%,有效率96%以上。

经有关专家鉴定,鲁山县地热温泉带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地热温泉带地下热水资源量丰富,自流水量每日2500吨

温泉带共有六处:

上汤、温汤、中汤、下汤、婆娑街、碱厂等以温泉“六景”而驰名。

为保证地热温泉水的长期开采和利用,建议今后建立温泉带地热温泉地质公园,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加强对地下热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水质等项的长期动态监测与卫生防护,防止过量开采及水质污染。

省鲁山县温泉带地热温泉地质遗迹:

地热温泉、新构造运动遗迹、古火山机构、中岳运动构造遗迹均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自然属性、系统完整性,融地学科普、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地貌景观、生态环境等为一体,是进行地球科学研究、普及地学知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是认识自然的天然知识宝库。

因而,对本区的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发现和评估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是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潜力的鉴定,将支持本区在文化、环境上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遵循“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建立地质公园,在保护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开发、管理,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可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共同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进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对促进地学科普教育、资源保护、生态旅游,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地质遗迹调查和保护现状

工作区对生态系统和部分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已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保护和管理。

但园区没有开展过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专题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工作,没有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没有保护管理机构,对地质遗迹没有实质性的保护工作。

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根据《2006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申报指南》(豫财办建[2006]129号)的通知精神,针对本区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遗迹调查保护现状,本次工作目标是:

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准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的规划和初步建设,以达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地质遗迹的目的。

(二)工作任务

依据上述工作目标,确定本次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具体任务是:

1.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准要求,系统搜集资料,全面开展地质遗迹综合考察工作,查明地质遗迹类型、分布与形成条件,系统全面地掌握资源和环境本底;

2、对地质遗迹进行分类评价,界定地质遗迹保护容和保护区,深入挖掘地质遗迹的科学涵;

3、对地质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第二节工作区围及交通

一、工作区围

本次工作围,西起上汤镇,东至婆娑街,北自外方山,南至城皇顶山,行政区属于鲁山县,面积约703.0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东径112°24′00〞-----112°48′00〞、北纬33°41′30〞-----33°52′00〞。

二、交通条件

地热温泉地质公园位于鲁山县西23公里,是连接豫东、豫西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枝城铁路、312国道、-鲁山路通过,交通便利。

同时,园区的各乡镇和较大村庄有水泥路相连,村与村之间为沙石公路,因此通过公路、铁路可直达、、、武昌、、、等地,交通便利(图1所示)。

图1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一、本区在构造与地貌上的位置

本区处在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以东西向构造为主,构造遗迹清晰可见,构成该区段的基本格架。

工作区属淮河流域,沙河的主河道贯穿整个工作区,其余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

山前地带水库有昭平台水库。

二、地形地貌

本区北靠莫北山垛,南依沙河。

地貌上西南部属低山区,北部为丘陵区,南中部为沙河冲洪积平原。

总体属于轻度切割浑圆状低山岳陵区,海拔标高180-279米。

最高山峰为城皇顶山,海拔1165.0m;最低处海拔140.00m,地形起伏小,为主要的耕作区。

三、水文气象

本区气候类型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多风。

据多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786.1-808.8mm,年最大降水量1463.00mm,年最小降水量448.5mm,年平均蒸发量1279.0mm,年平均温度14.8℃,日极端高温42.4℃。

全年无霜期215-185天。

日照2243.3小时。

地表水系均属淮河水系。

沙河呈东西向展布,贯穿整个工作区并注入北昭平台水库,其多年平均流量8.35米3/秒,最大流量2720米3/秒,最小流量0.08米3/秒,最高水位213.09米,最低水位208.77米。

昭平台水库位于沙河下游,总库容6.45亿方,可灌溉百亩良田。

四、社会经济概况

本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电力资源充沛、信息网络覆盖全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区共发现煤、铝、铜、铅、锌、铁、地热矿泉水、磷、玄武岩等42种矿产,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

工业以采矿、发电、建材、瓷、机械、化工等行业为主,具有工业基础较好、门类较齐全的特点。

本区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牧、林业全面发展。

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烟叶、瓜果为主。

一些非金属矿产,如莹石、磷矿、碱矿处在开采阶段,伏牛山的木材、核桃、木耳等名优土特产闻名全国。

总体上,本区地理位置适中、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农业底子深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又必将成为鲁山县经济发展中的‘’,造福于鲁山县人民。

