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1093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docx

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9月26日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9月26日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赣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冷新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战胜雨雪冰冻和特大洪涝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就。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2010年突破千亿元,财政总收入2008年突破百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09年底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财政总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

预计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达

硬化,立体化交通网络架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整治建设村庄1万多个,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水利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2%。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实现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90%。

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五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983家,实际利用外资39.69亿美元,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30个。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7倍。

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2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07亿元。

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主要民生指标全面完成。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

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地级市首位。

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

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现代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再创国家“双拥”模范城。

顺利完成“五五”普法任务。

人口计生、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台湾事务、扶贫开发、水文气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检验检疫、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方志档案、妇女儿童、供销、物价、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

(六)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92%。

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学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政策文件审查等制度。

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

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

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

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勤劳智慧的赣州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司法干警,向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进城务工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令人难忘,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理念,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动摇,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为魂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开放汇聚能量,不断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强大活力;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理念,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为民造福不动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二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税源结构不优,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重大项目和优势骨干企业较少;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辐射带动力不强;四是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较大;五是少数干部群众安于现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六是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市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赣州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

我们既要看到近年来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方面优势蓄势待发,为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又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国家对革命老区和中部地区支持力度加大,为赣州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还要看到资源环境要素制约趋紧、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尤其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有着热切期待,对新一届政府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有着殷切期盼。

我们务必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努力在总量扩张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在坚持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千方百计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6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动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赣州更加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在国际国内更有影响力。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主攻工业,强攻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力争未来五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做大做强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集群。

抓住国家加强稀土钨等战略性资源管理和整治整合的有利机遇,瞄准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稀土和钨产业带来的广阔市场,推动资源重点向产业后端深度加工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配置,推动资金向前端研发和后端加工环节流动,推动产业由主要生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终端应用产品升级。

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稀土陶瓷材料及应用产品、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力争五年内形成4万吨磁性材料、6000吨荧光粉、1000万台永磁电机、1万吨钨硬质合金的年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产业基地和钨产业基地。

加大探矿找矿力度,增加可开发资源储备。

积极引进市外资源,加快建设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强化与全国重要资源地、重点企业联合报价机制,争取国家在赣州设立稀土资源和实物储备点,提高定价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稀土、钨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采矿、分离、冶炼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集开采、冶炼、深加工、科研、贸易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集群。

深入研究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列为国家和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加强与行业领先的研发机构、制造企业合作,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整车控制系统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建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专用永磁材料产业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支持关联企业自主成立新能源汽车企业联盟,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和零配件生产企业,高端低端两路并进,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力争五年内形成新能源汽车20万辆、动力电池1万兆瓦、电机3000兆瓦、电控系统40万套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建成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铜铝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用好用活国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积极申报国家级废旧金属拆解基地,建设2个年拆解能力30万吨以上的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园区。

建立废铜收购交易中心,建设铜铝钴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引进和培育一批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扶持江钨新型合金50万吨铜杆铜线深加工、逸豪实业2万吨铜箔、赣州铝业20万吨铝板材等项目建设,力争五年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3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3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继续推动机械制造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认真研究、及时跟进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培育、大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未来赣州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加快赣州开发区建设步伐。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开发区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门槛,增加投资强度;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开工率、投产率和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入园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烟公司赣州卷烟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尽快投产,加速达产达标,重点培育稀土、钨、铜新材料,以及机械制造、食品、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

力争到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税收过百亿元,成为赣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加快工业园区数字化建设。

用信息技术提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兴业态、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二)以特大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实施中心城区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倍增计划,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打造赣南城市群。

科学规划引领。

强化“山、水、城、人”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高起点完成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

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

注重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城市。

优化“一核二廊三圈”①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和其他县城建设,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力争到2016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

完善功能配套。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

完成特大型中心城市“四路三桥二互通”②建设,形成各组团间快速通道网络。

实施生态园林工程,保留自然山体,保护古树林木,开墙透绿透亮。

推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蟠龙湿地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小游园、小广场。

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处理厂。

提升路网、水电、通信、燃气等配套能力,逐步实现公交、供水、供气同城同价。

尽早启动城市备用水源点建设。

推行“公交优先”,逐步建立公交政府补贴机制,优化线网结构,建成一批公交换乘枢纽站场和公共停车场,有效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

按照年吞吐量“远期500万人次,近中期200万人次”的规划目标,改扩建与特大城市相匹配的黄金机场。

扩大支线航空试点城市效应,重点培育赣州至北京、上海、广深、南昌航线,努力突破直飞香港、台湾航线。

推进火车站改造升级和新站建设,增开始发列车。

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厦蓉高速赣崇段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鹰瑞梅铁路,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力争到2016年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800公里和1200公里,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西气东输、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固城市堤防,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

