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290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导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导案.doc

《苏州园林导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导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园林导案.doc

13《苏州园林》导学案

八年级备课组:

主备:

郭慰君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习课时】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

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池沼:

天然的水池子。

    别具匠心: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阅历:

由经历得来的知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镂空:

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鉴赏:

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

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请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

第二部分:

(3—9)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处处入画。

第三段(10)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文章第三至六段内容则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另外,作者还从苏州园林的角落布置、门窗图案和色彩搭配三个细处简略地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4.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明确: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五、小结

六:

作业

1.用一段文字介绍自己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2.寻访当地的园林建筑,用画笔或摄像机录下美丽诉图画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苏州园林》作了宏观分析,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充分领略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掌握必要的说明文知识。

二、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第一段(1—2自然段)

1,请在第一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简作分析。

明确:

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2,举例说明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

明确:

“亭台轩榭”用“布局”;“池沼”用“配合”;“花草树木”用“映衬”;“近景远景”用“层次”。

这里充分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第二段(3—9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为了说明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作比较、打比方。

2,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

(4) 请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

(5)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根据五、六自然段,完成下列作业:

   

(1) 概括段意。

   

(2) 指出说明方法。

   (3) 指出说明顺序。

4,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三个自然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明确:

这里,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第三段(10自然段)

1,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

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某个有趣的地方,200字左右。

             第三课时(总第课时)

一、学习新课:

(一)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三)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明确: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明确: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四)课内重点段落阅读:

(甲)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明确: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

”效果会怎样?

哪种说法好?

明确:

效果会不好。

第一种说法好。

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明确:

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明确: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

特点:

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作用:

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课堂检测:

【精读精练】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

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

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

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

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结腻吗?

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

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

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

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

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

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

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

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

不是吗?

10、结合上下文,用《苏州园林》中的一个短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2分)

1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语段中选出与“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相照应的句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末段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与课文《苏州园林》相比,两文有什么异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芝加哥目前拥有世界上三座最高的建筑:

西尔斯塔、阿莫科塔和约翰•汉考克心。

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

去年底,芝加哥一位名叫李•洛林和一位名叫保罗•贝特勒的著名房地产拥有者宣布,他们将在105层高的西尔斯塔附近,建一座120层的摩天大楼,从而打破西尔斯塔在世界建筑史上的最高建筑艺术的代表,“他们要站在我们的建筑上俯视西尔斯塔的塔顶”。

目前,这一高层建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已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工,预计3年完工,整个工程费用预计达三四亿美元。

该建筑总高为914英尺,尽管它比西尔斯塔高出15层,但占地面积仅为150万平方英尺。

西尔斯塔高1552英尺,占地面积420万平方英尺,每层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英尺,将要建筑的这座摩天大楼每层的建筑面积只有6500至8000平方英尺。

整个建筑呈火箭形。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层次。

23.为什么“芝加哥目前有三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中“目前”不能去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但它们将很快成为“矮子”。

句中“将”说明________________。

“矮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贝特勒的话中两次出现“建筑”。

第一个“建筑”是指________;第二个“建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两段文字使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通过西尔斯塔和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两者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方面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将要建成的最高摩天大楼有了深刻的了解。

(明确:

10.例子有赵州桥和卢沟桥。

11.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

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12.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3.“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绍。

14.艺术价值,石刻狮子。

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5.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3.列数字作比较24.逻辑顺序25.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期。

26.取之不尽,无污染)

课后反思: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