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

上传人:O**** 文档编号:1768339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鼓胀

鼓胀

  一、鼓胀的概念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二、鼓胀的病因病机  

  病因

  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

  病机

  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三者。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初期多以气滞湿阻或湿热壅结为主。

  后期则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者愈虚,气血水壅滞腹中而不化,实者愈实,呈现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象。

  三、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胁下或腹部积块,腹部有振水音,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四、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瘕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晃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胀与痞满

  两者均有腹部胀满的症状。

  胃痞胀满见于上腹部,外观无胀形可见,按之柔软无物。

  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按之腹皮绷紧,腹内有积块等有形之物。

  五、鼓胀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次辨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六、鼓胀的辨证论治

  1.气滞湿阻

  证候: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证机概要:

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治法: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加减:

1.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加佛手、沉香、木香调畅气机。

2.尿少,腹胀,苔腻者,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作用。

3.兼胁下刺痛,舌紫,脉涩,加延胡索、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

  2.水湿困脾

  证候: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证机概要:

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治法: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

实脾饮十匹白绫搭厚幅瓜枣果柑浆浆香

  加减:

1.若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2.如兼胸闷咳喘,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

3.如胁腹痛胀,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和络。

4.如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加党参、黄芪、山药、泽泻等健脾益气利水。

  3.水热蕴结

  证候: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

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鼓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可酌情使用逐水之法,以缓其苦急,主要适用于水热蕴结和水湿困脾证。

  常用逐水方药如牵牛子粉,每次吞服1.5~3克,每天1~2次。

或舟车丸、控涎丹、十枣汤等选用一种。

舟车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

控涎丹3~5克,清晨空腹顿服。

十枣汤可改为药末,芫花、甘遂、大戟等分,装胶囊,每服1.5~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

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

  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①中病即止:

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

②严密观察:

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

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

③明确禁忌证:

鼓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

  4.瘀结水留

  证候: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

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

调营饮加减。

赤芍、川芎、当归、莪术、延胡索、槟榔、瞿麦、葶苈子、桑白皮、丹参、大黄

  加减:

1.胁下癥积肿大明显,选加穿山甲、地鳖虫、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瘕。

2.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等补养气血。

3.如大便色黑,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5.阳虚水盛

  证候:

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光)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治法: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加减:

1.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

2.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加肉桂、仙茅、仙灵脾等,以温补肾阳。

  6.阴虚水停

  证候: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

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治法: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加减:

津伤口干明显,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

2.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

3.如腹胀甚,加枳壳、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4.兼有潮热,烦躁,加地骨皮、白薇、栀子以清虚热。

5.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

6.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

  鼓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

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7.鼓胀变证

  

(1)大出血

  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

多属瘀热互结,热迫血溢——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

  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扶正固脱,益气摄血——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节互参。

  

(2)昏迷

  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清热豁痰,开窍息风——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若痰浊壅盛,蒙蔽心窍,症见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情淡漠,舌苔厚腻——化痰泄浊开窍——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七、鼓胀的转归预后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

  《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医书名,清·姜天叙撰。

刊于1796年。

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臌胀、呕吐及噎膈反胃诸病症。

并对霍乱、关格等杂病作了简略的介绍。

  若病在早期,正虚不著,经适当调治,腹水可以消失,病情可趋缓解。

如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

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病情可致恶化。

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昏厥之变,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八、鼓胀的预防调护

  1.宜进清淡、富有营养而且易于消化之食物。

生冷寒凉不洁食物易损伤脾阳,辛辣油腻食物易蕴生湿热,粗硬食物易损络动血,故应禁止食用。

食盐有凝涩水湿之弊,一般鼓胀患者宜进低盐饮食;下肢肿甚,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

  2.抑郁忿怒,情志失调,易于损肝碍脾,加重病情。

气火伤络,甚则引起呕血、便血等危重症。

因此,本病患者宜调节情志,怡情养性,安心休养,避免过劳。

  3.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邪袭。

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