第二章地质研究程度及对以往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的评价

第一节以往地质研究程度

园区所处区域属于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地质构造复杂,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众多地质工作者来此探查研究。

1950年以后,地质工作全面展开。

工作区自1956年以来地质研究工作已启动,其涉及的方面多层次程度较高。

1、1956-1958年由岭区测队承担鲁山县区域地质测量,并提交1:

20万鲁山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

2、1969年由省水文队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量,提交1:

5万综合水文地质测量报告。

3、1974-1982年由省地质局水文地质管理处分两个阶段完成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勘探等工作,全面系统的对鲁山县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初步建立了区域地质构造的框架,特别是对东西向主干断裂和次级地质构造进行准确测绘及系统的描述。

4、鲁山县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局全面、系统、实事的总结了鲁山县以往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业开发等诸项工作成果,并结合地学发展动态对农业地质、地质灾害、旅游地质进行了阐述和初步的规划分区。

在旅游地质资源方面,根据掌握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等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将全县划分为城皇顶山旅游区、地热温泉旅游区、昭平台水库旅游区、莫北垛山旅游区四个旅游地质资源区,分区概述了各区已知地质遗迹的总体特征、风景名胜景点。

另外,通过广质工作者对本区地层、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等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题研究报告。

基础地质方面重要的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如下:

1、志坚,1958,豫西下古生代地层及其对比

2、长安,林尉兴,1961,华北南部古生代初期冰碛层及其意义

3、《省区域地质志》,1989,地质局区调队

4、《省地质矿产志》,1992,省地质矿产厅

第二节以往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的评价

一、国土、旅游、文化、林业等部门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与规划情况

为了开发利用地热温泉带地下热水资源,现已有县疗养院、镇疗养所、村疗养站、个体疗养点多级疗养机构。

共设有病床1000多,接待病人多达1000余人。

但是缺乏有序规划,没有形成市场优势,对珍贵的地热温泉遗迹存在乱采无序的状态。

二、地质遗迹保护与规划建设的评价

目前,本区没有开展过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专题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工作,没有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没有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

因此,在此建立鲁山县地热温泉地质公园是在必行,大势所趋,它的建立一定能够在开发中保护地质遗迹,在保护中有效的开发地质遗迹。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地质遗迹特征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

公园地处于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经过多次构造变动,东西向构造尤为突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形成了以东西为主干断裂的构造格架和特有的沉积建造、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和构造变形特征。

一、地层

工作区属中朝准地台基底的一部分,区出露的地层有:

太古界太华岩群,中元古界熊耳群、汝阳群,下古生界寒武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

1、太古界太华群

(1)下太华群(Arth1):

以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为主,间夹黑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二长片麻岩,总厚度大于2500米,分布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2)上太华群(Arth2):

整合于下太华群之上,以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为主,间夹石英云母片岩,底部石墨岩,总厚度1000-1200米。

底部石墨岩厚5-50米,层位稳定,可作下太华划分的标志层。

分布面积75平方公里。

2、元古界.震旦系(Z)

根据沉积岩相和建造可划分为下、中、上三统。

(1)震旦系下统:

为一套海底喷发的火山岩系。

根据岩相和沉积韵律可划分为中熊耳组和上熊耳组。

①中熊耳组(Zcxl2):

分布于木植街-蝉堂一带,不整合于上太华群之上。

下部为流纹斑岩夹安山玢岩、碎屑质凝灰岩,厚度150米;中部以流纹斑岩为主夹灰色安山玢岩、石英斑岩,厚度800米;上部以集块岩为主,夹安山玢岩、碎屑质凝灰岩、岩,厚度250米;总厚度1200米。

分布面积180.4平方公里。

②上熊耳组(Zcxl3):

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的靳村-土六及东部的草店、石门一带,整合于中熊耳组之上。

根据岩相和建造又可分上下两段。

上熊耳组(Zcxl13):

多种安山玢岩及暗紫色英安岩、玻璃质安山岩,其次为流纹斑岩、各种成份的凝灰岩,偶夹玄武玢岩、辉绿岩、细碧岩、灰岩、板岩,总厚度为1000-1300米,分布面积6772平方公里。

