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4787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docx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涉江采芙蓉》教学案及课后点评(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冯振启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幻灯片1)

【教学设计】

★环节一:

诵读体悟,探析诗情(初步)

第一步:

学生齐读。

(强调节奏二三式)

第二步: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可背诵)

第三步:

师生讨论,明确诗中蕴含的情感。

(思亲、思乡的忧伤之情)

◆问题1:

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内容?

(简明扼要地叙述或翻译)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哪个词是“诗眼”?

这首诗难理解吗?

(幻灯片2)

(过江去采荷,水泽长满了兰草、香草。

采了荷送谁呢?

心上人在远方。

回头望故乡,路途迢遥无边际。

两心相知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直至老死。

——尽量简洁)

(思亲、思乡)(忧伤)(内容挺“单纯”,似乎不难理解)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就是要表达思乡、思亲(妇、夫)之情。

其实,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请思考——

★环节二:

诗歌叙事者的探讨

◆问题2:

本诗抒发的是谁的情感?

(或诗中的的抒情主人公是谁?

)请同学们为诗句补上主语,并说出理由。

(提示:

所谓诗歌的叙事者就是诗歌的抒情者,他有可能是诗歌中的男主人公、女主人公,也可能是事件的旁观者。

请依据提示填写一、二、三人称)

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幻灯片3) 

1、叙事者为女子

(我)涉江……芳草。

(我)采之……远道。

(你)还顾……浩浩。

(我们)同心……老。

2、叙事者为男子

(你)涉江……芳草。

(你)采之……远道。

(我)还顾……浩浩。

(我们)同心……老。

3、叙事者为旁观者

(她)涉江……芳草。

(她)采之……远道。

(他)还顾……浩浩。

(他们)同心……老。

◆问题3:

(针对女子、男子和旁观者三种可能)本诗的叙事者,你更喜欢是谁,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

在一番思考之后,请学生予以呈现。

)(幻灯片4)

认为是女子,因为女子的情感丰富细腻,采摘美丽的花朵更是女子爱美的行为;

认为是男子,因为男子外出闯荡,寻求人生的建树,奔波多年,孑然一身,忽然忆起故乡曾经的恋人,想到心中的她早已嫁作他人妇,不免悲从中来;

认为是旁观者目睹了采芙蓉女子若有所思的容颜,设想女子背后的故事,从而抒发了对世间所有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爱人的深深同情;

……

(想象很丰富,答案很丰富,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理有据。

教师点评并最后指出:

叙事者的多样性带来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诗歌创作的艺术空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解读诗歌时就要张开想象的翅膀。

教师可随机点拨:

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到底是谁发出的沉重叹息呢?

依然难以琢磨。

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

我们假定叙述者是女子,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这首诗的妙处。

★环节三:

设定思妇诗(叙事者为女子),技巧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实写—乐景)

◆问题4:

展开想象,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画面)?

(乐景)(幻灯片5)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这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的描述: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如画的美景,如诗的情意,多么美好!

然而,接着的两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实写—愁思)

◆问题5:

这两句与前两句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为什么?

(转折)(幻灯片5)

形式(外在)上是一种承接关系(先后),而情感(内在)上是一种转折关系。

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夫容)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女子全部的忧思之所由来:

当姑娘们竞相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

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是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快乐是曾经的过往,快乐是暂时的遗忘,而一旦回到现实,徒增感伤、哀叹罢了。

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写女子的愁情呢?

——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虚写—愁思)

◆问题6:

这两句是写女子“望乡”吗?

这是什么写法?

(切换,空间转换;对写法,“悬想”)(幻灯片5)

不是,是对写法。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

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那山阻水隔、漫漫无尽的“长路”。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营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问题7:

结尾的叹息能否认为也发自男子心中?

为什么?

(直接抒情)(幻灯片5)

能。

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

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共鸣。

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

此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万丈跌落的瀑布,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如果叙事者为男子,从游子诗的角度理解,那么:

前四句就变成了“虚写”,五、六句就变成了“实写”,而七、八句男子的叹息也可以发自女子心中。

小结:

总之,

这首诗先叙述描写,然后一叹;接着又叙述描写,然后又一叹。

先写乐景,然后一转折,写哀愁;接着一切换,写男子,最后是共同的一声长叹。

这首诗无论是游子诗,还是文人代拟的思妇诗,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曲尽其妙。

那么,叙事者若为旁观者呢?

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首诗?

★环节四:

知人论世,深入解析

此诗创作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

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lǐnkǎn,谓不得志,屡经坎坷)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指长期浪漫四方不归乡土的人)。

东汉王朝崩溃的前夕,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人更是没有出路。

家园的残破,时代的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实现,正当职业的无法取得,使这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陷于有家归不得的境地。

这些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问题8:

如果说叙事者为一个旁观者,这个“旁观者”最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6)

是一个异地他乡漂泊的游子,有家难回;是一个宦途失意的士子(读书人),抱负难以施展。

所以,所谓的“旁观者”似不能置身事外,他该是一个游子,异地他乡漂泊;他该是一个士子,一个读书人,宦途坎坷失意;他该是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却生不逢时,注定了“忧伤终老”的宿命。

所以,倘若把此诗的作者,认定为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

“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幻灯片6)

不过,老师想说:

《涉江采芙蓉》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表现游子思乡思亲的苦闷;而又似乎不仅仅是“思乡思亲”,还有这时代赋予作者的更深重的“忧伤”。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总结: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幻灯片7)

如有时间,齐读(背)一遍,下课。

【课后点评】

★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完成知识的传输。

这堂课带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诗歌,提问后不给学生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以期将传统的传话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

(比如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对叙事者是谁出现多元见解时,不按常规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叙事者补出主语,然后思考这样补对表达情感的好处。

这样就会使学生深深地潜入诗中,就有了对诗歌内容的精彩想象。

★教学关系的变革

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

不管哪个环节,都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同时也给学生方法的引导。

(比如第一个环节是在诵读中吟咏体味诗情,这个环节设计先是学生自由读,谈情感体会;然后带着体会齐读;接下来是分析读本诗时应该如何运用语气语调;最后是学生个别读及全班齐读。

又如在引入叙事者概念时,先举温庭筠的诗歌为例,介绍关于诗歌叙事者的知识,然后再指导学生补出叙事者,这样就给学生解读诗歌搭建了一座桥,过桥的仍然是学生自己。

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参与度高了,思维活跃了,课堂对话自然就精彩了。

★真语文的教学

课堂用语文教语文,要体现回归语文本真的教学态度。

首先,教师从叙事者角度切入文本,是源于对文学领域叙事者研究的关注,因为关注所以才能带给学生最新的文学鉴赏方法。

其次,课堂贯穿听说读写。

学生既能从朗读中体悟诗情,又在改写中通过创设拓展诗境,将自己完全融入甚至想象成诗中的人物。

冯振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