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2697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训练三.docx

高考历史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综合训练三

板块综合训练(三)

(建议用时:

90分钟)

一、选择题

1.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利克里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利克里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

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

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D.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

解析:

选D。

A项表述与题目中“带来沉重灾难”“远征西西里失败”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中“完全”是错误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直接民主,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利克里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相符,故D项正确。

2.(2019·南通一模)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

”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

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解析:

选C。

“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指用地域代替血缘,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五百人议事会是从十个行政选区选出的,故选C项;确立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A项;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与部落无关,排除B项;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与部落无关,排除D项。

3.(2019·菏泽一模)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法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的重要时期。

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统治者(  )

A.由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寻找权力的合法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策略

D.重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解析:

选C。

罗马习惯法时期,贵族任意曲解法律,引起平民的强烈不满,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故选C项;“由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习惯法也能为统治者提供合法依据,排除B项;罗马法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与“重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无关,排除D项。

4.(2019·青岛二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法也不是一天确立的。

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及其对法律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B.立法形式多元灵活

C.立法随意主观性强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解析:

选B。

“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及其对法律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出罗马法律形式的多元化特征,故选B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法也不是一天确立的”强调时期久远,不是数量多,排除A项;“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及其对法律的解答”说明这不是随意主观性的东西,排除C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法也不是一天确立的”强调的是其时间上的持久性,排除D项。

5.(2019·潍坊二模)罗马公民法上的婚姻概为夫权婚姻,丈夫控制着妻子的人身与财产;后来出现的万民法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且当事人间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

这一变化(  )

A.渗透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B.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C.实现了古罗马的男女平等

D.标志着西方离婚法诞生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罗马公民法上的婚姻概为夫权婚姻……后来出现的万民法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且当事人间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可知,这一变化渗透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平等,故选A项;公民法出现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排除B项;根据材料“后来出现的万民法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且当事人间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可知,罗马法提倡男女平等,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提倡平等婚姻观念,并未涉及离婚法从无到有,排除D项。

6.(2019·唐山二模)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

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

这一规定(  )

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可知,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议会中的议员和国王之间的联合,限制王权,以实现议会机构的独立,故选B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后,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排除C项;1721年责任内阁制确立,排除D项。

7.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

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

这反映了(  )

A.《权利法案》并未实行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国王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D.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可见对君主不能有效制约,故选B项;“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时期与《权利法案》于1689年就已经实施不符,排除A项;“撤换过4个首相”不是行政权范围,排除C项;“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

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这仅是一个特例,不能否认内阁制的作用,排除D项。

8.(2019·宝鸡二模)美洲被“发现”后,“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甚至南极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

这表明欧洲早期航海活动(  )

A.受到人文主义影响

B.始终遵循着国际法

C.密切洲际文化交流

D.抹杀土著的命名权

解析:

选A。

由材料“‘谁先到达,便由谁命名’的原则持续了几个世纪,甚至南极洲各地的命名也是如此”可知,这体现出对发现者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始终遵循”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航海活动的背景而非影响,排除C项;当时的土著还处于未开化的阶段,排除D项。

9.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同时分析了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工厂工人的构成情况(如下表)。

这种构成(  )

项目

18岁以下工人总数

女性总数

18岁以下女工总数

成年男工总数

人数

192887人

242296人

112192人

96569人

A.说明英国重视技术工人的家族传承

B.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

C.反映出当时成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

D.说明农业吸引劳动力能力超过工业

解析:

选B。

根据题目中“1839年”“工人的构成情况”得出此现象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目中并未牵涉技术工人,排除A项;C项表述与题目中的数字不相符,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0.(2019·宁阳模拟)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由此可见(  )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解析:

选D。

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启蒙思想家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强调启蒙运动的核心是人的理性,要求人本身的解放,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民主法制是启蒙运动所提倡的,故A项错误;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B项错误;人们逐步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不是宗教的束缚,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人思想都体现了人文主义,且逐步递进,即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故D项正确。

11.(2019·济宁二模)一位诗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

材料表明这位诗人(  )

A.反对肤浅的抒情

B.擅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C.追求理想的世界

D.强调文艺创作应遵从理性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可知,这位思想家属于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是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追求理想世界的背景下兴起的,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位思想家属于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注重抒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位思想家属于浪漫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这位思想家属于浪漫主义者,强调文艺创作应遵从感性,排除D项。

12.(2019·安阳高三调研)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的分布示意图。

下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B.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城市人口总数高于农村

D.工业化推动了人口流动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示意图不难看出,在1907年前后,工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故A项错误;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在二十多年间虽有消长但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总数对比,故C项错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行业的劳动力出现了不同的流动趋势,故D项正确。

13.(2019·广州二模)1836年6月,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议会提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

这表明当时在英国(  )

A.民众要求废除议会民主

B.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提高

C.政党政治逐渐走向成熟

D.工人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

解析:

选B。

“向议会提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各种反动立法,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是工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B项;“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社会一切阶级获得平等的地位”这是一种议会民主下权利要求,排除A项;“英国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说明不是政党活动,排除C项;1836年《共产党宣言》没有出现,排除D项。

14.1871年《公社报》主编德利马尔认为巴黎不需要农民的支持。

梯也尔政府及其同盟者认识到,“农民的解放对他们来说甚至比城市无产阶级的解放更加可怕”。

为此,梯也尔政府肆意污蔑公社,挑拨农民阶级和公社的关系。

由此看出(  )

A.公社革命者未采取措施争取农民支持

B.梯也尔政府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

C.巴黎公社内部在农民问题上存在分歧

D.巴黎公社最终失败有历史必然性

解析:

