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033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docx

中国制造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T1

企业在投资之前,应当选择合适的投资地区和投资形式,根据风险情况预测撤离难易程度,并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投资领域。

这首先需要准确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风险的高低,然后进行相应的布局。

对于高投资风险地区的油气勘探开采等重资产投资领域,少些股权介入;对于低投资风险地区或者运输、销售等容易撤离的轻资产投资领域则可以增加股权介入。

在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之后,应注重本土化经营。

比如在招工、纳税,甚至企业形象标识系统等方面,都应更加注重本土化,对企业形象去“中国化标签”。

此外,更多的海外投资企业应该更好地认识保险的作用。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当为更多的中国企业提供海外投资政治性风险保证服务。

一旦利益受损,企业可以及时获得索赔,保证业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则取得代位求偿权,依靠国家力量向东道国索赔,相比企业个体去索赔更为容易。

在国家层面,建议,主管部门应把重点放在事前工作上,事后则积极保护本国企业利益,保证“该赔偿的赔偿,该严惩的严惩”。

具体而言,事前安排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是不出风头,保证企业低调出海;二是建立投资保护协定,并对各国风险及时觉察和预警;三是为企业广交朋友搭建平台。

17家中企落户美南卡罗来纳州促其纺织业重生

2014-7-4人民日报   王晓越俞懿春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卡斯特县曾是美国有名的纺织业重镇。

鼎盛时期,兰卡斯特县和周边另外两个县组成的“纺织工业走廊”曾聚集20家纺织企业,但2007年当地纺织工业几乎消失殆尽。

随着中国科尔集团投资2.18亿美元在当地建厂,“纺织工业走廊”再次焕发生机。

  不仅科尔集团进军南卡州,截至2013年,已有17家中国公司在南卡州投资,投资额6.56亿美元,中国成为该州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赴美投资已经成为中企对外投资的一个方向,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而吸引中国企业的是当地成熟的市场。

  招商引资,工业基地期盼中国投资。

南卡罗来纳州兰卡斯特县,曾经是美国有名的纺织工业基地。

当地纺织业的兴衰,是全球化条件下美国工厂向海外转移、制造业衰落的写照。

1887年创立于兰卡斯特县福特米尔的斯普林斯公司,于2007年关闭了在该县的最后一家床单厂,宣告该县长达120年的纺织工业历史终结。

然而,6年之后,纺织工业回来了,促成这种回归的是中国企业。

2013年12月,中国纺织企业浙江科尔集团宣布将在兰卡斯特县开设其第一家海外工厂,这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设立的第一家制造工厂。

  兰卡斯特县正在以“纺织技术走廊”作为卖点,进行招商引资。

纺织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创立于该县的斯普林斯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厨卫纺织品和床上用品生产商,在兰卡斯特及周边的切斯特县和约克县开办25家工厂。

但在2006年被巴西的大型纺织厂柯提米纳斯公司收购,并把生产设施转移到海外,2007年关闭其设在兰卡斯特的最后一家工厂。

关厂、裁员,加上接踵而至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兰卡斯特经济深受打击,失业率在2009年一度高达18.6%。

在此情况下,科尔集团的到来受到热烈欢迎。

科尔集团给当地纺织业复兴带来了希望,有了第一家,往后再招商就容易了。

2014年4月,已有其他三家中国大陆的纺织企业有意到当地投资,另有一家中国台湾企业和一家印度企业也有兴趣进驻。

在兰卡斯特县的邻县切斯特县,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一座投资4500万美元的工厂,计划利用回收的塑料瓶生产聚酯短纤维。

  海外设厂,缘于寻求经济“再平衡”。

中国企业到南卡州投资和美国纺织业的兴衰,都是自然的经济变迁过程。

过去20年,南卡州失去了6万个纺织业就业岗位。

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厂都在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

后来,由于南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较为丰富,工人薪资水平低,制造业开始向南转移,并在南方存在了约75年。

此后,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追随低廉劳动力,美国纺织业又转移到了拉美、加勒比、东南亚等地,“纺织业的原料几乎是国际统一价格,唯一没有国际价格的是劳动力”。