上熊耳组上段(Zcxl23):

以灰绿色、紫灰色安山玢岩为主,常夹紫灰色英安岩及灰绿色玻璃质安山玢岩,紫红色层状及透镜体状砂质碎屑凝灰岩、流纹斑岩、玄武玢岩等,总厚度250-500米,分布面积154.6平方公里。

(2)震旦系中上统:

主要由一套陆源碎屑建造和浅海相碳酸盐央建造组成,分布于黑虎庙、三岔口一带,中统可划分为三组,上统可划分为四组。

分述如下:

①震旦系中统(Z2)

马山口组(Z2m):

平行线角度不整合于上熊耳组之上。

岩性为一套紫红色厚层含铁石英砂岩、红色页岩和底砾岩,荡泽河右岸底部夹喷发岩,厚度130-150米,分布面积18平方公里。

武湾组(Z2w):

紫红色、黄白色薄层石英砂岩、石英岩夹紫色页岩,厚度60-230米,分布面积29.8平方公里。

岱嵋寨组(Z2dm):

黄白色厚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页岩,厚100-170米,分布面积35.0平方公里。

②震旦系上统(Z3):

庄组(Z3c):

紫色、灰绿色砂质页岩、钙质页岩夹石英砂岩、泥灰岩,厚度90-210米,分布面积6.0平方公里。

三教堂组(Z3s):

上部为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白色厚层石英岩夹紫色砂质页岩、石英砂岩,厚度45-107米,分布面积10.0平方公里。

洛峪口组(Z3l):

暗红色白云质灰岩,厚度25-45米,分布面积4.0平方公里。

罗圈组(Z3lg):

暗紫色、黄绿色砾岩、泥砂质砾岩,顶部为页岩及粉砂岩,厚度20-200米,分布面积6.5平方公里。

3、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于梁洼至付岭、商店至高沟一带,为一套海相、滨海相地层建造,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

依据岩性和建造可划分为下、中、上三统。

①寒武系下统(∈1):

又可分辛集组(∈1x)、侏砂洞组(∈1z)和∈31。

分述如下:

辛集组(∈1x):

含胶磷矿的长石石英砂岩和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厚度10-80米,分布面积7.0平方公里。

朱砂洞组(∈1z):

下部为杂色泥质灰岩、貂皮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燧石灰岩,上部为巨厚层状灰岩,厚160-240米,分布面积35.6平方公里。

∈31:

紫红色薄层泥质灰岩夹紫色页岩,厚度80-150米,分布面积4.3平方公里。

②寒武系中统(∈2):

又可分徐庄阶和夏阶。

A、徐庄阶(∈2x):

根据岩性组合又可分为两段。

徐庄阶下段(∈2x1):

以暗紫色云母质砂页岩及薄层状铁质胶结海绿石粉砂岩为主,夹层状或透镜体状灰岩、鲕状灰岩,厚120-200米,分布面积32.0平方公里。

徐庄上段(∈2x2):

灰色致密灰岩,顶部有一层8-10米厚的黄绿色页岩,厚50-100米,分布面积33.0平方公里。

B、夏阶(∈2z):

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局部夹白云质灰岩,厚70-130米,分布面积26.0平方公里。

③寒武系上统(∈3):

底部为角砾状灰岩,厚5-10米,上部与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及竹叶状灰岩,单层厚0.5-1米;地层总厚度40-130米。

分布面积7.5平方公里。

(2)石炭系

石炭系中、上统(∈2+3):

分布于梁洼及娘娘山一带,平行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由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组成:

底部为铝土质页岩;其上为含燧石结核的薄层灰岩与页岩互层夹煤层及石英砂岩,厚30-120米。

分布面积26.8平方公里。

(3)二叠系

二叠系下统(P1):

分布于梁洼、边庄一带。

为一套滨海陆源碎屑建造(含煤):

下部以页岩为主夹砂岩及煤层;中上部砂页岩互层。

砂岩共30余层,单层最大厚度可达40余米,一般为5-10米,多延伸400-500米,以透镜体状、波浪状起伏尖灭,或为页岩所代替,只有个别层位较稳定。

总厚度320米,分布面积31.2平方公里。

4、新生界

①下第三系(E):