繁荣城市服务业。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新建改造一批农贸市场、新兴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特色街区,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城市发展相协调、群众生活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

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和六大物流节点③建设,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

科学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科学打造精品线路;推进通天岩和瑞金红色景区创建5A级旅游区,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

以完善的城市功能、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留住进城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集聚人气、商气、财气。

培育城市文化。

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

在城市扩容提质中彰显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水文化元素,建设“三江六岸”亲水公园、滨水走廊,打造“山、水、城”交相辉映、“人、园、景”相得益彰的品质城市。

高位启动江南宋城核心区规划,加快实施保护性开发,整体打造成品味宋城古韵、品读客家风情、品尝赣南美食的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和影视基地。

深入开发水文化资源。

保护好福寿沟古城排水系统,发挥排水排涝、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再续不涝之城历史。

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弘扬客家精神,倡导城市文明,塑造市民新形象。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打造卫生城市、秩序城市、畅通城市、宜居城市。

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倡导文明执法理念,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创建智慧城市④。

规范城市文化管理。

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园区的理念建设农业产业园,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培育壮大以脐橙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

加强赣南脐橙产业的战略性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调优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晚熟脐橙、杂交脐橙,扩大产业规模。

加快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果技研究、推广、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加工、贮藏、物流等配套产业,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

深度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基本覆盖国内10万人以上城市和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营销体系。

力争五年内脐橙产业产值翻番,成为品质世界最优、产业规模世界最大、产业综合竞争力世界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富民强市产业,让赣南脐橙成为赣州的亮丽名片,让橙色成为赣州的亮丽色调。

培育壮大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产业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转,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建设1至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园、生态园。

坚持外销出口与本地供应并重,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中心城区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优质供应区、消费安全区。

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生产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现人水和谐。

力争五年内解决228万农村居民和49.3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9万亩。

每年完成1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

通过5至10年努力,基本建成“五大水利保障体系”⑤。

加强农村乡际公路和通组公路建设,实现50%以上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80%以上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

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电网建设水平低、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问题。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

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储潭和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优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

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新村、产业新村、生态新村、旅游新村、文明新村。

大力提升农民素质。

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县、乡、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创业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四)以破解制约发展难题为关键,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在改革上下真功夫,在开放上见新成效,在创新上有大举措。

深化各项改革。

在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五大新机制,着力实施六大新举措,破解制约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

建立五大新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管理权限,加强立项、审批、环评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

二是建立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建设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竞相发展。

三是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机制,以项目为纽带,整合人才、设备等相关资源,聚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课题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

四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及新型人事关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与重点产业配套的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技术工人,为加快赣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五是建立存量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实施六大新举措。

一是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组建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改制农信社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地方银行,加快企业上市。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做到举债有方、负债有度、还债有源、用债有效。

二是研究具体措施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建设,加速赣州现代服务业崛起。

三是推进以户籍、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园区、城市转移,市外居民向赣州流动。

四是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

五是鼓励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让国企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业绩。

六是细化赣州开发区帮扶生态环境优越县发展工业的具体举措。

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不动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不停步,坚持把赣州打造成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不懈怠。

紧靠省会城、面向“长珠闽”、主攻港澳台,主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作为。

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发挥各类商会、学会、协会、联谊会的积极作用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及配套企业,成建制承接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规模。

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国内500强、央企20家以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服务平台建设。

出台民营投资导向目录,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放宽市政公用设施的准入限制。

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支持本土企业、草根经济做大做强。

鼓励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创业。

努力实现人员回转、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使赣州成为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成为百姓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乐园。

(五)以做大总量为重点,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积蓄充足能量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找准路径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各地根据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找准发展路径,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充分发现、挖掘和放大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做大特色产业,走招商兴县、产业兴县、全民创业兴县之路,走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竞相发展之路。

支持中心城区周边县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入中心城区经济圈。

支持矿产资源优势县发展高端矿产产业,以资源引项目,以资源兴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支持生态环境优越县和文化资源丰富县,在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支持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转变,以人力资源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支持传统产业优势县(市、区)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矿山机械、食品、家具等各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支持各地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使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

支持各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支持各地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支持各地依托工业园区加速新型工业化,力争五年内有2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另有5个园区分别超300亿元,形成一县一主业和若干区域特色经济板块。

推动全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力争到2016年,财政总收入县县过10亿元。

创新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建立科学完善、简便易行、导向明确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财税、工业、项目建设等指标的考核,突出生态保护、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考核,激励各县(市、区)以更大积极性,集中精力抓发展、集中力量抓发展、突出重点抓发展。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定期调度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