选B。

材料信息分两层,第一层讲《公社报》主编认为巴黎公社运动不需要农民支持;第二层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梯也尔政府认为农民解放比无产阶级解放更可怕,并挑拨农民与公社的关系,防止两者结合,这反映出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故选B项;材料第一层信息只是《公社报》主编的态度,不能由此看出公社革命者是否采取措施争取农民支持,排除A项;材料第一层信息只是《公社报》主编的态度,不能反映巴黎公社内部在农民问题上的态度,排除C项;巴黎公社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并不在于有没有联合农民,而是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排除D项。

15.(2019·滨州三模)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

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655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

据此可知(  )

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

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 

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

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

解析:

选B。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该时期,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这恰好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这一论断,故选B项;题干反映了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技术人员来到苏联,但不能由此说明当时世界实现了劳务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外国专家来苏联的情况,不能推出美国转移过剩产能,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没有实现其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D项。

16.“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

1928年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

这一政策(  )

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

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1928年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

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对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苏联政府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故选A项;材料体现苏联实行集体化措施,没有开辟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苏联强制收购粮食的做法,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

17.193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园艺产品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和马铃薯征收关税。

随后,又通过了《进口关税法案》,规定对除小麦、玉米、肉类、牲畜和羊毛以外的进口农产品征收10%的关税。

这些举措(  )

A.为国内农业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保障民众的消费权益

C.致使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解析:

选A。

1931年英国政府通过制定法案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关税,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有利于保护本国农业,为农业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故选A项;提高关税主要是保护本国农业,转嫁经济危机,而不是保障民众的消费权益,排除B项;“滞胀”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才出现这种现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提高关税转嫁经济危机,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排除D项。

18.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

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

这段材料说明(  )

A.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德国……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英国……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可知,同样的一部电影,前者重在对挪威施压,迫使其投降;后者重在让人民和盟友抛弃幻想,积极应对法西斯的挑战,故选D项。

电影最早诞生于1895年,排除A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开始形成,排除B项;电影是客观历史事件的艺术再加工,排除C项。

19.(2019·济宁二模)下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时间

人物

主张

1306年

法国外交家杜布瓦

为了避免战争,建立“基督教共和国”

15世纪

法国国王亨利

建立由欧洲国家君主委派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

1713年

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

提出《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建立“欧洲联邦”

1932年

法国外长白里安

“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

1950年

法国政治家让·莫内

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

A.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C.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解析:

选C。

题干通过表格展示了欧洲的联合的思想开始于14世纪——中世纪,故选C项;欧洲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表格反映的是欧洲联合的思想出现于中世纪,排除A项;德国统一过程中德国与法国结为世仇,直到法德和解才解除仇恨,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有法国人的功劳,有德国人的功劳,有西欧人的努力,也有整个欧洲联系的加强,排除D项。

20.(2019·烟台二模)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  )

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

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

解析:

选D。

据材料“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可知,美国政府意在打击共产主义,结合所学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美国开始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政府对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限制,与是否走出经济危机无关,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二战中已经走出经济危机,排除A项;材料意在打击共产主义运动,而非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1947年美国政府的规定限制工人运动,无法得出持续低迷,排除C项。

21.(2019·泸州高三质检)下表是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

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数据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

B.解决重工业产品过剩问题

C.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D.优化工业化中的资源配置

解析:

选A。

题目中对农业的投入的增多体现了苏联希望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重工业的问题,故B项错误;C项表述仅仅是描述的表格的现象,并未进行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工业的资源配置,故D项错误。

22.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

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选C。

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研究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故选C项;材料“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说明科技进步,排除A项;材料“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主要说明的是研究的范围局限不是功利化倾向,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苏联科技研究不是经济改革,排除D项。

23.(2019·青岛二模)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解析:

选B。

材料“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入21世纪……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体现了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威胁已解除”表述绝对,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不存在政治一体化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24.冷战结束后,一些实力较强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

这一“态势”反映出(  )

A.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B.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

C.美国力量遭到了削弱D.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

解析:

选A。

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处于多个较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争“极”的状态,说明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定型,故选A项;一些实力较强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的原因在于国际力量的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美国力量遭到削弱,美国是冷战结束后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中,而不是基本形成,排除D项。

25.(2019·皖北协作区二模)下图是2018年7月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名为《开火》。

对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

B.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

C.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D.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

解析:

选D。

材料漫画《开火》反映的是在世界经济的这艘大船上,作为世界经济的领航者美国却把炮火对准了世界经济的各个经济体,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四处受损,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时事,这应该针对的是美国在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对其他经济体实施抑制和制裁,而这种政策不但对其他经济体不利,最终也会损害美国的利益,故选D项;漫画《开火》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并非美国利用武力进行扩张,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世界经济领航者美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举措,说明不了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排除B项;结合时事可知,美国的“开火”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而漫画的主旨是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危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6.(2019·南充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酒馆成为最初的公共领域。

酒馆是模仿贵族的社交方式而来的,同时也保持了平民化的特征,为市民敞开了更广阔的公共交往空间。

许多雇主可以在酒馆雇到工人。

莎士比亚经常来酒馆边喝酒边写剧本,他的很多剧目也是首先在酒馆上演并传播的。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辉格党企图推翻查理二世的阴谋就是在一家酒馆里策划的,酒馆在17世纪末18世纪早期已经成为英国正在出现的政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酒馆里资产阶级对政治事务的讨论和批评在范围更广的公众中得到传播,使公众可以对国家及其事务进行监督,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公共领域成为宪政的基础。

——摘编自《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等

材料二 明清以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

晚清至民国,茶馆成为成都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

茶馆是人们消闲、打盹儿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杂耍的表演场所,也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还是讲道理、断公道的民间公堂。

人们在茶馆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不分生人、熟人,不管是体面官绅,还是下里巴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

民国三十几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

1950年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再加上政府通过登记、税收、规章等方式加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