在南卡州的纺织业中,第一个离开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裁缝工厂,接着,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布料工厂也外迁。

但地毯行业仍大部分留在美国,因为产品重量大、运输成本高。

另外得以存在下来的,是那些面向“小众市场”、创新和技术含量高的纺织企业,比如生产消防服防火阻燃布的公司,它们往往拥有更高技术和知识产权。

  将中国公司在美开设生产设施,称之为“开始发生的一种再平衡。

”和20年前相比,中国和东南亚的人工成本在上升,而且运输费用上涨。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再平衡。

对于特定的纺织行业,可能想到美国生产,在当地销售。

我们开始看到一些公司,基于他们所生产的产品,在改变其策略。

  市场成熟,中资企业不断走进美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成熟到一定程度,生产就会跟着市场走。

而推动中国纺织企业走进南卡州的,正是市场导向”。

科尔集团决定在美国南卡州投资气流纺新项目是出于多重考虑的。

“科尔棉纺产品以气流纺为主,对进口棉特别是美棉依赖较大,但棉花进口配额却不足2000吨,仅占公司总需求量的6.7%左右。

”“美国棉花具备质优、价廉的优势。

且科尔集团所需的能源、资金等成本在美国相对较低。

美国物流业发达,棉花可随买随用,大大降低了仓储成本。

”美国南部是美国纺织产业中心,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人的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投资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低成本优势。

特别是南卡州和北卡州两个纺织大州,拥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纺织工人。

在生产技术方面,美国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纤维、高分子聚合物和材料之间的科研结合等领域取得了成绩,拥有一批先进的产品与生产技术。

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发达,可以使用期货、期权在内的多种金融工具抵御或对冲市场风险。

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同样认为,是南卡州合适的市场条件吸引了中国公司前来投资。

来美投资,主要是因为市场在美国。

公司生产的聚酯短纤维主要出口欧洲和美国。

但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价格优势越来越小。

2011年赴美考察时发现,不仅生产原料能在当地解决,而且在生产成本中占大头的能源价格相对较低。

虽然从整体制造成本看,在美国生产会比在中国略高。

但在中国生产后出口到美国,运输成本和关税很高。

综合分析,在美国投资,从成本上就变得可行。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能源成本低,有受到良好训练的劳动力。

此外,美国大约与20个国家有自由贸易协定,在美国的公司可以向许多市场免关税出口产品和服务。

“中国公司在寻求走出去,它们有很多经济上的理由来这里投资。

  陈凤英: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增长迅速,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全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有涉足,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投资则尤为突出。

具体投资领域可细分为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等方面。

在资源领域,中企对美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页岩气开发等部门,地域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能源丰富的休斯敦地区。

制造业领域是中资涉足较多的一个领域,投资的地域主要集中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

服务业领域的中企投资则主要集中在纽约等大都市。

中企对美投资增长迅猛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中企近年来加大了对美国企业的并购力度,既有利于中企打入美国市场,也有助于其学习美国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第二是品牌并购不断增加。

品牌并购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美国企业逐渐剥离的产业,这种并购有益于中企引进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

第三是投资互利不断加深,中企赴美投资,尤其是绿地投资,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这对处于复苏阶段的美国经济来说,十分重要。

赴美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方向,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

中国科尔投资到位南卡州重燃"纺织工业走廊"希望

(2014-7-3人民日报吴成良)标杆效应,给当地注入“美好的强心剂”。

总部位于杭州萧山的中国科尔集团选择把首家海外工厂设在南卡州的兰卡斯特县。

该项目总投资额2.18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内可为当地创造500个以上就业岗位。

兰卡斯特县曾是美国有名的纺织业重镇。

从19世纪末一直到2007年,纺织业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鼎盛时,兰卡斯特和周边另外两个县组成的“纺织工业走廊”曾聚集20家纺织企业。

但到了2007年,随着最后一家纺织工厂迁往拉美,当地的纺织工业几乎消失殆尽。

由于科尔集团的标杆效应,已经有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其他一些纺织企业计划到当地投资。