分布于大店头、段店附近,下王庄-王楼-凌楼一带亦有分布,不整合于下二叠系之上。

以红色砾岩、疏松砂岩为主夹泥岩及薄层泥灰岩,厚15-50米,分布面积97.4平方公里。

②上第三系(N):

分布于大营以南,老饭店至东火山一带,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属中性喷发岩:

岩性以紫红色、浅灰色玻璃质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为主,夹集块岩及少量凝灰岩。

厚120米,分布面积59.6平方公里。

5、新生界第四系(Q)

区第四系广泛分布。

根据其沉积物及地貌特征,将区第四系按成因类型及其相对时代划分为:

下更新统(Q1gl+fgl)、中更新统(Q2gl)、上更新统-全新统(Qal+pl)。

(1)下更新统(Q1gl+fgl)

分布于昭平台水库东西两侧和鲁山山前盆地30米以下,由一套冰水-冰湖相沉积的亚粘土、泥质砂、砂砾石组成。

地表出露约40km2。

(2)中更新统(Q2gl)

分布于丘陵垄状岗地,以泥质砂卵石、粘土为主,其中夹钙质结核,粘土具塑性,分布面积约50平方公里。

(3)上更新统-全新统(Q3+4gl)

主要分布于沙河两岸,绝对标高130-140米,高出河床10-20米,主要由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组成。

(4)上更新统-全新统(Q3+4al+pl)

主要分布于沙河山前盆地中,组成河流的阶地,由一套冲洪积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组成。

(5)全新统(Q4al)

分布于沙河河槽及漫滩低阶地,宽度400-1000米,堆积厚度<10米,由亚粘土、砂砾石组成。

二、构造

区域属于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受多次构造变动,东西向地质构造尤为清晰,构成工作区基本的地质构造格架,分布围十分广泛,且规模宏大,延伸远,主要由一系列褶皱带、断裂带、变质带和挤压片理化带组成。

主要有车村-下汤深大断裂:

车村-下汤深大断裂:

是东西构造带的主要构造线,该断裂规模宏大,延伸长,自西而东横贯测区中北部,到东部掩埋于第四纪松散层下。

该断裂影响较深,可达莫面、可谓“深大断裂”。

断裂南盘上升,北盘下降,西段局部倾向北,东段倾向南,倾角均大于50°,断裂破碎带宽4-8公里,断裂西段,破碎带发育于主断面北侧,而东段破碎带则发育于主断面南侧。

该断裂大体经历了压→→压扭三期活动,第一期活动岩体沿主断面作高角度仰冲,其中黑云母已绿泥石化,断层泥、糜棱岩化等相继出现,第二期活动,在断裂带附近可以看到性角砾岩,宽5-6米,并有断层崖形成,同时伴随有脉岩的侵入。

自主干断裂到断裂影响带的边缘,按其构造的特征和发育程序大致可划分为带、中带和外带。

 

三、岩浆岩

工作区自下元古界以来,断裂褶皱发育,活动频繁,老构造复活,新构造叠加。

特别是中生界发生的一些深大断裂,各期构造都伴有岩浆的侵入活动,其中以中生界最为强烈,且受东西向构造控制的特点;岩石种类从酸性到基性皆有。

根据侵入关系、绝对年龄,结合区域构造历史,可大致分为下元古公园里、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三期,以中生界(白垩纪)黑云母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形成巨大的岩基,其他多呈岩株和岩脉。

1、中生界(白垩纪)黑云母花岗岩地(γ53)

主要分布于中部及西南部,分别形成巨大的伏牛山岩基和大曼岩基,面积约2854平方公里。

伏牛山岩体位于云阳、南召、马市坪一线以北,陆龙垛、靳村、沙河以南,发育于伏牛山脉中部,多构成山脉主峰,东西横贯全区,南北宽25-30公里,岩体南北两侧均为区域性大断裂所切割,主要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派生脉岩为花岗闪长斑岩、纬晶岩及少数长英岩。

2、中生代(白垩纪)花岗闪长岩(γδ53)