据悉,科尔集团的项目预计2015年3月投产,将利用南卡州地处美棉花产区中心位置优势,生产工业棉纱。

产品将一部分运回中国销售,另一部分供应美国本地和周边市场。

  在切斯特县,浙江慈溪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不久前刚挂上其美国分公司的牌子。

公司所在地曾经是一家生产家居用品的工厂,于2008年关闭。

厂区入口处,原公司的牌子仍在。

慈溪江南化纤有限公司在2013年12月买下了这片厂房和地块,现在正进行场地平整,预计2015年2月竣工投产,利用回收的塑料瓶生产聚酯短纤维,满足美国客户的需求。

未来5年,该工厂预计将为当地创造319个就业岗位。

慈溪江南化纤给当地注入“美好的强心剂”,让失业的人有机会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2010年以来,中企对美投资增长迅猛。

在南卡罗来纳州,包括科尔集团和慈溪江南化纤在内,当地至少有3家中资工厂正在建设。

来自中国的投资在南卡州已颇具规模,成为南卡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南卡州商务厅的数据,2013年,中国是该州最大的出口市场,同时,也是第二大投资来源地。

迄今,已经有17家中国公司在南卡州投资,投资额6.56亿美元,累计创造2800多个就业岗位。

  潜力巨大,尤其欢迎增加就业的绿地投资。

南卡州制造业发达,在吸引外资方面也走在全美各州前列。

中国和美国都是庞大的经济体,中国增长比美国快得多。

美国许多公司已经在全球实现多元化布局,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走。

南卡州的情况,是中企在美投资快速增长的一个缩影。

从西海岸的加州,到东海岸的纽约,从南部的亚拉巴马州到中西部的犹他州,美国各地都高度重视与中国发展“伙伴关系”。

中企在美投资仍大有可为。

美国尤其欢迎能创造新增就业的绿地投资。

中企扩大在美投资,不仅能提振美国产出,增加收入,减少美中贸易不平衡,而且中国投资者也能得到回报。

  增长迅猛,但双向投资仍存在不平衡。

尽管增长态势迅猛,但中美双向投资的规模,与两国经济的规模仍不相称,而且双向投资也存在不平衡,中国在美国投资相对较少。

但中美投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非常重要,能够增加美中双方市场开放和准入,如果谈成,将显著提升双向投资。

对于中方关切的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能否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的问题,美国应该将审查严格限制在真正的国家安全领域。

同时,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程序可以更加透明。

比如,他们从未公布国家安全审查的档案。

即便在既定的立法框架下,美国政府也可使其针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变得更加透明。

中国铜管巨头赴美设厂"扶贫"还是"圆梦"?

(2014-6-20经济参考报罗辉李钧德李鹏)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铜管制造商,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下称金龙集团)在美国“贫困县”阿拉巴马州威尔考克斯县的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甫一投产,便引来网民对金龙集团“赴美扶贫”的一片质疑。

从濒临破产的村办集体企业到世界铜管业巨头,金龙集团赴美设厂的背后却是中国制造“走出去”遭遇的种种困难。

而依靠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对国际规则的熟练运用,金龙集团不仅打破国际巨头的围追堵截,还实现了企业的国际化布局。

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成就行业巨头。

5月28日,金龙集团斥资1亿美元打造的6万吨精密铜管项目在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贫困县”威尔考克斯县竣工投产,空调铜管运到毗邻的休斯敦等美国主要空调制造商所在地。

作为我国首个铜加工企业在美国投资的项目,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美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对金龙成功赴美设厂至关重要。

截至金龙赴美前,金龙空调铜管已占据国内50%、国际3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单条精密铜管生产线的效率接近同业企业的一倍,技术创新引领的产品革新成为金龙在市场的杀手锏。

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性从金龙集团的发展壮大中可见一斑。

1990年的金龙集团还是一家以铜杆铜线产品为主的村办集体企业。

正是从1991年金龙从芬兰引进铸轧法铜管生产线开始,金龙开始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1994年,引进国外生产线长达两年的金龙,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引进缺乏判断,当年年底,全厂亏损4400万元、负债率高达116%,车间废铜管堆积如山。

为了“自救”,1995年,金龙成立铜管研究所,决定走技术创新之路,同年便在轧机生产、拉拔、盘拉等多个技术环节取得创新,创历史地实现了单条生产线6000吨的年设计生产能力。

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金龙集团合作成立了当时唯一一个设在企业的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

此后,金龙加快创新步伐,自主开发出超细径、瘦高齿等系列高效传热内螺纹管,成为空调产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使空调体积减小了四分之一,能效提高15%,节约铜管用量20%左右。

同时,金龙在设备创新方面取得了大直径铜管坯水平连铸及其电磁改性技术、大直径铸坯大变形量三辊轧制方法、铜合金管材水平连铸连轧生产技术的开发等一系列新技术。

技术上的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成就了金龙集团。

目前,金龙集团以年精密铜管产量40余万吨,牢牢占据世界空调铜管业龙头的位置,比美日德等多国铜管业巨头的产量总和还多。

金龙单条生产线高达3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超同业水平近一倍。

2010年,美日德等国铜管企业对中国铜管提起反倾销诉讼,而正是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的不可替代,金龙集团的美国用户做了件国际贸易中罕见的事:

一边是美国商务部门派人收集金龙铜管倾销的事实证据;另一边却是美国空调制造业的巨头跑到中国河南的新乡要求金龙继续供货,并主动提出全额承担反倾销税保证金和因反倾销而产生的费用。

利用规则破除壁垒打通国际市场。

然而,仅凭技术创新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还不足以立足国际市场。

2004年,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一半份额、拥有亚洲六成以上市场份额的金龙集团成为了国际巨头围追堵截的对象。

2004年9月,由世界铜管制造技术“鼻祖”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在美国提起的金龙专利侵权案,令金龙危机重重。

早在1991年,金龙集团从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引进了号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铜管生产线,然而引进后才发现这条生产线在国外并未“走出实验室”。

尽管金龙最终凭借自身的创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对专利权保护认识不足,也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2014年9月,奥托昆普公司在美国提起诉讼,以金龙的3条生产线侵权为由,要求美国方面扣押金龙首批出口美国的产品;同时,金龙在美的代理商也宣称,如果金龙不能按时交货,也将提起对金龙违约的巨额赔偿。

当时金龙聘请的美国律师团认为,金龙可以赢得这场侵权纠纷的国际官司,但需要两到三年的诉讼期。

这意味着金龙有可能赢了官司却输掉市场,甚至企业破产。

最后,权衡再三,金龙以“支付对方720万美元赔偿”换取“奥托昆普公司退出北美市场”的决定和解。

2009年,扫清专利纠纷的金龙开始加快国际化布局。

当年10月,专门供应北美市场的金龙墨西哥项目投产。

这再次招致了国际铜管巨头对金龙的“围堵”。

2010年,美日德等国铜管巨头达成“默契”,对包括金龙在内的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管提起反倾销诉讼,而金龙设在墨西哥的工厂也未能幸免。

交过“学费”、开始熟悉国际规则的金龙此次选择主动出击,聘请国际专业团队,动用国外代理商资源展开游说,积极抗诉。

2013年,美国商务部做出了金龙铜管“倾销幅度0.00%”的裁定。

金龙赴美设厂的决策从长远看,也正是基于反倾销的国际背景。

抓住机遇步步推进实现“走出去”。

金龙集团董抓住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政策机遇,赴美设厂不仅能规避国际反倾销的市场壁垒,还能得到国外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加上更加靠近市场,金龙铜管产品在当地将更具竞争力。

该项目占地约670亩,项目总投资9800万美元,其中基建支出5000万美元,设备投资共4800万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年设计精密铜管生产能力6万吨,约占美国空调铜管市场的1/3。