仅于西北部有零星分布,面积较小,皆呈岩侏、岩墙,沿构造断裂带侵入,一般长4-6公里,宽0.5-1公里,其长轴延伸方向受构造控制,大部呈NE-SW向,岩石以中性-酸性花岗闪长岩为主,呈灰色、浅灰绿色,花岗状结构,块状构造,侵入于震旦系中熊耳组之中,是良好的阻水岩体。

3、中生代(白垩纪)花岗斑岩(γπ53)

分布于马市坪一带,侵入于上三叠系、下侏罗系之中,宽约100-200米,长约1000米,呈北西或近东西出露,岩石为浅肉红色,具斑状结构,面积25平方公里。

4、脉岩

脉岩不太发育,除花岗岩体边缘之派生脉岩外,尚有下古生界花岗斑岩脉,中生界花岗斑岩脉以及时代不明细晶岩脉、斜长辉斑岩脉、伟晶岩脉、石英岩脉等,宽度不大、自数厘米至数米不等,产状以北东-南西向为主。

第二节地质遗迹特征

本区所处构造位置特殊,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多旋回的不均匀演化过程,地质遗迹类型齐全、丰富,自然景观优美,许多是有重大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及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

1、地质剖面

A、火山机构

城皇顶山古火山机构为燕山期火山岩,呈岩株状。

B、地质构造剖面

嵩阳运动构造遗迹;

中岳运动构造遗迹。

C、新构造运动遗迹

车村-下汤深大断裂。

2、水体景观

A泉点景观

地热温泉群位于车村-下汤深大断裂中段,附近山脉总体走向NWW向,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岩。

处于东西向断裂与NE-SW向扭性断裂的交汇部位,导致温泉呈泉群排泄,主要泉眼有六处。

上汤泉:

出露标高279米,断层上升泉,水温59℃,矿化度0.306克/升,单泉涌水量9.00升/秒。

中汤泉:

出露标高216.5米,构造上升泉,水温64.2℃,单泉涌水量3.90升/秒。

温汤泉:

出露标高225米,构造上升泉,水温49℃,单泉涌水量0.365升/秒。

下汤泉:

出露标高180米,构造上升泉,水温63℃,矿化度0.386克/升。

单泉涌水量10.36升/秒。

婆娑街泉:

出露标高140米,上升泉,水温45℃,单泉涌水量3.10升/秒。

碱厂泉:

出露标高140米,上升泉,水温40℃,单泉涌水量2.89升/秒。

温泉带水化学特征:

温泉带属于低矿化(矿化度0.3-0.415克/升)的HCO3.SO4-Na或SO4.HCO3-Na型水,热水呈中性反应,PH介与7.8-8.8之间。

热水中阴离子组分为HCO3-为主,毫克当量百分数达32-44%,次为SO42-,毫克相当量百分数达29-34%。

阳离子中,钠占绝对优势,毫克相当量百分数90.7-93.51%以上,钙的毫克相当量百分数仅为5.3-7.27%。

热水中还含可溶性硅酸(SiO2),达6.8-86.8毫克/升。

根据光谱半定量分析资料,热水中还含有锂(Li)、锶(Sr)、钡(Ba)等微量元素。

热矿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铀含量1.04×10-7-9.75×10-7克/升,镭含量为8.2×10-13—2.46×10-12克/升,均达到医矿水标准。

因此,定名为低矿化含氟重碳酸-硫酸型放射性铀水。

 

B湖泊景观

昭平台水库,古为广成泽,山青水秀,树木葱郁,水清如镜。

解放后,在昭平台水库修建坝长2400米,坝高40.00米,总库容6.4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殖的中型水库。

湖面广阔,一望无际,主溢洪道三孔弧形闸门巍伟壮观。

每逢春夏游人如梭,或垂钓,或划船,或游泳,或闲谈,悠然自得,乐趣无限。

昭平台水库

第四章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

第一节地质遗迹保护发展现状和趋势

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保存下来的、可追索地球演化历史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十分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

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为保护地质遗迹,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大陆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2004年6月27--29日,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举行。

会议取得主要共识是:

(1)地质遗迹是全人类的科学档案。

由于人类对天体、地球、许多生物以至自身演化发展都有诸多未解之谜,因此对于具有全球突出而普遍价值的地质遗迹,如同对待财富和文化遗产一样,应给与同等的重视和保护。

地质遗迹因其不可再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