事实上,2012年,中国铜管巨头赴美设厂的消息传出,曾引发美国阿拉巴马州、德克萨斯州、阿肯色州等美国南部三州的“哄抢”。

而阿拉巴马州提供的优惠政策成为金龙落户当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争抢中国铜管巨头,阿拉巴马州向金龙集团提供了包括税收优惠和项目资本支出享受补偿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甚至所在地为此修改了市县两级的“减税法案”。

其中,670亩土地仅象征性收取了10美元的地价,州所得税及非教育部分的财产税、登记税均获得减免;此外,州政府还承诺分8期对项目建设给予约2000万美元的现金补偿。

阿拉巴马州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相对其他一些经济发达的州甚至堪称“贫困”,但因该州具有毗邻美国制冷企业集中的休斯敦地区,距离用户近,接受信息快,靠近港口便于智力、秘鲁等地的铜原料进口等优势,使得金龙更倾向于阿拉巴马州。

企业“走出去”的成败关键还取决于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据金龙集团测算,单从经济利益看,赴美设厂将降低企业在水电费用等方面的成本,基本可以抵消工人工资增加的支出,而以每年金龙出口美国6万吨铜管、每吨铜管海运和报关费用200美元计算,每年可节省费用1200万美元;国内空调铜管均价远低于美国市场,赴美设厂的经济收益远高国内。

中国企业美国建厂背后:

制造业成本优势减弱

(2014-6-13第一财经日报马纪朝)“投资美国”这本账。

金龙集团海外建厂的背后,是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日益减弱。

金龙集团调研发现,在美国建厂的很多成本甚至比国内还要低。

亚拉巴马州是美国有名的贫困州,该州居民的家庭收入全美最低、失业率全美最高。

而一家中国企业美国分厂的投产,结束了该州几个县市近半个世纪以来没有新建一家制造工厂的尴尬历史。

这家总部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国企业是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龙集团”)。

该企业5月28日宣布,其投资的一个1亿美元的精密铜管项目,已经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竣工投产。

自从1967年以来,金龙集团美国分厂所在的亚拉巴马州威尔科克斯县就没有新建过一家像样的制造工厂,当地部分工人失业一年多都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而金龙集团的建厂,不仅是把威尔科克斯县从“农业社会”带进了“工业社会”,也是现任州长上任后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

但金龙集团海外建厂的背后,则是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日益减弱。

金龙集团选择到美国投资的真正原因是,正在重拾制造业的美国政府,开始日益加大推出面向制造产业的优惠政策,这最终吸引了包括金龙集团在内的一批全球性制造企业的入驻。

美国建厂背后。

金龙集团美国分厂是该企业在海外所建的第二家分厂,其第一家海外分厂位于墨西哥,该厂已于2009年投产。

位于美国的分厂是2010年开始筹建的,其筹建背景是,当时中国和墨西哥生产的精密铜管正遭受来自美国的反倾销困扰。

2010年9月27日,美国商务部曾作出终裁,对进口自中国和墨西哥的无缝精炼铜管分别征收11.25%~60.85%以及24.89%~31.43%的反倾销税。

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管生产商,金龙集团每年铜管的销量达到近50万吨,占据了全球铜管销量的三分之一,而在美国,其铜管的年销量仅有6万吨。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包括李长杰在内的金龙集团高管们,开始审视在美国建厂的可能性。

在美国市场上,金龙集团的最大代理商为美国Wolverine公司,这家建于1912年的企业,曾是美国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企业,也曾是金龙集团在北美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

但由于经营不善、生产成本过高造成连年亏损,最终,这家生产性企业转型成为一家贸易公司,成为金龙集团在北美市场的总代理商。

金龙集团的美国代理商以及大金、约克空调等战略伙伴们的支持,让金龙集团在美国建厂具备了可操作性。

其实,美国政府的招商也是看企业的,市场需要谁、制造业需要谁,政府就展现出热情。

亚拉巴马州之所以看重金龙集团的投资,其实是看重金龙背后的制冷产业链条。

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空调生产企业,大金美国工厂的生产基地和大本营都位于休斯敦。

亚拉巴马州希望,未来大金在扩大再生产时,能够到亚拉巴马州建厂,最终在该州建成制冷产业基地。

亚拉巴马州为了吸引金龙集团落户,不仅促成了该州议会参议院通过“亚拉巴马关税补贴法案”,还先后筹资500万美元建设了一座高压变电站,同时还筹资400多万美元为金龙集团建成了一条专用道路和一座铁路大桥。

根据“亚拉巴马关税补贴法案”,外资企业只要对该州直接投资超过1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0个,便可获得州政府相应税收减免。

同时,还可获得最高2000万美元的政府补贴。

目前美国分厂已经先后获得1500多万美元财政补贴。

中美建厂成本。

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建厂的很多成本甚至比国内还要低。

以工业用电为例,包括墨西哥、美国在内的美洲国家的电费折合人民币0.38元/度,而在中国,每度工业用电的价格则在0.67元以上。

按照金龙集团新乡分厂的每月电费1000万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年便可节省5194万元。

油料的成本也比中国低。

在美国,包括润滑油、各种汽油、柴油等在内的油料成本,都要比中国便宜一些,每吨基本上要比国内便宜五分之一。

其他诸如天然气、土地、企业赋税等,要么比中国便宜要么持平。

唯一一项高出国内的成本便是工人工资。

在新乡,金龙集团的一线工人的月薪为人民币3000多元;而在美国,一线工人的月薪则为3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国内工人的6倍。

综合来看,各项成本有高有低,但统算下来还是很合算的。

未来的金龙集团美国分厂将会通过改进生产线来减少用工,实现降支。

即使未来整个工厂的三期工程全部完工,所聘用工人应该也不会超过500人。

反思海外投资。

金龙集团墨西哥分厂是2009年10月建成投产的,当时,为了保证这个项目能够顺利投资,李长杰不仅任命北美总代理Wolverine公司董事长为咨询委员会主席,还聘请了墨西哥的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组成调研团队,前后奔赴墨西哥多个州市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才选定该国科阿韦拉州作为项目建设基地。

整个调查过程中,调研团队甚至连未来中国与墨西哥如果发生贸易摩擦时该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实现合理避税都充分考虑到。

但即便如此,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是出现了。

首先出现的便是工人管理难题。

美国分厂的工人,全部是由当地政府负责招聘,然后再由政府出资培训合格后才送往工厂的,而且,招聘的大部分人都是技校毕业生,有技术基础;而在墨西哥,不仅所有工人需要企业自己招聘、培训,甚至发放工资的周期也不是按月发放,而是每周五发放。

“星期五发放工资后,个别的员工突然下个星期就不再来了。

”这让金龙集团的高管们非常懊恼。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地的工人多少年来一直都是这样的工作习惯,我们一个工厂,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习惯。

”由于墨西哥工人的自由度过大,对公司的正常生产计划以及高标准生产都造成了很多困难。

墨西哥分厂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当地贩毒集团非常猖獗,造成当地治安较差。

甚至还有一些持有武器的黑帮,将打劫的目光盯向装满铜管的卡车。

按照每吨8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计算,一卡车铜管的价值就是上百万元。

“从投产到现在,车辆先后被抢了7次,连当地的保险公司都不愿给我们承保了。

”建议,企业不能因为政府鼓励就盲目走出去,首先应该考虑的还是企业走出去后,能否在当地实现本土化、有钱赚,能否跟当地经济融为一体;第二,评估自身的经济能量与投资能力,毕竟,在外投资是很花钱的;第三,必须加强对当地的社会、人文、法律等环境的了解。

费加罗报:

美成本与中国仅差5%为什么要在华生产

(2014-4-27新华国际)法报援引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相比,美国的竞争力最近十年来不断提高。

法国《费加罗报》网站4月25日报道称,美国的生产成本与中国的差距不到5%。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企业还愿意到中国去生产呢?

波士顿咨询公司这份报告的答案是:

在计算这一生产成本差距时并没有考虑过国际运输成本这一因素。

这份研究报告所涉及的不仅仅只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对比。

它对过去10年间在出口方面排在世界前25位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变化进行了测算: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总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